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0~2岁:
针对不同情绪进行自我安慰

0~2岁的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情绪,他们会观察外界环境,进行必要的自我安慰,表现出微笑、啼哭。此时,父母要善于对他们进行情绪安抚,免受外界刺激性事物的影响。

1.准确理解婴儿的面部表情

情绪第一现场

姗姗已经12个月大了。有一天,妈妈发现她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会盯着自己的表情,好像是在寻求指导。事实上,妈妈脸上鼓励的微笑或者是焦虑的皱眉,会传递给孩子不一样的信息。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妈妈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把一个新玩具放在离姗姗不远的地方,然后分别做出3个特定的面部表情:微笑,害怕,无所谓的表情。结果显示,孩子看到妈妈害怕的表情时,会更快地爬向妈妈,并渴望得到更多身体上的抚慰;而当孩子看到妈妈另外两个表情时,则没有激烈的情绪反应。

通过这个观察,妈妈发现姗姗针对不同的面部表情作出了有选择性的、不同的反应。当妈妈做出正面的、鼓励性的表情时她就会变得大胆;而做出害怕的表情时她就会变得畏首畏尾。儿童的这种反应明显不是模仿父母,而是根据父母的表情做出的判断。

孩子也会通过表情来表现自己的需求,比如宝宝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委屈似的,这很可能是要开哭的先兆,也是对成人有所要求的信号。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了解宝宝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如喂奶、换尿布等。

情绪分析

婴儿有两种最基本的情绪反应: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出现的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笑;当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哭。婴儿的笑意味着他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周围的环境也是舒适的,他感受到了安全和温暖,这一切都让他觉得非常愉快。

“笑”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反应,还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人类是唯一会笑的灵长类动物,笑是人类最原始的交流方式。笑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刚刚出生,还没有掌握生存技巧的婴儿来说,笑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才能生存,这就需要他们在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前,与父母建立起一种交流方式——笑。事实上,婴儿天生会用笑来与看护者“互动”,他们会依靠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即使婴儿长大后,语言能力发展了,笑仍然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这就表明,笑不仅仅是生命早期替代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人们在传递情绪、表达情感时终身受用的有效方式。

在生活中,很多宝宝会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向爸爸妈妈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宝宝虽然年龄小,但是需求颇多。可是由于无法用言语表达,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表情来表现。父母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宝宝们这些细微表情的含义,了解宝宝的需求,给予细心周到的呵护。当宝宝出现以下表情时,父母就要注意了。

(1)懒洋洋——吃饱了。

父母最怕宝宝饿着,但是喂食过量也并不是好事。那么,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已经吃饱了呢?其实很简单。当宝宝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向一边,而且显出一副四肢松弛的懒洋洋模样,多数表明已经吃饱了。

(2)喊叫——烦恼。

不到1岁的宝宝,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干扰,但苦于口不能言,只好用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的烦恼。这时,父母可以带宝宝去安静的地方散步,或者用食物、玩具让宝宝安静下来。同时,父母也要做个好榜样,无论有多生气,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要不宝宝也会模仿的。

宝宝们虽然因为年龄的原因不会说话,但是他们还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面部表情就是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渠道。父母们一定要留心观察,那样才能更好地照料宝宝。

写给父母的话

人们都知道,面部表情是人类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对父母来说,通过面部表情可以深入了解婴儿内心的真实想法。

2.婴儿渴望得到安慰

情绪第一现场

晨晨在5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吸吮手指和拳头,并且从中获得乐趣和安慰。妈妈看到孩子吸吮手指,每次都会不停地抱怨,甚至紧握着孩子的手,不让她动。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急得哇哇大哭。

起初妈妈见到晨晨吸吮手指,以为她饿了,于是给孩子喂奶。但是,只有孩子发怒的时候,奶嘴才能够安抚情绪。有时候,晨晨并不喜爱奶嘴,无论妈妈怎么哄,她仍旧大哭不止,只有让她继续吸吮手指,才会停止哭泣。

