方某,女,26岁,学生。2018年8月3日就诊。
患者平素喜欢冷食,昨夜食冷饮水果后出现腹痛拘急,大便次数增多,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遂来就诊。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泄泻鉴别。
陈某,女,8岁。2019年3月9日初诊。
患者发热4天,胸背部皮疹3天,现症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形态多样,有斑疹、丘疹、疱疹,部分结痂。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脓疱疮鉴别。
时间:50分钟。
中医疾病诊断: 痢疾。
中医证候诊断: 寒湿痢。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因食冷饮水果出现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脓血,中医辨病为痢疾。白多赤少,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痢。
病因病机分析: 饮食不节,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病位在肠,病性属里属实。
中医类证鉴别: 需与泄泻鉴别。
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质清稀,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中医治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剂: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广藿香10g,苍术10g,半夏6g,厚朴6g,陈皮9g,炮姜6g,桂枝4.5g,大枣6g,甘草6g,木香3g,枳实6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医疾病诊断: 水痘。
中医证候诊断: 邪炽气营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发热,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疱疹为主症,故中医辨病为水痘。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故属于邪炽气营证。
病因病机分析: 水痘时邪从口鼻而入,蕴郁肺脾,邪毒炽盛,毒热内传气营,气分热盛,则见壮热、烦躁、口渴。毒传营分,毒热夹湿外透肌表,则见水痘密集、疹色暗紫、疱浆混浊。
中医类证鉴别: 需与脓疱疮鉴别。
脓疱疮好发于炎热夏季,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及肢体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成为脓疱,疱液混浊,经搔抓脓液流溢蔓延而传播。
中医治法: 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方剂: 清胃解毒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升麻6g,黄连6g,黄芩6g,石膏9g(先煎),牡丹皮9g,生地黄9g,紫草6g,赤芍6g,栀子6g,车前草6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