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8~10岁:
学会辨别自我与他人情绪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捉摸不定的,瞬息万变。孩子到了8~10岁,开始熟练掌握察言观色的本领,学习与人交流和沟通。此时,父母应注意帮助孩子掌控个人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提高社交能力。

1.孩子多了一些同理心

情绪第一现场

青青家的老猫前两天病逝了,她非常伤心。

第二天,青青来到学校,同桌的贝贝看到一向开朗好动的青青竟然一直默不作声,急忙询问其中的缘由。听到贝贝关切的问询,青青的眼泪禁不住流下来。她伤心地说:“我的宠物去世了,没有老猫陪在身边玩,感到非常伤心。”

贝贝听完,想起自己之前养的那只小狗去世的情景,也显得非常伤心。为此,她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青青,并且安慰她不要伤心。之后,贝贝还送给青青一只小白兔,跟她分享养兔子的经验和快乐。

相比较而言,同班的佳佳就显得缺乏同情心。妈妈生病在家中休养,可是佳佳一直缠着妈妈,要妈妈陪她出去玩。即使最后终于被妈妈说服在家中玩,也不管生病的妈妈需要休息,仍然大吵大闹,一刻也不停歇。

情绪分析

同是小朋友,为什么贝贝和佳佳差别这么大呢?原因在于贝贝具有极强的同理心,因此很容易感受到青青伤心时的体验,而且能够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

同理心有别于同情心,有了同情心不代表着有同理心,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同情心是情感的共鸣,而同理心涉及的范围更广,它不仅能感受到别人的心情,而且也能融入到他人的角色。同理心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养成的。

佳佳缺乏同理心这方面的培养,为此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妈妈着想。一般情况下,孩子没有同理心或者同理心比较薄弱,与下面两个原因有关。

一是爱的方式不对。关爱孩子并不一定是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啥买啥,也不是整天给孩子灌输学习对未来的重要性;而是有节制地爱,对孩子的缺点及时指出并要求改正,让孩子懂得分享,懂得帮助别人。

二是爱的缺失。儿童是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在爱的呵护下孩子才能更容易茁壮成长。为此,父母如果对孩子的任何事情不管不问,冷漠处之,那么孩子对周边事物也会更加冷漠,从而缺乏基本的同理心。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呢?

第一种方法: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试想,如果孩子周边都是一些冷漠的人,从来不对别人施加帮助,“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环境很难让孩子具备同理心。多让孩子接触到生活的“亮点”,多参加公益活动,自然有助于培养他们感同身受的能力,并拥有一颗爱心。

第二种方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可以说,有童心的儿童更加容易具有同理心。让孩子多接触具有同理心的图书和漫画,和孩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以及内涵,可以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多帮助他人,有时家长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多关怀他人。这样,孩子耳濡目染之后也会参与其中。

第三种方法:让孩子注意别人的感受。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或者冒犯他人时,父母千万不可包庇孩子的过错,从而错失掉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机会。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并且帮助他改正。通常,可以让孩子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如果自己也感到痛苦,那么别人也是痛苦的。当孩子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正能量的时候,也要让他知道。这样一来,孩子慢慢就会具备体察他人感受的能力。

写给父母的话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阿瑟·齐亚米考利曾说过:同理心会让人产生想要改变自己与他人生活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是孩子内心正义感促发所产生的行动力,拥有同理心的孩子更有动力向前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的“诚实、谦逊、接纳、包容、感恩、希望与宽恕”代替“说谎、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见利忘义、狭隘自私”,是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

2.建立友谊有助于培养良好情绪

情绪第一现场

倩倩和凡凡是一对双胞胎,两人外貌长得非常像,但是性格上却迥然不同。随着两人一块上学之后,这种性格上的差异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

倩倩性格外向活泼,乐于和小朋友玩耍。小伙伴的铅笔丢了,她会主动拿出自己的铅笔借给对方;下课的时候,她总是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跳皮筋、丢手绢,大家都喜欢她参与进来;回到家中,倩倩总是围绕在父母身边,告诉他们今天哪个小朋友送给自己糖果,同时也告诉妈妈她帮助了谁。