后来,妈妈不得已去请教这方面的专家,通过专家的讲解,才明白原来吸吮手指是幼儿在紧张、惊吓或是单纯需要放松入睡时进行自我安慰的方式之一。孩子在1岁以内出现大量的吮指行为是正常的,在第二年会稍有减少,而在第三、第四年间会进一步减少。专家建议妈妈给晨晨买一些毛绒玩具,果然有了玩具吸引注意力,晨晨就很少吸吮手指了。

婴儿小的时候内心比较脆弱,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刺激。所以,父母要经常注意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自我安慰的行为。具体来说,这些行为包括吸吮手指,对某个玩具、衣物或毛毯等形成特殊的依恋等。当孩子表现出这些行为时,父母不用过于担心,因为自我安慰能够帮助幼儿应对自我的情绪状态,并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情绪分析

每个婴儿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婴儿调整自己反应的能力。神经的髓鞘化在2岁左右完成,髓鞘是神经外所包裹的脂肪组织,它能够提高神经传导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反应调节能力的提高。

对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吸吮是一种天生的需求。新生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还不能控制自己手的动作,等长到2~3个月时,宝宝才开始出现手上的动作,这时手就成了宝宝的一种有趣的玩具。当宝宝感到不安、烦躁时,就会通过吸吮手指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由于很多妈妈的喂奶方法不正确,喂奶时距离宝宝不够近,宝宝感受不到爱和温暖,这种情况不能满足宝宝吸吮的欲望。还有一种情况是采取了人工喂养,奶嘴开口太大,宝宝吸吮速度快。在这两种情况下,即使宝宝的肚子饱了,但在心理上还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便会以吸吮手指的方式来代替。

有些宝宝不喜欢整天睡觉,渴望周围的亲人可以同他一起玩耍。如果父母过分忙碌,以至于忽略了宝宝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宝宝便会通过玩弄自己的手指和吸吮手指来解闷。

虽然说吃手对宝宝有好处,但是如果宝宝吸吮手指的时间过长,就是一种不良习惯了。因此,父母在平时也要注意预防宝宝过分吸吮手指。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行为忽视。

如果宝宝吸吮不是十分严重,父母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父母自身不但要克服内心的焦虑,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2)满足宝宝充分吸吮的需要。

妈妈在喂奶的时候,心境要保持平和,不急不躁,以免给宝宝造成压力。要尽可能喂母乳,等宝宝主动吐出乳头时再离开。如果是人工喂养,奶嘴开口的大小要适中,不可太大,以有效控制奶液的流速,要让宝宝有足够的时间来满足吸吮的需要。在哺喂宝宝时,要注意不能只给宝宝营养,还要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温暖。比如,在喂奶的时候,可以用手轻轻地抚摸宝宝的头、面颊,叫他的名字等。

(3)多陪陪宝宝。

身为父母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忽略了宝宝。要知道,父母是宝宝的精神寄托,所以平时应该多搂抱、陪伴宝宝,要利用空闲时间多和宝宝说说话、唱儿歌、玩玩具或看图画书等,使他有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慢慢地,宝宝就不会通过吸吮手指来进行自我安慰了。

(4)给宝宝提供合适的玩具。

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无聊才用吃手来打发时间的。对此,父母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能够用手拉、扯的玩具,比如手摇铃、悬吊玩具等,宝宝拉、扯玩具会比吸吮手指更有成就感,于是渐渐地,他就会减少把手放到嘴里的动作。

(5)提升宝宝的认知能力。

父母平时可以多带宝宝出去活动、郊游,带他多接触一些不同类型的事物,同时多跟宝宝交流互动。这样,不但能让宝宝多接受周围事物的刺激,增加他对其他事物的兴趣,还能让宝宝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了新的更健康的方式和寄托,这样他就不会有事没事只想着吃手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纠正或帮助宝宝戒除吸吮手指的习惯时,应该循序渐进,找对方法,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把焦虑的情绪带给宝宝,使宝宝产生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先分析吸吮手指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写给父母的话

“吃手”是宝宝的一种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是其成长过程的一种心理需求,父母无须加以干涉和阻止,只要注意必要的卫生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习惯就会消失的。

3.为何产生强烈的依恋情绪

情绪第一现场

天天3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去工作了,平时在家里都是奶奶带着她。天天也很懂事,从来都不耍脾气,更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哭着喊着找妈妈。通常,只要奶奶陪着她,和她一起玩游戏,她就很乖巧。家里人都夸天天懂事。

