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不仅要发挥一般管理职能的作用,而且要结合项目及其实施过程管理的特点,采取某些特定的管理方式并运用一些专门的管理职能,这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运用之中。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概括了项目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最新成果,在理论层面上构建了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框架,在实践层面上提供了一个操作性极强的指导纲领。

一、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形成的实践需求

自远古时代起,管理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向来为人们所倚重。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诞生,促进了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形成,既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又反映了项目实践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项目管理模式拥有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特定的管理对象。对于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而言,建立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是核心和关键。

1.项目实施依赖于规范化管理

不论是各类组织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在有机体中,组织秩序的建立与维护都要求对其成员的行为以法约之、以规束之。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首先对“规范”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规范造就社会,规范成就‘人’,规范就是力量。” 18 荀子推崇人的社会性,他认为:“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类只有通过礼制规范构成各类社会组织,并通过合理的社会分工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在荀子看来,人类面临的问题要靠自身来解决,而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够“制天命而用之”,彻底驾驭自然物。韩非继承了荀子关于规范的思想,把“礼”置换成了“法”,把对先王的推崇转换为对现世君主的膜拜,构建了“法、势、术”相结合的政治规范论,被秦王嬴政在治国实践中采纳,实现了秦朝的政体一统,也证实了荀子“规范创造力量”的思想。

古今中外的先哲圣贤从未停止对各类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柏拉图《理想国》中,理想的国家应按“智慧”“勇气”“节制”和“公道”四大美德建立相应的社会规范。今天,项目管理作为人类管理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以“规范”作为管理秩序形成的基石。否则,项目组织及其参与者的行动就会无序,其行为结果就不可预知。项目管理不能仅靠个体管理者知识与技能的堆砌,而应依靠规范的过程管理,保证项目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2.项目实施依赖于系统化管理

项目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的,其实施过程除受项目特定目标的约束外,还受相关资源、技术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项目管理目标任务要求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约束性强,管理者只有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的系统性,才能凝聚众多参与者的集体力量,确保过程管理的有效性,最终取得项目实施的预期成果。为此,项目管理者应坚持系统的管理思维,从整体上对项目实施过程所投入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从而更好地将项目投入转化为相应的预期成果。

探究项目及其实施管理的基本过程,分析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和基本内涵,首先必须理解系统化的项目管理理念在各类重大项目实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长期以来,人们积极探索项目实施的系统化管理方式,以不断改进项目管理的基本模式及其管理体系。由于项目任务是通过众多人员共同执行的,所以项目管理要把任务和人员集中在一起并当作一个整体对待,最终实现整体目标。因此,项目管理需要系统思维,必须突出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管理链。同时,项目组织只有依靠系统的管理体系,才能约束众多参与者的行为,进而凸显组织及其管理者的能动作用,使科学的项目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贯穿始终,从根本上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规范有序。

3.项目实施依赖于科学化管理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形成,源于人们在长期的项目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管理经验以及相应的理性认知。20世纪30—50年代,苏联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效率。20世纪40—90年代,美国的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学者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现代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使项目管理模式发展成为三维管理,体现了科学化管理的内在属性。从时间维度,项目实施整个过程被划分为若干个过程组,进而形成以项目进度为主线,分阶段进行管理的持续过程;从知识维度,针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知识,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管理;从保障维度,针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各项知识领域和管理要素,对项目资源、技术和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

与一般管理相比,项目管理更强调预设目标和预期成果,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必须积极面对纷繁复杂的项目实施过程。因此,站在项目组织及其管理者的立场上,从理性管理的角度分析,项目实施必须突出目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方面,项目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在实践层面上,尽管各类项目的目标任务以及具体成果的实现方式不尽相同,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整体的管理方式却极具相似性,一些共性的管理问题总会反复出现。由此,我们就可以把相关的项目管理命题归结成若干方面,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积累,项目管理体系就能得到不断完善,进而推进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诞生。

二、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科学管理发轫于美国,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之源头亦在美国。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在吸收人类项目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而形成的,是对现代项目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和使用的各种先进方法与技术的系统总结,也是项目管理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1.创建历程

