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坚韧人格量表(HS) [2]

卢国华 刘晓丽
(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潍坊,261053)

【摘要】 坚韧人格量表(Hardiness Scale,HS)由卢国华等(2012)编制,应用于评价人格中的韧性、控制、投入和挑战,是坚韧人格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自评工具,具备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作为中国成年人人格坚韧性的测量工具。

1.理论背景

坚韧人格可以帮助人们缓冲应激对心身健康的不良影响,使高应激情境下的个体保持心身健康(Beasley,Thompson Davidson,2003;邹志敏,王登峰,2007)。Kobasa(1979)将坚韧人格定义为一组帮助人们管理应激的态度、信念、行为的特质,它包含三个子概念或维度:投入(commitment)、控制(control)与挑战(challenge)。Salvatore和Maddi(2002)认为,坚韧人格必须同时具备投入、控制和挑战三个子因素,即坚韧人格的3C结构。目前西方多数坚韧人格研究也是以Kobasa和Maddi等人的三因素结构为理论基础。

自从坚韧人格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研究工具也不断得到发展。最早用于坚韧人格研究的量表(Unabridged Hardiness Scale,UHS)由6个与投入、控制和挑战相关的量表组成(Kobasa,1979);随后,Maddi等人根据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个人观念调查量表(Personal Views Survey Ⅲ-R,PVC Ⅲ-R)(Maddi,Richard,2002)。后来又出现了Pollock和其同事发展的健康相关坚韧人格量表(Health-Related Hardiness Scale,HRHS)(Pollock,Duffy,1990)等。以上量表尽管所包含的题目不同,但维度相同,即均包含投入、控制、挑战三个维度。但在非英语国家中,上述量表的应用却出现了量表和分量表的信度较低等问题(Chan,2000)。卢国华和梁宝勇(2008)曾探讨个人观念调查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结果发现,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较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与原始问卷大相径庭。在限定三个因素进行分析时,各因素中的项目交互混杂出现,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坚韧的理解存在不一致,致使量表内容不够敏感,不能反映中国人性格中的坚韧品质。

2.内容简介

坚韧人格量表由卢国华等(2012)编制,以坚韧人格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人对坚韧的理解,最终确立了中国人坚韧人格的结构,它包含四个维度,即韧性、控制、投入、挑战。此量表共27个项目:6个项目测量韧性;8个项目测量控制;6个项目测量投入;7个项目测量挑战。4级计分。

3.实施或使用方法

按照经典心理测量学的使用规范来实施。

4.计分方法与解释

韧性:1,5,12,13,19,23。控制:8,14,15,20,21,22,26,27。投入:6,7,9,11,16,17。挑战:2,3,4,10,18,24,25。所有项目均为正向计分,测量指标是维度平均分,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的效价越高。

5.信度与效度

采用坚韧人格量表对63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检验信效度。结果发现,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总量表及韧性、控制、投入、挑战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93、0.81、0.85、0.80、0.75,间隔2周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1、0.91、0.89、0.92;内容效度检测中,所有项目平均CVI值为0.90,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27个项目因子负荷都在0.40以上,并可解释总变异的46.5%;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均达到理想标准,表明该量表的四维结构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指标。

以SCL-90为效标,结果表明,坚韧人格量表总分与心理症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Chan,2000)。可以看出,坚韧人格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Kobasa & Pucccetti,1983)。考虑到16PF中有恒性、稳定性和敢为性分别反映个体情绪稳定性,有恒负责、做事尽职和冒险敢为的特质倾向,而坚韧人格的控制性、担当性和挑战性维度与以上三方面的人格特质有相似之处,由此认为其相关性也应该较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坚韧人格量表所测得的人格坚韧性与16PF中有恒性、稳定性和敢为性人格特质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会聚效度。

6.应用价值与简要评价

坚韧人格量表适用于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的测评,是该领域中代表性的自评工具。

参考文献

1. Kobasa S. C, 1979.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37(1):1—11.Salvatore R.

2. Kobasa S. C., & Pucccetti, M. C, 1983.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sources in stress resist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45(4):839—850.

3. Maddi S.R, 2002.The Story of Hardiness:Twenty Years of Theoriz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nsulting[J]. Psychology Journal : Practice and Research , 54(3):173—185.

4. Maddi S.R, 2004.Hardiness:An operationlization of existential courage[J].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 44(3):279—298.

5. Chan D.M, 2000.Dimensionality of hardiness and its role in the stress-distress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 29(2):147—161.

6. Pollock S. & Duffy M, 1990.The Health-Related Hardiness Sca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analysis[J]. Nursing Research , 39(4):218—222.

7.邹志敏,王登峰,2007.应激的缓冲器:人格坚韧性[J]. 心理科学进展 ,15(2):241—248.

附录

坚韧人格量表

指导语:下面是一些描述人们兴趣、态度的句子,请仔细阅读,根据每个句子的内容与你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在相应数字上画√。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真实情况填写。

续表


[1] 测评工具研发成果参见:

1.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2008).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 心理与行为研究 ,6(2):98—102.

[2] 测评工具研发成果参见:

1.卢国华,于丽荣,梁宝勇.(2012).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HS).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0(5):321—325.

2.卢国华,梁宝勇.(2008).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6(2):103—106. 0IzMI9/XYyNfdRTst0Hj+nz3i0/Cec+IY8qlHvY24PaWNXL71JKT7stqWz9PVE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