相反,凡凡却大不一样。她总是喜欢坐在教室里,独自一人画画、写字;下课后,凡凡一般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最多的时候就是站在远处观望大家玩耍;回到家中,凡凡一般不会提及小伙伴,只是告诉妈妈今天学了什么。渐渐地,凡凡更加内向了,如果没有人跟她说话,她就保持沉默。

妈妈看到凡凡这个样子,心里非常着急。虽然她也知道,每个人社交意愿不一样,但是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总是令人担忧。有时候,妈妈也会督促倩倩,让她带上凡凡玩耍,但是凡凡很难与小伙伴融为一体。

情绪分析

在米里亚姆·科恩的著作《我会有朋友吗》中,故事中的主人公吉姆在第一天去学校的路途中,问父亲:他是否会有朋友?这个问题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将要入学的儿童脑海中,这个问题也显示了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立和维持友谊。

显然,在社交中凡凡是处于被动的。由于诸种原因,她不愿意参与到社交关系中来。而倩倩在社交中,明显收获非常大。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倩倩学会了分享,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在游戏中,多个小伙伴相互协作,共同游戏,获得了合作的快乐。这些乐于结交的儿童,往往能非常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获得同伴的认可。

8岁以后的儿童,倾向于亲近同龄人,并且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分享给他人。他们在与伙伴交往中,会开阔视野,并逐步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例如,客人来家做客,大家一起玩耍。在这些新的情境中,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处理新冲突,以此来巩固友谊。这些同龄人的交往,无形中提高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水准。

那么,如何鼓励儿童参与到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呢?

首先,将孩子送到学校或者小朋友多的地方。一些内向的儿童,可能一开始因为胆怯等具体原因不愿意到学校或者娱乐场所。这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交流,并且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周边的朋友作为榜样。以此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朋友。

其次,在家中举办聚会。孩子有了朋友之后,可以邀他们到家里做客。家长留给孩子一定空间,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当朋友到来的时候,提醒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朋友,并让他们一起玩耍,这时候大人最好不要参与其中。因为在这中间,他们会有自己的交往需求,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给孩子讲关于友谊的故事。可以买一些图书,让孩子自己看书,父母在旁边引导,告诉他们关于朋友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家长也可以将自己与朋友间的有趣经历,讲给孩子听,鼓励他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

除此之外,在假期的时候,父母也别让孩子陪同自己一味沉浸于大人的世界中,毕竟很多时候,儿童应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而父母参与的圈子不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为此,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少年宫,或其他儿童娱乐场所。在这些地方参观或游戏,孩子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并且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写给父母的话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儿童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一独立的空间不妨从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开始。儿童结交朋友,不仅有助于认知层面和社交能力的增强,还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开始面对同伴评价带来的挫折感

情绪第一现场

刚上小学没几天,阳阳一直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妈妈非常奇怪,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不出来什么原因,还以为阳阳一直是这种性格。

妈妈知道,阳阳一定有什么事情不高兴,所以才这样。毕竟之前的儿子一直是个开朗的小宝贝。幼儿园时,阳阳和很多小朋友都玩得很好,一起做游戏,一起回家,把好吃、好玩的东西分享给小伙伴。但是,为什么现在他会变得沉默寡言呢?

随后,妈妈开始细心观察儿子的举动。结果发现,儿子最近与好友童童联系很少,放学回家也没有同行。吃晚饭的时候,妈妈细声地问道:“最近你怎么没和童童一起回家呢?”儿子顿时吃了一惊,看到妈妈关切的眼神,终于大哭起来。

原来,上了小学之后,童童与阳阳开始疏远了,经常和比自己大一年级的伙伴玩耍。对此,阳阳感到很伤心,好几次站到童童身边,想和他们一起玩,都被拒绝了。为此,童童非常难过,整天发呆。

情绪分析

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几乎都遇到过被人疏远的情况。原先的好伙伴突然和别人一起玩耍,不理自己了;被人拒之门外,无法融入特定的圈子;等等。这些情况几乎会发生在每个小朋友身上。世界不再以他们为中心,他们也不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了,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挫折,是必经的心路历程。学习成绩不及格,受到老师的批评;生理方面的缺陷,遭到同学的嘲笑;朋友抛弃自己,人缘不好;努力学习,还是没有考取理想的成绩。这些挫折时常出现在他们身边,并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反应。他们会经常感到压抑、恐惧、灰心丧气;经常失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这些受挫的心理反应,如果老师或者父母不认真对待,很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那么,孩子在遇到这些方面的问题时,作为成年人应该如何引导,帮他们走出这一受挫心理呢?

