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孙皓晖

强势生存:中国统一文明的生命力

大秦帝国是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使得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不仅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无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地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华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落幕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然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清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道清楚的冲动。

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作深究品评。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帝国没有小国家);其二,专制统治(帝国没有民主制);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所以,这部描述秦生灭兴亡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两个基本方面特别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十五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其二,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

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详细比较研究这种差异,不是文学作品的任务。《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只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与罗马帝国的比较只是说明,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我创作《大秦帝国》的信念根基。

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先得说说那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时代精神。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地变法,彻底地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国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其一,彻底的不断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其二,对外部野蛮民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其三,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其四,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其五,兼容并蓄,消解融合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

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地表现了出来。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统一文明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唯一。

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在这种民族精神衰退面前,欧洲人的复兴之路是我们的镜子。

当欧洲社会将要被中世纪的死海窒息时,欧洲人发动了文艺复兴,力图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勃勃生气的文明中召回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没有辜负欧洲民族。正是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原生文明的光焰,摧毁了中世纪宗教领主文明的藩篱,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破土而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被尘封的历史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与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

当许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伟大的原生文明寻求“凤凰涅槃”的再生动力。

与西方原生文明相比,秦帝国开创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伟大。

与中国春秋时代大体同步的古希腊文明,温和脆弱且娇嫩。虽然开放得多姿多彩,却缺乏一种强悍的张力与坚韧的抵抗力。所以,希腊文明在罗马军团的剑盾方阵面前倏忽崩溃。这是一个文胜于质的民族的必然悲剧。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则是铁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她没有汲取希腊文明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丰厚渊深的原生文明。所以,她在岁月侵蚀中无声无息地解体了。这是一个质胜于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剧。

大秦帝国则不然。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入,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中,华夏文明历经千锤百炼而炉火纯青,具有无可匹敌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秦帝国时代创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国人在两千多年中历经坎坷曲折仍没有亡国灭种。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创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国土上绵延不断地生存发展到今天!

这绝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能解释的。

罗马帝国不大吗?奥斯曼帝国不大吗?拜占庭帝国不大吗?一个一个,灰飞烟灭,俱成过眼云烟,这些帝国所赖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湮没消散到各个人类族群中去了……唯有中华民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族类,所建立的国家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

还得感谢大秦帝国——我们那伟大的原生文明的创造者。

还得感谢这种原生文明所蕴含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

这是我在写作《大秦帝国》的过程中经常涌动的骄傲与激情。

否则,我是无法坚持这么多年的。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大秦帝国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题材。

这不仅仅在于秦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奠基作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更重要的在于这个时代本身的故事性。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法学的、哲学的、神秘文化的……举凡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并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坑杀四十万)!如此战争规模,即或在当代也仍然罕见。而创造这些事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折艰难,都构成了作家无法凭空想象的戏剧性故事。展现这些人物,展现这些故事,展现那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血肉,是文学艺术的骄傲,是文学艺术的使命。

在中国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当时的“周边文明”。秦帝国及其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国的强盛衰落总是居于世界的中心潮流,无不对世界其他文明发生着深远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文明具有悠长内力的根源,在于秦帝国,而不是别的任何时代。从这一点说,帝国时代创造原生文明的过程与史诗般的生灭兴亡,是当今世界具有最大开采价值的文化富矿。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的开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因为只有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人的生命状态是何等饱满、何等昂扬、何等自信、何等具有进取精神!

遗憾的是,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没有问世。

虽然学力浅薄、笔力不济,我还是勉力上阵了。

时常觉得,不做完这件事情,我的灵魂将永远不得安宁。1993年冬天进入案头工作以来,其中的艰难周折无须细说。完成一个大工程,种种艰难几乎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也只有硬着头皮不去理它了。

作为作者,我想告诉读者的一点,仍然是有关作品的一点儿体会。

《大秦帝国》最艰难的是剪材,也就是理出一个故事框架来。帝国时代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障的时代。浩瀚而又芜杂的典籍资料,无数令人不能割舍而又无所适从的故事与结局,常常使人产生遍地珍宝而又无可判断的茫然与眩晕。鲁迅先生曾感慨系之,说三国宜于做小说,而春秋战国不宜于做小说。其实质困难也许正在这里。以秦帝国为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古话叫“国运”吧),以人物命运与事件冲突为经纬,虽然是能想到的一条较好路子,但依然不能包容伟大帝国时代的全部冲突,甚至不得不割舍许多重要素材(譬如诸子伟人的许多故事)。这种遗憾可能将是永远难以弥补的。为了使读者更为深入地透视帝国命运,我将早期秦部族的故事专门写成了一个十余万字的小说《马背诸侯》,而《大秦帝国》第一卷的正文是从商鞅变法开始切入的。本欲将《马背诸侯》附在第一卷之后,可是因篇幅关系,也许只能另寻机缘以飨读者了。

艺术地再现帝国时代,是中国社会面临又一次大转型时期所催生的历史课题。我力图再现那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充满英雄主义与进取精神的时代。

