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男,32岁,教师。2020年7月19日就诊。
患者近1个月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偶有咯血,血色鲜红。最近几天疲劳乏力,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夜寐盗汗,遂来就诊。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肺痿鉴别。
王某,女,45岁,已婚,干部。2019年3月9日初诊。
患者13岁月经初潮,初潮后月经基本正常。近1年来,经血非时而至,崩中暴下继而淋沥,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㿠白,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末次月经:2019年2月22日,至今未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月经先后无定期鉴别。
时间:50分钟。
中医疾病诊断: 肺痨。
中医证候诊断: 虚火灼肺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最近1个月呛咳气急,咯血,潮热,盗汗,形体逐渐消瘦,中医辨病为肺痨。偶有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为虚火灼肺证。
病因病机分析: 感受痨虫,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病位在肺,病理性质以阴虚为本。
中医类证鉴别: 需与肺痿鉴别。
两者均属于病位在肺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特征。
中医治法: 滋阴降火。
方剂: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麦冬15g,玉竹10g,百合10g,百部15g,白及10g,生地黄15g,五味子10g,玄参15g,川贝母10g,芍药10g,秦艽10g,鳖甲30g(先煎),丹皮10g,熟地黄10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医疾病诊断: 崩漏。
中医证候诊断: 脾虚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月经周期、行经期、经量均异常为主症,故中医辨病为崩漏。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㿠白,面浮肢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证属脾虚证。
病因病机分析: 忧思过度,劳倦伤脾,脾气亏虚,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而成崩漏。
中医类证鉴别: 需与月经先后无定期鉴别。
月经先后无定期表现为月经周期异常,而经期和经量无明显异常表现。崩漏是以月经周期、行经期和经量均异常为特点。
中医治法: 补气升阳,止血调经。
方剂: 固本止崩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人参9g,黄芪15g,炙甘草6g,升麻6g,白术9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海螵蛸15g,续断15g,炮姜6g,生地黄15g,白芍9g,茜草9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