但是最近,天天变了,一见到妈妈,就会往妈妈身上爬。只见她双手抱住妈妈的脖子不撒手,小脸往妈妈脸上贴,生怕自己被丢下。天天这样黏人,害得妈妈什么家务都做不了。最让人头痛的是,妈妈不能离开天天的视线。每天早晨妈妈要去上班的时候,奶奶都需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把她从妈妈的怀里抱下来。

有一次,天天撕心裂肺地哭得跟小泪人似的,妈妈看着孩子哭得喘不上气来的样子,眼里也噙满了泪水,使劲把女儿搂在怀里,娘俩一起哭了起来。一家人都看不下去了,个个抹眼泪,觉得亏待了这么小的孩子。很多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天天的父母都会手足无措。

还有一次,一家人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天天也坐在小车里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晚饭时间到了,家人去饭厅吃饭,忘记了带上她。结果,天天坐在小车里大声尖叫!直到妈妈跑过来,把天天抱到餐桌前坐下,看着大家吃饭,才又破泣为笑。

情绪分析

天天惧怕分离的这种情况叫作“分离焦虑”。宝宝从1岁左右起,和妈妈分离时,就会出现分离焦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宝宝在逐渐长大,清楚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因为此时的宝宝还停留在“母婴共生”阶段,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分开了就见不到妈妈了,会很没有安全感,所以会撕心裂肺地哭闹。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非常害怕被丢弃,他们需要时刻感觉到父母爱他,跟他在一起。如此一来,他才会感到安全,才会快乐地玩耍。否则就会哭闹,争取父母的爱。

宝宝们出现强烈的依赖情绪很正常。通常,这种情绪会出现在他们1岁之前,但是在1~3岁这段时间达到顶峰。大约8个月大时,宝宝会意识到他和别人是相互独立的。从生长发育上来讲,这是认知过程里一个令人兴奋的里程碑。但是,对宝宝自身来说,这种新认识会使他感到焦虑。

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妈妈在的时候,宝宝可以让别人抱着,而且还会在别人的怀里玩得很好。但是妈妈不能离开宝宝的视线,否则他们双手连同身体都会指向妈妈的方向。这是因为,宝宝知道妈妈要离开,所以担心被抛弃而大哭大喊。

虽然宝宝的分离焦虑是一种成长现象,但是,情绪波动太大,对宝宝的成长不利,也影响大人的心情。如果妈妈智慧一点,狠心一点,就能减少或者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帮宝宝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1)做好分离缓冲。

妈妈可以在离开之前,对宝宝说出离开的时间、理由,让宝宝心里有谱,知道妈妈不是真的抛弃他,就不觉得分离时间很长。有些妈妈还会告诉宝宝,妈妈离开后,宝宝会由奶奶照顾,奶奶也很爱他,照顾他的方式也是宝宝喜欢的,宝宝就更容易接受了。如果奶奶配合得很好,宝宝就更加相信妈妈的话了。有了这个过程来缓冲宝宝的情感波动,就减轻了宝宝的心理震荡。

妈妈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千万不要流露出留恋、依依不舍的神态,更不要连连回头看宝宝。否则,宝宝觉察到妈妈的内心需求,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依恋,仿佛受到了“鼓励”一样,更容易闹情绪。

(2)继续巩固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妈妈离开时,有的宝宝只是稍微闹一会儿,妈妈一解释就好了。妈妈走后,他也能很好地玩耍。平时,他也不是经常黏在妈妈身上,能够跟妈妈以外的人玩耍。妈妈不在的时候,他也不哭着喊着找妈妈。

这样的宝宝,一般都是父母在合适的时期给孩子建立了比较好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0~2岁的宝宝,需要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料,能做到这一点,宝宝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形成消极品质。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更好地建立、巩固宝宝的安全感。

写给父母的话

为了让宝宝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环境,在他出生后,父母要给予完美的照顾,除了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外,还要多和宝宝玩耍、做游戏,多鼓励、夸奖宝宝。这样宝宝就会比较乐观,信任妈妈,信任周围的人,从而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面对分离,对父母的依赖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4.帮助幼儿应对外界恐惧

情绪第一现场

娇娇已经10个月了,一直由妈妈照顾着。一天,爷爷奶奶来看娇娇。奶奶看到娇娇,伸出双臂把娇娇抱了过去。可是出乎意料,娇娇看了看奶奶,就“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然后,爷爷过来逗娇娇,也想要抱一下,可她仍然大哭不止。于是,妈妈赶快把娇娇抱起来,这时她立马安静了下来。爷爷奶奶笑着说:“我们娇娇长大了,知道认人了!”