1976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蒙特利尔召开研讨会期间,与会者开始讨论如何将当时项目管理的通用做法汇集为标准。1981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系统地整理了有关项目管理职业的概念和程序。该研究小组的建议书提出了三个重点方面: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应具备的道德和其他行为(职业道德)、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与结构(标准)、对项目管理从业者的成就评价(评估)。这些研究成果于1983年8月在美国《项目管理杂志》上以特别报告的形式公开发表,后来成为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初步评估和认证计划的基础。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于1983年对西卡罗来纳大学的项目管理硕士课程进行了评估,并于1984年认证了第一批职业项目管理人员。此后,该协会又对上述资料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完善,最终成果于1987年8月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为题发表,至此,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雏形正式确定,后经1991年、1996年两次集中修订,最终形成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之后,该指南又分别在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7年共进行了5次修订,形成了渐次更新的6个版本。

2.完善过程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1版于1996年12月首次定型发布,内容包括9项知识领域、37项管理要素,详列如下:综合管理,包含计划制定、计划实施和整体变更控制;范围管理,包含范围管理启动、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范围核实和范围变更控制;时间管理,包含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算、进度计划编制和进度计划控制;成本管理,包含资源计划编制、费用估算、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质量管理,包含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包含组织的计划编制、人员获取和班子组建;沟通管理,包含沟通计划编制、信息发送、执行情况报告和管理收尾;风险管理,包含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应对措施开发和风险应对措施控制;采购管理,包含采购计划编制、询价计划编制、询价、供方选择、合同管理和合同收尾。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2版于2000年出版,其中9项知识领域未作变动,增加了风险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和风险定性分析,管理要素从37个增加到39个。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于2004年出版,9项知识领域亦未变动,管理要素进一步增加到44 个。其中,增列的7个管理要素,即综合管理中的制订项目章程、执行项目初步范围说明书、监控项目工作和项目收尾,范围管理中的制定工作分解结构,时间管理中的活动资源估算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项目团队管理。同时,删除了2个管理要素,即范围管理中的启动、成本管理中的资源计划编制。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于2008年出版,9项知识领域仍保持不变,管理要素从44个减少到42个。其中,删除了2个管理要素,分别为综合管理中的执行项目初步范围说明书和范围管理中的范围规划;新增了2个管理要素,分别为沟通管理中的识别干系人和范围管理中的收集需求。同时,采购管理中的6个管理要素被重组为采购规划、实施采购、管理采购和结束采购4个要素。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5版于2012年出版,新增了1项知识领域,管理要素也从42 个增加到47个。新增加的知识领域是干系人管理,它包含4个管理要素,即识别干系人、规划干系人管理、管理干系人参与和控制干系人参与。同时,还新增了3个管理要素,即范围管理中的规划范围管理、时间管理中的规划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中的规划成本管理;减少了2个管理要素,即沟通管理中的识别干系人、规划沟通、发布信息、管理干系人期望和报告绩效5个管理要素,被重组为规划沟通管理、管理沟通和控制沟通3个要素。

2017年发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6版,是当前最新版本。其中,10项知识领域虽未发生增减,但对其相应名称及内涵做了调整:时间管理更新为进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调整为资源管理;干系人管理更名为相关方管理。管理要素新增了3个,调整了1个,删除了1个,总数由原来的47个增至49个。具体地说,在整合管理中新增“管理项目知识”;在资源管理中新增“获取资源”,并将原进度管理中的“估算活动资源”调至该领域;在风险管理中新增“实施风险应对”;在采购管理中删去了“结束采购”。基于以上修订和完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在进度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方管理等知识领域中,对有关管理要素的名称也做了相应修改。

3.基本构架

目前,最新版本的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括整合管理、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相关方管理10项知识领域,每一项知识领域又包含若干管理要素,共计49个管理要素。与此同时,该知识体系仍然使用其一贯倡导的5个管理过程组。这样,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通过构建知识领域和过程组,形成了一纵一横两个方面完整的管理构架,其基本结构如表1—3所示。 19

表1—3 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I-PMBOK2017)架构

4.主要特点

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首个具有原创性的项目管理规范文本体系。这一体系强调项目管理知识的结构化特征,并以“知识领域”的面貌呈现。同时,知识体系通过管理要素以结构模块化方式设置各项知识领域的管理内涵,高度关注知识领域与过程组的融合,突出了整个管理体系的实用性。

(1)知识结构化。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其创建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一般管理中已有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同时又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因而,这套管理知识体系表面看似复杂,但它却是一组结构化的知识,是基于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特征的有机整合,并非对各种管理理论知识的简单堆砌。

