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某,男,41岁。2020年10月8日就诊。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滋腻之品,近半年来常常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口苦,头重,目眩,遂来就诊。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一过性失眠鉴别。
郭某,未婚,21岁。2019年12月3日初诊。
患者素喜冷食,经行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异位妊娠破裂鉴别。
时间:50分钟。
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
中医证候诊断: 痰热扰心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入睡困难、睡后易醒为主症,中医辨病为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扰心证。
病因病机分析: 饮食不节,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病位在心,病性属里属实。
中医类证鉴别: 需与一过性失眠鉴别。
不寐是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而因一时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
中医治法: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剂: 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3g,白术6g,甘草6g,焦山楂10g,莱菔子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医疾病诊断: 痛经。
中医证候诊断: 寒凝血瘀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经行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故中医辨病为痛经。经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畏冷身痛,舌苔白腻,脉沉紧,故辨证属寒凝血瘀证。
病因病机分析: 贪食生冷,内伤于寒,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宫,以致经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
中医类证鉴别: 需与异位妊娠破裂鉴别。
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妇科检查时,宫颈有抬举痛,腹腔内出血较多时,子宫有漂浮感,盆腔B超检查常可见子宫腔以外有孕囊或包块存在,后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阳性;内出血严重时,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血红蛋白下降。痛经虽可出现剧烈的小腹痛,但无上述妊娠征象。
中医治法: 温经暖宫,化瘀止痛。
方剂: 少腹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小茴香12g,延胡索6g,没药9g,当归12g,川芎9g,官桂6g(后下),赤芍9g,蒲黄12g(包煎),五灵脂9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