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他在青年时代就决心献身于政治,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分清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从而公正地治理城邦。雅典社会的现实让他备感失望,苏格拉底去世后,他开始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试图实现自己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政治活动失败后,他逃回雅典,设立一座学园,执教四十年,直到逝世。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但他的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留下了近30种作品,大多用对话体写成,而且文笔优美,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柏拉图活了80岁,40岁之前求学、游学、参与政治,40岁之后办学、讲学、培养学生。《理想国》的写作时间是他两个半生的分界线,写作的历史背景是他对现实政治感到失望,转而寄情于哲学思想。凡是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他的著名的代表作《理想国》,西方哲学家也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哲学大全”。

《理想国》至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胡适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时,注意到西方人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将理想凝结起来,托付于“乌托邦”。在他列出的乌托邦书单中就有柏拉图的《理想国》。胡适对理想的国家的观点是“虽不能至,心向往焉”。而人类的这种心情,最早在《理想国》问世之时就已经表达出来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苏格拉底与格劳孔、色拉叙马霍斯、阿德曼托斯等人的对话,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国家蓝图。他经过实践,深知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是不可能的,但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吐不快,定要描绘出自己理想的政治蓝图。他在书中探讨了正义、财产、节制、国家、个人、教育、品德、哲学、政治、艺术、生活等话题,汇集成书中最重要的主题——国家的正义。

理想国家中的主人是人民大众,而不是君主。对于民众,正义不是理论上的问题,而是实践中的问题,他们听不了也不想听大段的哲理论证,关心的只是面临的实际生活是不是由正义主导,自己是不是受到正义的保护。因此,缔造理想国家的话题一经提出,就与现实问题出现了碰撞,出现一系列的疑问。例如,正义是需要大家去维护的,但社会上又确实存在非正义者的生活比正义者的生活过得好的现象,那又有何理由让正义者坚守自己的底线呢?柏拉图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书中此方面的观点针锋相对,睿智而激烈的讨论随处可见,欢迎朋友们进入书中领略一番。

《理想国》作为哲学经典著作,至今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现存的中译本虽然不乏精品,但在语言风格上大都不为年轻人所喜爱。此次重译《理想国》,主要参考了Jowett,Griffith and Tom,Lee等人的英译本,重在常译常新,尊重现代人的阅读需求,并在体例和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和精简,力求做到通俗易懂、耐人寻味,以吸引更多的读者研读这部经典著作。限于学识,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望读者指正。 ZZS+ntdt6xCEhwmGweojdAhay5026XzQxQp5PSvvxW7LaPxYg0oGz51Mrr9lIO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