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5~7岁:
关注个人主张和情绪体验

依个体不同,每个人的情绪体验也不尽相同。儿童到了5~7岁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奇怪的行为。父母应该认真观察,严阵以待,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培养自制力。

1.识别、理解自身的情绪

情绪第一现场

静静今年5岁了,母亲为了让女儿更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特地报了一个幼儿兴趣班。他们期望孩子能够对自己和他人做出识别,同时理解自己的不同情绪会给他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当然,最重要的是期望女儿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以后能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做准备。

不仅如此,父母在家里或者公共场所也经常结合实景来教静静一些情绪知识。例如,有一天,父母本来打算带着静静出去游玩,但是爸爸突然要开一个会。为此,静静和妈妈只好等着爸爸开完会再出去。

妈妈看着女儿嘟着嘴,一脸哀伤的样子,于是灵机一动,询问道:“静静,你现在是什么感觉?”静静看了妈妈一眼,回答道:“我现在非常烦。”妈妈告诉静静:“你这是非常生气,因为爸爸要开会,没有时间带你玩,为此你特别生气,同时,你也非常焦虑。一方面,爸爸不能马上陪你玩;另一方面,你又急切地盼望爸爸出现。”

稍后,静静看到妈妈一直看表,也灵机一动:“你是不是也非常着急,因为爸爸一直不出现。”妈妈非常惊讶,女儿竟然学习速度如此快,于是问道:“你从那里看出来的呢?”“因为妈妈一直在看表,并且不时地朝外面看。”

看到女儿领悟能力这么快,妈妈非常高兴。

情绪分析

当儿童长到4~5岁的时候,他们会通过自身感受和别人的表情,对情绪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他们也会体验到很多不同的情绪。从身心愉悦、激动不已到伤心绝望,几乎都会经历。在生活中,他们面对不同的事情,脸部表情非常丰富——大哭、大笑、嘟嘴、抖腿等,表现出沮丧、愤怒、焦虑、羞愧、害怕、骄傲、嫉妒等情绪变化。

虽然儿童有丰富的表情和情绪,但有的时候并不能准确地说出内心的感受,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为此,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情绪并且学会准确地表达出来。这种学习包括怎样辨认情绪、理解情绪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具体来说,辨认情绪就是儿童给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各种情绪命名,或者描述这种特定情绪。例如,“当父母上班时,留你一个人在家,你是不是感觉非常孤单?”“心爱的玩具丢了,你是不是感到非常难过?”“逛商场的时候,你与妈妈走散了,一个人是不是感到非常害怕和焦急?”把这些情绪的分门别类,是儿童正确辨别情绪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次是理解情绪。理解情绪重在谈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带来怎样的体验。这时候,父母需要做孩子情感的倾听者,信任孩子,并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父母的倾听会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让孩子明白这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也应该做补充,告诉他们这种情绪一般发生在什么情景之下,应该用什么情绪正确地表达出来,这种情绪是否合理,是否健康。

最后是管理情绪。这对很多成年人来说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对儿童来说就更加难了。管理情绪是从小就引导孩子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慢慢地积累情绪掌控的经验。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情绪。毕竟,这时候儿童对自我情绪的掌控还无法运用自如,往往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写给父母的话

当今社会人人都想做一个高情商的人,但这种高情商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为此,从孩子开始有了情绪的体察时,就开始引导孩子认知情绪、辨别情绪,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此应该担当起孩子的情绪教练这一角色。通过实景教学,让孩子一步步学习各种情绪,为以后出色管理自身情绪打下基础。

2.满足孩子“自尊”的心理

情绪第一现场

贝贝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加上父母的鼓励,往往能迅速掌握新事物,让人刮目相看。上小学之后,贝贝的这种自信使他进步非常快,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家长的一致肯定。

有一天,父母陪伴儿子去跆拳道馆。由于第一次来这里,起初孩子有点儿怯场,总是站在父母旁边,不敢走得太远。随着对环境的逐渐适应,贝贝和其他小伙伴玩到了一起。自由活动结束后,老师开始上课了。有一个环节是锻炼拳力,要求打断几块木板。

