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01讲
钱究竟是怎么被“印”出来的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发生了很多事情,相信大家最大的感觉就是,经济不是特别理想。不管从各种报道里听到的,还是切身感受到的,总之就是什么都不好做。大企业裁员,小厂子关闭,社会打工人的收入也很难说得到了满意的上涨,楼市也是不景气。大家可能会问,之前发了那么多货币,都跑哪里去了?感觉各行各业都缺钱。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种疑问,还是因为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社会上的钱,总量不变,不是在你手里就是在我手里,有人亏了就一定有人赚了。而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误解,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楚:我们靠努力和勤奋挣来的“钱”到底是如何被“印”出来的?

归纳来说,钱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被“印”出来:

一是“印”钱,即各国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印钞厂物理意义上“印刷”的货币;

二是“借”钱,银行借贷加杠杆创造的“派生货币”;

三是“造”钱,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大放水”产生的货币。

“印”钱:央行印钞机的启动

“钱”作为市场交易的媒介,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大多由央行掌握货币发行权,掌管本国印钞机印“钱”的权力。

央行直接发行的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或者称为“始初货币”,直观感受就是社会上流通的现金。由于央行本身是没有资产的,其印发的货币,在未来需要向公众兑换成社会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因此,货币发行本质上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

以美国为例,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定货币法案》,开始发行“绿钞”,并于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法案》,建立起了美国中央银行体系——联邦储备体系,在全国设立12个联邦储备区和12个联邦储备银行,这就是现在的“美联储”。

美联储负责发行由美国财政部“雕刻和印刷局”(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统一印制的“联邦储备券”(Federal Reserve Note)作为法定货币,也就是美元。美联储发行的实物美元属于基础货币,此类货币主要承担商业银行存取、居民日常交易等流通职能,比如储户在银行取钱,银行需要随时能够提供实物货币兑付给储户。

肯定有人会疑惑,美元就是一张纸,为何美国政府不大量印刷,实现美国国家级的财富自由呢?为什么还要征税,惹得纳税者不高兴呢?

人和政府的行为,都不能脱离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不然就会被经济规律“教做人”。货币本身是市场交易媒介,与市场商品和服务价值要维持一定比例,这种“比例”就是价格。如果美联储通过大量印钱来吸纳社会财富,美元就会超发贬值,造成物价普遍上涨,普通公众的实际财富就会减少,而货币发行方(即美国政府)的财富就会增加,这种经济现象也就是传说中的“铸币税” 。铸币税和其他税种并无本质区别,一旦过量征收,公众财富被洗劫,政府信用也将受损,甚至荡然无存,美元也将失去公信力变成“一张废纸”。

古今中外,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前有魏玛共和国的马克当“钱砖”搭积木,国民政府车拉金圆券买火柴;现有津巴布韦人均“亿万富豪”,委内瑞拉钱不如纸。货币发行者可以通过市场垄断权力从货币发行中获得利润,也就是铸币税,在货币超发(通胀)的情况下,普通民众“被征收”的铸币税将剧增。

钱虽是被“印”出来的,但本质是一种有公允价值的法定交易凭证。若掌握货币发行权的国家机器,为解决缺钱问题开足马力“印”钱,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普通民众辛苦劳作才赚得的钱发生贬值。也正因此,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及政府,也都尽力对发动印钞机印“钱”秉持权衡利弊、深思熟虑的审慎态度。

“借”钱:“派生货币”的创造

由央行“印”发的初始货币,是“钱”的最初来源,但初始货币占整个经济体量的比重并不高,这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大约97%的货币供给,都是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借贷”创造出来的,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派生货币”。

“派生货币”是什么

货币的派生过程在本书第08讲“牵动市场心弦的货币政策”中有详细描述。举个例子,做生意的老王在美国A银行存了100美元纸币,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20%。那么美国A银行可以将80美元放贷给老李,即划账到老李在B银行的账户。同样,B银行又可以将其中64美元放贷给老刘,并划账到C银行老刘的账户。以此类推,最后,银行的存款货币量最多将会有100×(1/0.2)=500美元,其中1/0.2指的就是“货币乘数” [1] ,新增的400美元存款就是商业银行借贷业务创造出来的“派生货币”。派生货币的创造渠道就是银行“存款-贷款”的循环,这400美元是没有对应的实物货币的,只存在于银行账户数字上。

