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青少年优势行动价值分类量表 [1] (VIA-Youth)

周 希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 青少年优势行动价值分类量表(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VIA-Youth)由Park和Peterson(2006)编制,应用于评价儿童或青少年的个体品格优势,是目前针对特定人群的测量品格优势的代表性自评工具之一。目前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测量,包括简体中文版本和繁体中文版本。

1.理论背景或依据

品格优势(character strengths)是个体积极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一定品格优势的儿童、青少年更是全社会的目标之一(Park,Peterson & Seligman,2004)。Peterson和Seligman(2004)提出,通过培养24种积极人格特质,能够获得六大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公正、节制和自我超越,并据此形成了优势行动价值分类体系(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VIA)。其具体内容已在优势行动价值问卷中有所介绍。

依据对品格优势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的品格优势有所不同,如高年级青少年的品格优势得分普遍高于低年级青少年,这在中国青少年样本中得到了印证(刘旭等,2014)。这些品格优势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如领导力、公平、自我控制、毅力和宽恕等有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Cillessen & Rose,2005),希望、活力、领导力等能够降低抑郁、焦虑(Park & Peterson,2006),而毅力、正直、谨慎以及爱与被爱等可以减少攻击(Ruch,Proyer,Harzer,Park,Peterson & Seligman,2010)。

目前关于青少年的品格优势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由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衍生出的青少年优势行动价值分类量表,该量表也已被译作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测量和验证。由于初始的青少年优势行动价值分类量表篇幅较长,随后也有一些团队编制了简版量表或其他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2.内容简介

青少年优势行动价值分类量表由Park和Peterson(2006)编制,共198个条目,分为2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7~10个条目,Likert 5级计分。24个分量表的内容同优势行动价值问卷,参见《优势行动价值问卷》的表1。

3.实施或使用方法

按照经典心理测量学的使用规范来实施。

4.计分方法与解释

约1/3的项目为反向计分,其他项目为正向计分。24个分量表的题目顺序为乱序。测量指标是分量表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该品格优势越突出。

5.信度与效度

Park和Peterson(2006)收集了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2 036名青少年完成网络版青少年优势行动价值分类量表(www.authentichappiness.org)的数据,对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2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70,6个月后的重测信度均在0.45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将24个分量表分为4个因素,这与六大美德存在一定出入,结构效度不甚理想。这一结果也与成年人版本的行动优势价值分类量表结果相似。

6.应用价值与简要评价

青少年优势行动价值分类量表是目前测量青少年品格优势的代表性测量工具,广泛应用于评价和干预青少年的积极人格特质。截至2018年12月,在Web of Science中引用达186次。我们建议在中文语境中,面向不同的群体和测量环境,要选择合适的中文版工具。

参考文献

1. Cillessen A. H. & Rose A. J, 2005.Understanding popularity in the peer system[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4(2):102—105.

2. Park N. & Peterson C, 2006.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 29(6):891—909.

3. Park N.,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2004.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 23(5):603—619.

4. Park N.,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2006.Character strengths in fifty-four nations and the fifty US states[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 1(3):118—129.

5.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Eds.), 2004.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6. Ruch W., Proyer R. T., Harzer C., Park N.,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2010.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VIA-IS)[J].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刘旭,吕艳红,马秋萍,郭菲,闫晓静,纪林芹,2016.儿童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基本特点与模式[J]. 心理与行为研究 ,14(2):167—176. R7ImS6gWkxPrzMUtEMte/r5Yphn5vaMuodHZYP0DYOFXRCruNyEPlGzdfFYQA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