为了照顾新同学,贝贝被老师叫到前面来示范。看到厚厚的几层木板,他开始退缩了。贝贝看着妈妈,表现出怯懦的神情。妈妈看在眼里,走到孩子旁边,温柔地鼓励道:“你可以先试试,其他小朋友稍后也要示范呢!”听了妈妈的话,贝贝大胆地走到队伍前面,运足力气试了一次。但是,木板仍然无动于衷,挑战失败了。

老师为了照顾到其他同学,并没有让贝贝试第二次,仅仅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贝贝回到原来的位置,妈妈看到儿子失望的表情,知道孩子受了挫折。下课之后,妈妈把贝贝叫到旁边,手里拿着几层薄薄的薄板。妈妈耐心地说:“贝贝,你现在再回忆一下老师讲解的技巧,再打一次,肯定能成功,不要害怕!”

贝贝没有犹豫,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击打了一次,结果成功了。贝贝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向围观的小朋友会心地一笑。看着儿子的笑容,妈妈也由衷地笑了。其实,贝贝并不知道,妈妈暗中拿出了一块薄板。

情绪分析

根据心理学家解释,自尊是对个体价值的体验,也是个体对自我重要性的认知。培养一个孩子的自尊心,重要感、力量感和成就感缺一不可。贝贝的妈妈显然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让他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妈妈的努力下,贝贝明白了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

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父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培养健康的情绪认知能力。

首先,培养孩子的重要感。

简单来说,重要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重要的一种认知。过去的一胎政策,使得很多孩子形成了“霸王心态”,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这种心态下,孩子明显将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对成长来说过犹不及。长此以往,孩子会凡事都从自己出发,从不在乎他人的感受,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践踏他人的权益。

从当下来说,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得两个孩子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感不一样。据社会学领域调查发现,家庭中第二个孩子经常不受待见。由于长子的身份,第一个孩子在家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二孩往往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为此,父母必须照顾到次子的感受,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

其次,培养孩子的力量感。

这种力量感的培养,必须允许孩子有独立的空间,独立地做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自古以来的育儿警示。只有独立做事,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孩子跌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从而学习爬起来的动作,掌握平衡能力,形成危机意识。孩子失败了,鼓励他从头再来,从而培养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勇于战胜困难的意识。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步来的。为此,父母不能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给孩子,名义上是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其实是在关闭孩子释放个人潜能、培养多项能力的大门。

最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所谓成就感是在完成一件事后,自己所产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幼童时期,孩子其实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肯定,渴望得到大人的夸奖。为此,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力量从大人那里得到赞赏。但是,许多父母往往害怕孩子受苦受累,阻止他们进一步行动,结果制约了其动手能力,使其失去了行动失败后面对挫折的磨炼机会。

例如,儿童想扫地,父母因为害怕会碰伤孩子而阻止。这时候,他们往往非常生气,丢掉扫把,生气地跑到一边,同时一种无力感也会在头脑之中形成。其实,父母根本没必要担心,只需要给他们配备上一把合适的小工具,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去做就可以了。放手让孩子去做,不仅有助于他们从动手训练中获得成就感,还会因此产生愉悦的心情,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写给父母的话

关爱孩子,不是把他们囚禁在笼子里,整日观赏,而是依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满足其自尊心。这种自尊心的培养,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肯定。当孩子开始对负面的东西有所抵制,并因夸奖感到喜悦时,往往就是自尊萌芽的开始。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完善其人格培养与情感塑造,促使其在不断肯定自我中成长进步。

3.应对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

情绪第一现场

萧萧今年5岁了,可是对任何事情总是缺乏耐心。现在想画画,过一会就去打游戏了,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地完成一件事。

为了培养儿子的耐心,父母特地买了很多漫画书。萧萧总是胡乱地翻一遍,然后就把它放一边了;逛商场时,萧萧看上一件玩具,求着妈妈买回家,可是还没玩一天就抛到一边了;看动画片,总是来回换台;睡觉前,让妈妈讲故事,还没听几分钟就开始不耐烦了。