有的时候,娇娇还会抱着自己心爱的毛绒玩具不肯撒手,奶奶觉得孩子抱着玩具太累,想帮她拿开,她反而会不高兴。后来,奶奶仔细回想了一下,娇娇开始抱着玩具,好像是从妈妈上班开始的。

前一阵子,妈妈开始上班了,于是让奶奶在家带娇娇。上班之前,妈妈给孩子买了一个毛绒玩具,娇娇和玩具玩了几天,就形影不离了。后来,妈妈才知道,这是因为孩子对外界有恐惧的心理,所以当家长不在身边时需要抱着玩具,从中得到安全感。

为了帮助娇娇克服恐惧,晚上妈妈会在屋里开一盏灯光柔和的台灯,给她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唱一首摇篮曲。在得知娇娇很怕黑之后,妈妈故意经常把灯关上,和娇娇在房间里玩捉迷藏,还让娇娇看外面美丽的夜景、天上的星星。没多久,娇娇就不害怕了。

情绪分析

有恋物情结的孩子,其共同特点是仿佛生活在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外界的阳光、雨露,甚至快乐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只有在和妈妈或者自己的玩具的“二人世界”中才能够获得安全感。

孩子也向往美好的事物,但是他们没有勇气相信这些事物也可以属于自己。所以,父母帮助孩子消除对外界的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开宝宝阴暗的小心灵,放入亲情、乐观和阳光。

对0~6个月的宝宝来说,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也包括爸爸、妈妈和陌生人。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熟悉或陌生的概念,也没有恐惧反应。但是,随后就会在一夜之间,对外界产生恐惧。

6~12个月时,宝宝进入联系期,开始和某些印象深刻的人建立起联系。通常,这些人是妈妈和爸爸,或者是在宝宝饿了、困了或害怕的时候可以求助的人。所以,当宝宝意识到妈妈不在房间里时,便会大声喊叫,渴望得到关爱和陪伴。

当宝宝过了12个月之后,这种恐惧感就会随着成长而慢慢消失。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对外界恐惧的宝宝将学到如何信任他的“联系人”,因为他们总是能回到他的身边。渐渐地,宝宝借助经验形成这样的感觉: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妈妈真的会马上出现,所以也就不那么害怕陌生的事物了。

对外界恐惧是宝宝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这意味着宝宝开始区分周围的事物了。

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宝宝害怕,就避免让宝宝接触陌生人,或者见到有些人时,只是远远地打个招呼,然后就抱着宝宝赶快走开了。其实,这样做并不好。因为这样对宝宝来说,就会失去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减少了一些有意刺激,宝宝的生活圈子也就变得狭小起来,从而阻碍了其智力与社交能力的发展。

研究和事实都证明,在先天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宝宝,会比生活在单调乏味的环境中的宝宝聪明一些。

当然,有些父母为了锻炼宝宝,会强行把宝宝放到陌生的环境中,结果导致他们的抗拒心理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真正的心理问题。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写给父母的话

父母对宝宝的恐惧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慌乱,帮助他们温柔地度过这段时期。千万不要因此责怪宝宝,或对他们发脾气,否则宝宝会认为父母生气是因为陌生人,更难对陌生人产生好感。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抱着宝宝去接触外界的事物。比如,当妈妈带宝宝出门时,可以抱着他们跟阿姨打招呼,并围在一起聊天。这样一来,宝宝就会慢慢熟悉周围的人了,并进一步熟悉外界的环境。 zXf52DawAsc5uP1mdQT8Sn21tjgbtbTbqWXr+f4nZj/oCe0QHbLDeRcOO3yx0T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