(2)要素模块化。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领域、过程组及管理要素,都以模块化形式设置。它不但将项目管理知识按职能属性划分为10项知识领域,构成十个管理模块,而且对每个模块内部的每项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规定,并通过49项管理要素来体现。从表1—3可以看出,10项知识领域按照纵向排列,5个过程组按照横向划分,49项管理要素分别与相应的知识领域和过程组对应,实现了“知识领域”“过程组”和“管理要素”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3)功能逻辑化。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不但将项目管理知识按职能属性划分为知识领域和管理要素,而且对每个管理模块内部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在项目范围管理中,将“收集需求”和“定义范围”两个管理要素做了严格的区分。在收集需求时,按照技术与工具的链式关系相互区分和联结。同时,当定义范围完成后,就会生成新的项目需求文件,这又成为收集需求并全面更新的依据。依此,项目实施的各项管理要素之间通过这种链式关系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实践运用逻辑,这是该知识体系的显著特色。

(4)职能融合化。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关于项目管理过程组的描述是从实施过程的角度来考虑的,而10项知识领域则是从管理职能角度划分的。从过程组本身来看,5个过程组构成了项目实施阶段的完整过程,各类项目在实施阶段的过程管理都可据此进行划分并持续推进,直至完成项目任务。这样,该知识体系就从职能管理和过程管理两个维度,构建了项目管理的行动指南。

三、国内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发布以后,在全球引起了积极反响。20世纪末,这一体系传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创建。与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相比,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以模块化的形式来描述项目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其知识领域,同时吸纳了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关联的共性知识及其所涉及的各种管理工具。

1.创建过程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Chines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C-PMBOK)是由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ittee,China,PMRC)发起并组织构建的。自1993年提出该知识体系的概念之后,历经结构研究、文件开发以及试行与修订等几个阶段,于2001年7月正式发布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第1版,并于2006年10月推出了第2版。《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基础,从项目管理的概念和项目发起过程入手,按照项目形成与实施的阶段,分别阐述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管理内容及其相应的知识内涵。具体而言,该体系划分了9个层次,其中第1个层次是体系的整体框架;第2个层次定义了项目管理基础;第3—6个层次分别描述了项目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第7个层次对项目管理知识领域进行了描述;第8个层次是项目管理的常用方法与工具;第9个层次则对项目化管理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2.总体架构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2006版)将项目管理知识领域划分为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及综合管理等9项,并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划分为115个模块,其中基础模块95个、概述模块20个。同时,该体系提出了四个阶段,即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其基本框架如表1—4所示。 20

表1—4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框架(C-PMBOK2006)

1-4
3.主要特点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继美国之后又一具有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在项目管理知识内涵和结构体系上采用了“模块化组合”的结构,其基本特点是:项目管理知识按需组合;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进行项目管理知识模块的划分与组织;以我国项目管理实践为基础,扩充了项目管理知识、方法、技术与工具的相关内容。

(1)突出全生命周期特征。《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对项目阶段概念的界定,使得项目管理重心前移。正确的决策是项目成功的前提,该知识体系强化了与项目选择和决策相关的内容,以适应项目前期论证的需求,增加项目成功的概率;同时也兼顾了我国项目管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定义的工程项目建设程序,主要针对项目前期的论证和立项。

(2)构建学科体系框架。《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国际项目管理界第一个以构建项目学学科体系框架为直接驱动目标的项目管理体系。该知识体系是被作为我国项目管理学科的基础性文件来开发的,它明确了项目学与项目管理学的基本定位,界定了项目管理学科知识的内涵,构建了我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框架。

(3)采用模块化结构。模块化结构是《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构建多要素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这样的结构设置方式便于将相关管理知识按需要组合,有利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同时,该知识体系通过组合,将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结构体系,利用不同层次的知识模块,满足对知识深浅程度的不同要求。知识模块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内容的更新变得容易操作,模块化结构也成为知识体系自身开放性的保障。

4.基本特征

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反映了项目从发起到收尾、一步步实现各阶段预期目标的具体过程,以此作为主线开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指导项目实践,充分体现了项目管理作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同时,《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拓展了项目管理的外延,从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实现了从面向一次性任务的管理到面向长期性组织的“项目化管理”的拓展。这样,项目管理模式就上升为一种面向对象变化的管理方法论,其内容涉及长期运行的组织和具有临时性的项目组织两个层次的管理。目前,项目化管理作为变化环境中长期性组织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已得到各类社会组织及其管理者的普遍认可。