政府颁发的金融牌照,赋予了银行创造贷款的权力。商业银行创造的“派生货币”,实质也是一种信用货币,一种连“纸”都不需要的货币。

通过“存款-贷款”的无限循环,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流通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成了影响市场和经济的重要力量。比如,老王在银行贷款100万美元购买了一幢别墅,这100万美元就从存款变为贷款,进入日常经济的循环当中。房地产开发商收到这100万美元后,就可以用来购买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或者给股东分红,从而投资更多房地产项目,建设更多的楼盘,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

理论上,只要“存款-贷款”无限循环,银行创造出来的“派生货币”规模就可以无限扩大。可见, 信用是现代货币的基础,信用的规模有多大,货币的规模就可能有多大。

“派生货币”的水龙头在哪里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通胀日益加剧,各国频繁出台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供应量,拉动经济增长。商业银行的“派生货币”规模及其货币流向,会受到央行货币政策和银行信贷经营的双重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简要了解货币是如何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流转,并逐渐进入社会经济活动的。

大家首先应搞清楚两个概念,就是“宽货币”和“宽信用”。

“宽货币”是什么?央行降准、降息、逆回购等操作都叫宽货币。宽货币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可支配的资金,扩大银行的信贷规模,增大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注意,宽货币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印钞”,“宽货币”只是增加了商业银行系统持有的货币量。

“宽信用”又怎么理解呢?宽信用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等方式,更加积极地把央行通过宽货币获得的这些钱,真正注入社会。

换句话说,宽货币讲的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层面,宽信用讲的则是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层面。要想把宽货币真正变为宽信用,那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降低企业以及个人贷款的门槛。

商业银行通过央行宽货币得到了钱,为了取得一定的收益,不能让这些钱长时间停留在账户上,但同时商业银行也不敢随便把钱往外贷,需要控制风险。那么,在经济形势动荡、实体经济不稳的时期,银行贷款就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贷给有政府信用背书的机构或企业,另一条就是贷给有完美实物抵押物的行业,如房地产。

货币发行的本质是债务的累积

继续来看老王贷款100万美元买别墅的例子。对银行来说,这笔贷款是资产;对于贷款买别墅的老王来说,这笔贷款是负债。

资产等于负债,二者实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每当银行发放一笔贷款(假设是50万美元),那么在创造一笔货币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笔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可见,货币的发行过程伴随着债务的累积。

在货币数字化的时代,存贷款都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串数字。上述所谓的创造过程,也极其简单——银行只需要把“500000”美元这个数字输入电脑,在银行账目上计为“贷款”即可。

这个创造过程中最大的受益方就是银行,因为银行可以收利息。当借款人偿还这笔贷款后,银行只需要将电脑中的“500000”美元的数字删除,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里用老王贷款买房来举例,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债务”货币蓄水池:银行认为房屋是最安全的抵押品,所以越来越多“新”的被创造出来的“钱”直接或间接流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的体量越来越大。

这里应注意,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因为“宽货币”和“宽信用”造成货币超发,所以房价上涨。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因为两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增强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房地产市场处于上行阶段,银行扩大信用借给客户买房,房地产相关的信贷行为凭空创造出来的货币流入经济社会,又进一步推高了房价,二者相互增强。只要这个相互增强的循环不被人为或者非人为的因素打断,那么所谓的楼市泡沫,就可能越吹越大。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工资增速总是追不上房价增速了吧?