从学校方面来说,老师应该及时地发现儿童间存在的问题,并且予以正确教育。老师说的话在儿童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老师应该结合小故事告诉同学们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是大家庭的一员,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任何一个人。这样,孩子自己就会反省,并且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突然从世界的中心,变成遭受评判,他们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家长应该时时留意,鼓励孩子诉说内心的烦恼,双方保持一种互信的朋友关系,耐心帮孩子答疑解惑。

同时,父母也应该引导孩子用正确、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遭遇,妥善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看待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而不应该陷入一个死胡同。朋友离开了,可以去和别的伙伴玩耍,寻找真正的朋友,从而发现更多未知的可能。人生就在于多尝试,而不应该一直不变。这些道理,父母应该以恰当的方式转述给孩子,打开他们的心扉,拥抱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写给父母的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挫折感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只有这些褒贬不一的评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同时也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做事,而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从挫折情绪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一天,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思考能力。

4.学会处理与他人的情感状态

情绪第一现场

小明正在堆积木的时候,突然被身边的小强推了一下。好不容易堆积起来的积木,就这样被撞倒了,小明非常生气,二话不说就把小强推倒了。小强马上哭起来,老师看到后问清楚原因,将小明叫到了一边。

老师看着小明委屈的样子,问道:“如果你很生气,你想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小明赌气地说:“我不知道,我什么也不想画,就想让小强把我的积木重新搭起来。”

听到这里,老师耐心地说:“认真想一下,你想画一个轻飘飘的气球,还是画一个大石头呢?”小明不假思索地回答:“想画一个重重的大石头。”

“你要给它染上什么颜色呢?”老师问道。“我想给它涂上黑色,来表示我的气愤。”小明气愤地说。“那就用力把这块大石头画出来吧,让我看看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大石头。”老师把颜料递给了小明。

这个老师非常聪明,她用绘画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小明和小强的问题,并且鼓励小明用绘画的方法发泄掉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随着小明将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这块大石头上,等到它把石头画完,心情也慢慢地平复下来。

老师帮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通过绘画、色彩转变成为符号、形象,是缓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分析

孩子在学校与很多同龄小朋友接触,其间肯定少不了摩擦;而在这些摩擦中,孩子会逐渐掌握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的技巧。老师根据对儿童情绪的认识和经验积累,也会适当地帮助小朋友化解冲突,促进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称职的老师通常会用冷静和理性的解释引导孩子的情感,同时在情感方面对儿童正确引导,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

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管好自己的情绪呢?

第一,引导孩子暂停不良情绪。冲动是魔鬼,当孩子处在非理性的情绪操控下,往往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为此,当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家长或者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暂停这种情绪,让他们从潜意识的“冲动反应”过渡到意识主导的“理性回应”状态。此时,父母可以教导孩子,让他们暂停30秒然后再作出决定。例如,对那些生气时喜欢打人的小孩,应该教会孩子做心理暗示,只要把手抬起来,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他“停”即可。

第二,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心情平复以后,父母要引导孩子回忆自己发脾气时的感受。这时候,父母最好做孩子的倾听者,不要压制孩子的情绪,要尊重孩子的感受,避免立刻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诉说完自己的情绪时,父母最好诉说一下孩子的情绪引发的感受,告诉他们当时的想法。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孩子了解个人情绪变化对他人的影响。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识别自己的感受呢?