我力图再现那波澜壮阔的强势竞争与强势生存的画卷。

我力图再现帝国先民们在粗粝简朴的生活方式中本色奋发的生命状态。

我力图再现大秦帝国艰难走出旧时代阴影,全力开创新文明的沧桑巨变。

我力图将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呈现给改革时代的中国人。

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只有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2021年夏秋修订于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

宝鸡石鼓山分院·积微坊

楔子

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河西少梁山地,打了一场奇特的恶战。

奇特性之基本点,是双方大帅皆被对方击伤——秦军统帅秦献公嬴师隰,被魏武卒方阵一支剧毒冷箭射伤,性命岌岌可危;魏军统帅丞相公叔痤,被秦军轻兵突破中央奇袭俘获而去。两军同时失帅,一时僵持于山原战场,谁也不再攻杀,谁也不愿后退。

一夜乌云遮月,秋风萧瑟。秦军营垒军灯高挑,刁斗声声,严防魏军夜袭。魏军营垒篝火连绵,厉兵秣马,谋划在明日激战中夺回主帅。太阳初升时分,魏军埋锅造饭,饱餐后大举冲杀,却见秦军营地已经空荡荡一片。土灶埋了,帐篷拔了,只有枯黄的秋草和虚插的旗帜及一堆堆湿柴浓烟,在萧瑟秋风中摇曳。

秦军主力已在入夜时分匆匆撤退了。由秦献公长子、大将嬴虔率领的一支断后骑兵,也在黎明时分悄无声息退出战场。太阳升起时,嬴虔五千铁骑已渡过洛水,向西南的栎阳纵马疾驰。

一片悲怆激愤的栎阳宫室里,秦献公嬴师隰安排了身后大事。

秦献公的最后遗命是:当场册立次子嬴渠梁为太子,立即继任秦国国君;与急迫赶回的长子赢虔一场密谈,激励赢虔立下兄弟同心并终生辅助嬴渠梁的血誓。奋力安排完国政大事,刚过五十岁的秦献公,仅仅看了一眼守候在榻侧的妻子与女儿,一口鲜血喷出,双手扑在大枕上溘然逝去了。

当夜,在长公子赢虔的鼎力支持下,仲公子嬴渠梁就在粗简的仪式中仓促即位,做了秦国的新任国君,史称秦孝公。即位程式完毕,长公子嬴虔趋前一躬,请新任国君宣示国策。嬴渠梁只简单说了几句话,将几件目下最实际的事落定了下来:“诸位大臣,公父骤然崩逝,渠梁受命继任国君。当此危难之际,本公申明朝野:其一,国中大臣各司其职,一律不动;国政仍由上大夫甘龙统摄。其二,嬴虔将军有大功,升迁左庶长,总领秦国兵马。其三,由上大夫甘龙、长史公孙贾,合署主持公父国丧大礼。”

大臣们长长吁了一口气,齐声高呼:“臣等遵命!”

嬴渠梁又捧起了穆公的镇秦剑,走到上大夫甘龙面前道:“上大夫年高事繁,兼领国丧大臣,渠梁深感不安。国丧期间,若有滋事生乱者,上大夫请行生杀予夺之权。”甘龙双手接过穆公镇秦剑,感动振奋高声答道:“老臣受先君大恩,又蒙君上重托,敢不从命!”之后,嬴渠梁环视政事堂一眼,高声道:“其余诸事,按既往成规办理。散朝。”

大臣们尚未散尽,嬴渠梁已经离开政事堂,匆匆赶赴骊山军营。

他要办一件大事。这件事,甚至比安定朝臣国人还重要。当他带着老侍卫黑伯和一支经年并肩作战的百人马队,风驰电掣赶到骊山时,天色已经暮黑了。前军主将子岸正在巡查军营,骤遇国君,惊讶莫名道:“君上刚刚即位,焉能离开栎阳?”“子岸,公叔痤如何?”嬴渠梁没有理会子岸的惊疑。“老匹夫!一句话不说,一口饭不吃,牛顽。该拿他到先君灵前祭旗!”子岸气狠狠地禀报道。

“走,带我见他。”嬴渠梁只简洁说了一句。

公叔痤被囚禁在骊山营地山根的一座石屋。他在强大的魏国做了二十多年丞相,也算得当世文武兼备的赫赫人物了。可偏偏在与秦国连年大战中两次惨败,这次少梁之战,竟莫名其妙做了秦军俘虏。六十余岁了,老公叔自感少梁之战一世英名付诸流水,羞愤交加,不说话,不吃饭,不喝水,决意要饿死自己、渴死自己,为战场无能赎罪。连续三天的自我折磨,老公叔苍白干枯,在草席上气息奄奄。囚室石门隆隆推开时,老公叔眼睛也没有眨一下。

“公叔丞相,嬴渠梁有礼了。”嬴渠梁深深一躬。

公叔痤既没坐起,也没应答。正是这个年轻将军狂飙突袭生擒了他,他不愿意在如此场合说话。旁边子岸愤然吼道:“老公叔,这是秦国新君,你还敢牛顽!”公叔痤微微一动,还是没有睁眼,没有开口。嬴渠梁拱手道:“公叔丞相,请勿为少梁之战羞愧。这一战,谁也没有打赢。老丞相虽则被擒,我公父更被你军剧毒冷箭所伤,已经卒然崩逝。认真说,魏国还算略胜一筹。”

“你说甚?老秦公死也?!”