在某些时期,每个人都去银行贷款来支付他们本来付不起的东西。最后,总有人还不起贷款,或者无法承担更多的贷款——银行放慢贷款速度,违约增多,最终经济下行,甚至引起金融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周期实质上就是债务周期。这是历史规律,一遍又一遍地发生,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很多信用非常差的人都能在金融机构获得次级按揭贷款,用以支付他们本来承担不起的房产,这导致房地产市场盲目扩张,泡沫巨大。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那时候美国各大银行资产规模巨大,环环相扣,当它们面临崩溃的时候,美国政府只能出手相救。因为商业银行体系以债务的形式创造了经济中大约97%的货币,如果这些“钱”不能被偿还,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将会瘫痪。

所谓的货币超发,其实就等于整个社会债务的累积。 我们要记得,所有的债务都是需要还的。而美国帮助企业偿还次贷危机的“钱”,也就是下文将要介绍的“量化宽松”产生的另一种钱。

“造”钱:“大放水”的量化宽松

2008年金融危机引出了又一种货币创造方式——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指的是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等中长期债券来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简单地说,量化宽松就是央行各种“买买买”,就好像央行在“间接印钱”。

量化宽松是对经济实体的一剂猛药,一般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才会实施量化宽松。实际上,量化宽松正是日本为了应对经济泡沫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只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被美国“发扬光大”。

量化宽松以极低的利率环境让债务的形成更加容易,这实质上是以长期的痛苦换取短期利益。

在次贷危机后,美国于2008年—2012年进行了三轮量化宽松,释放了超过4万亿美元货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美国更是开启无限量化宽松,累计释放超过5万亿美元基础货币,导致美国M1接近21万亿美元,通胀率屡创新高。

那么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造”出来的这些钱是怎样进入经济体系的呢?

一是直接在债券市场上买入政府和企业债券,典型案例是2008年—2012年期间的量化宽松。虽然大多数民众对股票市场了解得更多一些,但其实美国债券市场是一个比股票市场体量大得多的市场。债券,实际上就是政府或者企业按照标准化流程和模式发行的欠条。理论上来说美联储是没有任何资产做基础的,但凭着新创造出来的这些“数字”货币,美联储购买了实实在在的企业资产(未来的现金流)和政府资产(未来纳税人的税收)。

二是以居民补贴方式直接向民众发钱,典型案例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量化宽松。比如从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美国一共进行了三轮量化宽松,财政刺激规模高达4.8万亿美元,如此天量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美国居民补贴。举例来说,如果一对年收入10万美元的夫妻同时失业,在补贴最低的密西西比州也能领到约4万美元,在补贴最高的马萨诸塞州甚至可领到7万美元,考虑到税收、交通等工作必要支出,领取补贴可能比正常工作一年到手的收入还要高。

那么“量化宽松”这种好事,谁受益?谁买单呢?

2008年—2012年的量化宽松,美联储以接近零利率的价格贷款给商业银行和对冲基金,间接把钱投入股市和债市,导致股票价格和公司利润上涨。本来就持有大量公司股权和不动产的富人成为最大受益者,与之相伴的是穷人相对更加贫穷。

而自2020年以来,美国量化宽松通过低利率贷款或者直接发钱的方式,全面进入股市、债市、一般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短期提振了经济和改善了居民生活,但恶果也随之而来。截至2022年6月末,美国房价连续两年上涨超过30%,CPI也上涨到9.1%,美国国债规模超过30万亿美元,美国股市泡沫也开始破裂,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下降,资产更是受损。

同时,美国也正在通过“美元霸权”将这种危机转嫁到世界各国,让全世界为美国量化宽松买单。所以,量化宽松本质上是向未来借钱,是对未来信用的一种透支,是向美国中产和世界其他国家转移危机的方式。

历史上没有任何时候,人们的财富像现在这样严重被“钱”绑架。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钱可以被凭空被“印”出来、“借”出来、“造”出来,但是财富却不能。我们不得不直面现实,很多现代金融和经济的规则实际更有利于富人,许多人辛辛苦苦挣来的财富可能在悄无声息中流失。 k+hz6/A/lOU5dE3jNzATI4a9k/ohNlaAEe8hV6dyIzt5SUbey1ZwPtOPsLriZ1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