四、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贡献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为人们理解并应用项目管理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径。古人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对项目管理来说,“其大者”为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包括理念和方法等,主要由知识领域和过程组构建而成;“其小者”则为具体的管理手段,包括技术和工具等,主要由各项管理要素组成。

1.促进了项目管理工作模式化

项目实施采用科学、系统、规范的模式化管理方式,可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现代项目管理中开展管理活动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技术和工具的总称,它既是特色独具的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的集合,又反映出项目管理是一种拥有自身信念、价值、工具和语言的管理文化。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项目的整体管理和过程管理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从而使项目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系统。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着重关注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而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则关注从项目立项、实施到交付使用的全过程。总体看来,两大知识体系都提供了符合本国特点的项目管理体系,为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南。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管理模式,像一个可靠的港湾,能够使项目管理者从此出发、扬帆远航。依照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充分运用各项知识领域、过程组和管理要素就能有效指导项目管理工作。此过程看似繁琐复杂,甚或有“循规蹈矩”之嫌,但据此却能准确把握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规律。项目管理工作模式化,能使项目实施过程稳扎稳打,少走弯路,可谓以“稳”求“快”,这充分体现了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势。同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具有“一寸深,一里宽”的特点。“一寸深”是指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并非高深莫测、华而不实的理论框架体系,而是深入浅出,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极强的操作性。对广大项目管理者而言,只要用心学习,皆可掌握并运用它。“一里宽”是指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用范围宽广,涉及面大,要求管理者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及高超的综合能力,正因如此,管理者对其活学活用并非易事。

2.推动了项目管理知识结构化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总结了千百年来项目管理实践的经验,是人们在掌握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对项目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的集成,体现了项目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特征,并实现了形式逻辑和思辨逻辑的有效结合。通常,自然科学注重形式逻辑,重视实证性和客观性,其研究过程一般采用科学方法;而管理研究更注重辩证逻辑,重视经验积累,理论研究大多采用思辨方法。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将本属于思辨研究的项目管理学科向注重形式逻辑的科学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使管理者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和解决项目管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包政教授在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文译本序言中指出:“知识不等于力量,结构化的知识才是力量。” 21 这就是说,人们要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管理工作的效果,就要将从事管理工作所涉及的知识与理论结构化;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越大,越要设法使其管理体系结构化。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形成了以管理知识为核心的结构化管理体系,能够使众多的管理者以规范的方式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在具体应用中,管理者还需要结合项目所在行业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按照知识体系内设的规范管理流程,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管理。比如,工程类项目、制造类项目就需要分别结合土木工程建造、机械工程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管理学、项目管理和项目所涉及行业领域这三个方面知识的综合,就构成了项目管理模式应用知识的基本内涵,如图1—3所示。 22 可以看出,图1—3所示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知识,都是运用项目管理模式所需要的广域知识范畴。

图1—3 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范围

3.突显了项目管理理论实践化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结晶,是系统揭示项目管理基本内涵的总纲。它的形成,既是人类管理智慧的升华,也是众多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内生演化;既能启发项目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思维,又能为其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项目管理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与工具是综合的,而不是源自某个单一的学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一个总括性的指导框架,它既是指导项目管理实践的核心,也是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的标志。

发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指导作用,管理者是主体,知识体系的理论框架是工具。在运用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主体与工具必须相称:主体大而工具小,项目实施不好;反之,主体小而工具大,也难以完成项目管理任务。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能给管理者提供三个方面的具体指导:一套专用的概念术语,使人们能够使用共同的话语交流项目管理的基本问题;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原则,使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理论指导;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使人们能够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对于大型复杂项目,应用知识体系的效果是明显的;而对中小型项目,如果机械地套用知识体系,便会有繁缛之感,好比“杀鸡用了宰牛刀”。一般而言,对于中小型工程项目以及活动类、研发类项目,不能简单地套用知识体系所提供的管理模式,而应在全面分析项目特点和实施环境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相关管理方法与技术。 Z5brF7KOiDqqcqjRZsdHy6NzdTRQTrVf3bhqqzhqV38ZA22WQA0tSO0HkjZBeD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