在幼儿园里,萧萧也坐不住,过一会儿就要站起来,摇头晃脑四处张望;手工课上,一会儿想剪一头大象,一会儿又想剪一只小白兔,结果最后什么也没有做好;上课时,一会儿动动铅笔,一会儿拿拿转笔刀,一会儿玩玩橡皮,一刻也闲不下来。

每次开家长会,老师总是单独把萧萧的家长叫到一边,罗列萧萧的种种罪状。父母也无可奈何,老师提的建议他们都照做了,但是成效依然不大。

萧萧的“三分钟热度”成了父母最头疼的问题,他们经常请教心理学家。但是专家却解释道,萧萧的这种表现属于正常情况。可是与其他孩子相比,萧萧明显太过没有耐心了。

情绪分析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萧萧这种“没长性”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正常情况。孩子到了5岁的年纪,缺乏做事的耐心,不能长时间地干好一件事,总是率性而为,这反映出他们缺乏自我掌控的能力,思维也极具跳跃性,不能自主地控制个人行为。

对孩子这种缺乏耐性的行为,父母需要尊重事实,但是不能完全忽视,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予以适时地引导。任何好习惯都不是一时半刻培养出来的,孩子的耐性同样也需要一点点地训练。

要想培养孩子的耐性,首先必须知道孩子为什么会缺乏专注力,只有知道问题的症候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事物,即使是成年人也很少能够坚持下去,更不要说对于没有持久力的儿童了。为此,父母想让孩子持续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或者培养孩子的兴趣。

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

周围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持久力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家庭环境嘈杂,众多姐妹,或者父母时常争吵,这样的环境无疑对培养孩子的持久力是不利的。此外,家庭环境缺乏活力,家庭环境不和谐,孩子也会察言观色,心里装着很多事,自然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地做好事情。

最后,辅助教具不适合孩子的心理年龄。

很多家长抱怨,家里给孩子买了很多书,但是孩子根本就不看。很多情况下,家里的辅助材料只是家长对孩子的期许,并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而且,有的书籍根本就不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读物,孩子对这些书不感兴趣也就很正常了。所以,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从而培养他们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那么,知道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的原因后,父母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第一,孩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父母应明白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情的目标和要求,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如果孩子没有耐心,做到一半想要放弃,这时候父母应该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或者通过奖励吸引孩子继续做下去。

第二,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治愈孩子任何心理疾病的良药,父母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让他们感受做成一件事情是多么有成就感,自然容易在良好的亲子互动中引导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

第三,按照孩子的要求,买合适的图书。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书店,让他们自己选择。在选择之前可以与孩子制定规则,如果能够看完,实施奖励,如果没有看完整本书,那么下次就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样,孩子就会为了自己的权益而有意识地完成任务。

写给父母的话

孩子的持久性是慢慢培养出来的,需要持之以恒。这期间,当然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陪伴恰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长久性会越来越恒定。为此,父母不必焦躁,不用逼迫孩子做事情,否则会适得其反。

4.注重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情绪第一现场

西西从小体弱多病,家人为了照顾她的情绪,经常顺着孩子的心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西5岁的时候,但是她的脾气已经变得糟糕透了。

逛街买东西的时候,只要西西看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就要买,如果父母不答应,就当众躺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父母一看到周围人的眼光,赶紧答应了西西的要求。吃饭的时候,西西稍不满意就把筷子扔到一边,大声抱怨饭菜不好吃。只要父母多说两句,她就立刻号啕大哭。

上幼儿园第一天,西西坚决不进幼儿园门。无奈之下,父母只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这一陪就是两个星期。西西玩耍的时候突然想到父母,假如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就会立刻哭闹起来,根本不管他人的劝解。

对此,父母非常无奈,后悔小时候一直对孩子太过骄纵。虽然西西有时候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并向父母保证绝不再犯,但是不久又变回老样子,仍然照做不误。

情绪分析

显然,西西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等到下一次,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按正确的方法去做。为什么西西的自制力这么差?到底如何培养自制力呢?