蓦然之间,公叔痤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嬴师隰,这个令人生畏的劲敌死了?果真如此,自己连自杀的可能都没有了。秦人习俗,一定要在先君灵前杀掉仇人祭奠国君。心念及此,公叔痤冷冷一笑:“如此,公叔痤人头是你的了。”

“老丞相差矣。嬴渠梁不是杀你,是放你回安邑。”

公叔痤哈哈大笑:“嬴渠梁休得嘲弄老夫。士可杀,不可辱!”

嬴渠梁正色道:“渠梁何敢轻侮前辈。放老丞相归魏,渠梁一片苦心也。秦魏激战多年,生民涂炭,死伤无算。渠梁继任国君,图谋庶民安居耕牧,不想两国交恶。渠梁素知老丞相深明大义,欲与老丞相共谋,两国休战歇兵。不知老丞相意下如何?”

“秦公不记杀父之仇?”公叔痤迷蒙的老眼明亮起来。

“父仇为私,和战为公。若非真心,甘受上天惩罚。”

公叔痤打量着面前这个神色肃然的青年君主。他有一种令人折服的真诚坦然与自信,一句话公私分明,已将大局料理清白。老公叔不禁暗暗赞赏。与秦国罢兵,实际是老公叔多年主张。无奈,秦献公疯子一般连年攻魏,发誓要夺回整个河西;魏国不想打,也得奉陪。在他这个魏国丞相看来,自魏武侯时期吴起统兵对秦作战开始,秦国已经被大大压制,远非魏国威胁了;魏国的真正劲敌,是东方的齐国及南方的楚国;老是被秦国疯战缠住,不能脱身,实在是魏国很头疼的一件事。每与秦国作战,老公叔都不赞同上将军庞涓领兵,深恐庞涓对秦国赶尽杀绝,与秦人血仇越结越深。老秦人剽悍顽强,曾在戎狄部族包围中拼杀几百年而愈加强大,如此族性,绝非轻易能够吞灭;能将秦人压缩到荒凉一隅之地,该当满足了。魏国目标是中原沃土,不是西陲蛮荒。如今老秦公死了,秦国新君主动罢兵休战,岂非天意哉!

“好!老夫信你,休战!”老公叔一时感慨中来。

“只是这疆界,不知秦公如何打算?”老公叔又补一句。

“以石门之战前疆界为定。河西之地,归魏国。”

“秦公不觉吃亏太多?”公叔痤大为惊讶,不禁靠墙坐起。

“二十年后,我会夺回来的。”嬴渠梁一字一板。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嬴渠梁微笑,“老丞相,该进食了。”

公叔痤豪爽大笑:“然也!吃饱好上路。”

“不急。”嬴渠梁笑道,“老丞相徐徐将息。三日后,秦国派特使护送老丞相回安邑。不言俘获,老丞相是魏王特使。”公叔痤又一次惊讶,不禁挣扎起身道:“秦公,老公叔阅人多矣!以公之气量胸襟,数年之后必大出天下!”嬴渠梁恭敬做礼:“渠梁才疏学浅,不敢当老丞相嘉勉。”公叔痤仰天叹息道:“只可惜,老夫来日无多,不能和英杰并世争雄了!”一阵长笑,昏倒在地。

三日后的清晨,嬴渠梁亲率三百铁骑,护送老公叔的轺车出了函谷关。

函谷关外,老公叔和嬴渠梁殷殷道别,向魏国都城安邑疾驰而去了。

秋霜白露,草木枯黄。嬴渠梁站在函谷关城头,凝望着远去的轺车。那面鲜红的魏字大旗,已经与天边原野融在了一起。他依然伫立在关城山头,任凭寒凉的秋风吹拂着自己,额头直冒冷汗,肩上担子山一般沉重。

如果罢兵成功,这座函谷关,月内就要交割给魏国了。自从秦部族立为诸侯国,函谷关从来是秦人的国命之门。有函谷关在手,秦人就坦然自若。丢失函谷关,秦人就袒露胸口迎着敌人的长矛利剑,举国紧张不安。如此一座函谷关,公父率秦人浴血疆场夺了回来,自己却主动交给了魏国。世族元老能答应吗?朝野国人能答应吗?虽然,嬴渠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唯其如此,才能使秦国休养恢复;才能使魏国不动刀兵而重占河西函谷关,在丰厚利市下放秦国一马;若要原地罢兵,根本不可能,强大的魏国绝不会在秦国濒临崩溃的时刻休战。

然则,朝野国人理会得此等险恶大势吗?

上天啊上天,莫非秦国要灭亡在我嬴渠梁手里? cEarEZVos1UdOJlWdZeCMKPzk8tvPewZAWZWFXBgCVXUjNXyd8E87zVNF1qt2H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