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结合实际情景,帮助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养了多年的宠物去世了,父母可以说:你应该很伤心吧;孩子作业一直做不出来,可以说:作业很困难吧,你是不是很苦恼;当孩子被别人误解,你可以说:你应该很委屈吧。这些词语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做到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给孩子讲解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表达出来的感受。在公众场所,可以让孩子多留意他人的表情,并且告诉孩子这种表情说明了什么。例如,一个人不停地看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等待别人或者赶时间,内心非常焦灼;腿和手不停地发抖,一般情况下表明紧张、害怕等情绪。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孩子就会看着别人的表情而适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免火上浇油。

写给父母的话

很多人都推崇高情商,想做一个高情商的人。其实,它并不神秘,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然,做到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为此,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同龄人之间的交际。

5.学会分享情绪,才能亲近孩子

情绪第一现场

卡尔有一个富有的爸爸,能享受到最好的物质生活,似乎一切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不过,爸爸给卡尔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从不征询孩子的意见和感受,显得有些霸道。

这一天,卡尔上完补习班回到家里,一言不发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妈妈喊他出来吃饭,竟然得不到回应。一连好几天,卡尔都是这个样子,爸爸和妈妈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变得沉默寡言,不禁担忧起来。

过了几天,爸爸接到补习班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已经好久没来上课了。到了晚上,卡尔按时回到家,爸爸走过来严厉地责问为什么不去上补习班。卡尔毫不在乎,只是说自己厌恶学习。随后,爸爸对卡尔大加斥责。

没想到,到了第二天傍晚,卡尔始终没有回家。后来,爸爸到卡尔的房间查看有什么异常,在抽屉里找到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是,卡尔从来得不到爸爸的问候,只给物质上的满足,内心感觉很压抑,学习压力无人倾诉。

至此,爸爸幡然悔悟,对自己过去的做法非常懊恼。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卡尔被找到了。在以后的日子里,爸爸和妈妈非常注重与卡尔进行情感交流,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说说心里话。爸爸学会了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学会了分享孩子的情绪,一家人变得和睦融洽。

情绪分析

孩子遇到麻烦或不开心的事,都会有自己的小情绪。这时候,他们尤其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陪伴,能够分享内心的感受,进而得到帮助。比如,在学校得到表扬,孩子希望家长分享这种快乐;受到委屈的时候,他们渴望得到安慰。

善于分享孩子的情绪体验,家长才能亲近他们,成为他们心目中值得信赖的人。然而,习惯以命令式的口吻教育孩子,甚至千方百计地控制孩子,正在成为许多家长的教子之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显然,家长习惯用自己的经验、阅历替代对孩子情绪的了解、分析和判断,结果他们总是得出错误的结论,与孩子的矛盾也与日俱增。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这是亲子之间产生抵触情绪、关系疏远的重要原因。时间长了,必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智尚未成熟之前,孩子缺乏情绪掌控能力,此时尤其需要家长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以及遇到的麻烦和困难。学会与孩子分享情绪,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密切亲子关系的重要方式。

对家长来说,不必恐惧孩子陷入不良情绪中,那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重要的是,你时刻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帮助他们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给予援手,不仅会让他们感觉你不称职,也会损害孩子的心智。

首先,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加强沟通。其实,沟通就是分享的过程,你与孩子保持平等的身份,自然容易赢得他的信任。家长端着架子训诫孩子,最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无法亲近,你又怎么能够相信孩子会说出真心话呢?

其次,在沟通与观察的基础上,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与需求,更容易令其感同身受,得到理解和温暖。家长与孩子平等交流,准确说出孩子的心理诉求,会让他们对你产生信任感、依赖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们自然会主动与你分享内心的情绪体验。

总之,家长要牢记一点,不要与孩子的情绪为敌。他们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学会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情绪,才能在分享中找到应对之策,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道路上的难题。

写给父母的话

孩子悲伤时,家长的陪伴让他们感觉更温暖;孩子快乐时,家长的理解让他们快乐加倍。学会分享孩子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亲近孩子,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bewpjMGA9Y2Kd0vlYtdw+6flBnJ0eLoYGGfAWS50l80YZ1M9kr9ynxahGEBzwz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