简单来说,“自制力”是一个人能够自如地控制自我情绪和行动的能力。有时候你非常生气,但是理智告诉你,生气是错误的,这时候人们就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制力有利于激励人们按照正确的方法果断采取行动,同时也会对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情绪和行动采取有效抵制。

儿童自制力差是正常现象,由于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动。那么,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有紧密的关系。儿童的大脑中枢神经还没有发展完善,遇到兴奋的事情时缺乏自我控制力,容易产生某些过激行为。

其次,与儿童所处的环境相关。成长环境顺利,一旦遇到逆境,儿童的自制力就会失去掌控。许多父母都会顺着孩子的心愿,不愿意违背他们。结果,以后稍有不顺心,孩子就无法承受,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表现为个性脆弱。

既然自制力这么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呢?

(1)良好的习惯是培养自制力的第一步。

按时睡觉、起床,定量饮食,不挑食、不偏食,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监督他们施行。长此以往,孩子的约束力就会慢慢增强,知道定时定点应该做什么。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将他们送到寄宿学校,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一开始,可能孩子并不会评价。这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寓言故事,让他们讲讲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喜欢,然后循循善诱,告诉这样做事的正确与否,由此延伸到孩子身上,并督促其对自己做的事情做出评价。这样,孩子慢慢地会按照他们眼中的是非曲直来行事,约束自己的言行。

(3)发挥父母和同龄儿童的榜样作用。

众所周知,儿童的效仿能力很强。为此,在家中,父母必须约束好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正能量。在学校中,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向榜样学习,乐于帮助同学,做个正直、善良、热心的少年。

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利用动画片、图书来影响孩子,告诉他们要向优秀的人学习,赢得同伴的赞赏和喜欢。

写给父母的话

孩子的自制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坚持训练。遇到复杂的事情,多帮孩子分析后果,告诉他们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做出决定。有的时候,孩子做出的决定不对,也可以让他们试错,在不断尝试中理解各种可能性,从而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思维、情绪,朝着积极方面发展。

5.多动症缘于情绪固化或混乱

情绪第一现场

苏珊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家庭生活还不错,她有一个7岁的儿子杰克。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她变得焦虑起来,因为杰克患有轻微的多动症。

原来,苏珊管教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声斥责,结果杰克遇到困难或委屈时不敢表达出来,总是把真实的想法隐藏在内心深处。

其实,杰克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有较高的期待;然而,苏珊个性耿直,不拘小节。每次给儿子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苏珊总是不自觉地跳过某一段文字,结果被杰克觉察到了,并要求重读。这时候,苏珊就会很生气,甚至叫喊起来。

看过心理医生后,苏珊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导致杰克的情绪一片混乱。由于各种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杰克长期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困扰,结果丧失了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发展为多动症。

医生建议苏珊,教育孩子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并且多一些耐心和关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努力,杰克的病情有所减轻,慢慢恢复了活泼的性格,而且母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家庭氛围也越来越和谐。

情绪分析

容易发怒、性格孤僻、无法静心……这些都是多动症的表现,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往往暴露出了其潜在的情绪问题。如果不能提早发现这种症状,并引导孩子控制情绪,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身心健康。

多动症的专业名称是“注意缺陷障碍”,特发于儿童学前时期,活动量多是最基本的症状。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的能力差,与特定的外部环境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家庭环境。

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内部成员不和睦、教养方式不当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情绪的固化或者混乱,使孩子丧失与生俱来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根据多动症的成因来看,家长要结合自身和周边环境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减少他们内心情绪固化或者混乱的现象。

儿童心理研究者认为,孩子更需要被倾听。对家长来说,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他们的烦恼,想象和感知他们的心情,是亲子沟通的关键。为此,家长需引导孩子平静地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有助于帮助其梳理个人情绪。

在孩子准确表达情绪的基础上,家长要明白他们的需求,并据此采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引导他们成为乐观、积极的人。

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世界,家长不应该用好恶影响孩子,遇到问题时多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孩子。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更容易赢得信任,而不是让人畏惧。

写给父母的话

多动症不是可怕的疾病,家长要认清导致这种情况的缘由是什么,并加以调整。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训斥,多一些耐心,家长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Tl+nmy+W3JXUpoS4yClmDLtn8LsZFKp6NY1t54mNc7BUwiLEggtTiYnzeR0bH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