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专注于目标,反而做得不好
——目标颤抖

上个周末回了趟家,刚到家,看见7岁的小侄女正在玩手机小游戏“神庙大逃亡”,看着她手忙脚乱又是捡金币、宝石与钻石,又是跳、蹲、侧身、避障碍,觉着她轻重不分,便教导起她来:“做事要目的明确,不要东瞻西顾。要想逃得更远,就学会舍弃,无视财物,专一逃亡。”

小侄女按着我的方法去做,然而逃亡者并没有逃得更远,相反,逃的距离更短。

我抢过手机,自己试了试,也一样。原来很简单与自然的侧身动作,因舍弃金币而常常忘却;原来很熟练的跳跃,因舍弃金币而跳得很不合时宜……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目标颤抖”,大意就是说,当你特别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者特别想做好某件事时,往往会因为太专注于目标,反倒得不到、做不好。也就是说,当你特别专注于目标时,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方丈让小和尚去山下端一碗油回来,并一再强调,一定要端好,洒一点就揍他。小和尚回来的路上全神关注,一直盯着碗里的油,生怕洒了一点点。由于小和尚过于紧张,结果就事与愿违,回到庙里就剩下小半碗油了,受到了方丈的处罚。几天后,方丈又一次让小和尚下山,去完成和上一次一模一样的任务,小和尚犯难了。这时候一个老和尚来到他的身边,告诉他:“你可以去,但是要把沿途的美景告诉我就帮助你渡过难关。”小和尚将信将疑地走了。一路上,他谨记老和尚的话,仔细地观察路边的美景,回到庙里,小和尚喜出望外,因为居然发现碗里还是满满的。

生活中我们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说长时间注目一个汉字,越看越不像,越看越没有把握,到最后只好查字典验证。

这与我昨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一样,说照相师最怕拍集体照,虽然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都是一再强调:“注意,不要眨眼,1、2、3!”“咔嚓”下去,很多时候还是有人闭眼。后来他就改了方法:“大家先闭眼,1、2、3,睁开!”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当我把这件事和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说的时候,他笑了笑,没有多做解释,而是和我说起了一件事情:世界著名的走钢索人卡尔·瓦伦达几乎每一次表演都非常成功。但1978年他在波多利各首都表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摔死了。令人不可思仪!后来,他的朋友道出了原因,因为那次有个重要的人物到场,他在赛前不断地告诫自己:“我一定不能失败,我一定要成功!”然而,就在他“一定要成功”的念叨声中,他却没有获得成功!这件事成为了心理学家手中最著名的实例:“目标颤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瓦伦达心态”的产生原因。

庄子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下注,则大失水准。庄子把这称之为“外重者内拙”。

在奥运会中这种现象很常见。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转播国足比赛时解说员描述某球员的射门:“中国队射门,打在对方守门员身上;再射,打在立柱上;再射,偏了……”为什么必进之球没踢进?过于注重动作的结果,过于考虑结果的意义,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使最简单的技术动作走样变形,心理的失衡导致比赛的失败。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解释说,所以出现目的颤抖,是因为目的性越强,就越害怕达不到目的,就越害怕失败的结果。越是害怕失败的结果,大脑中反而越容易出现失败的图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把球打进水里”,这时,他的大脑里偏偏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一情景会指挥他的神经系统,使事情并不像他希望的那样发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发展,结果呢,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有目的和目标,这是我们前进的原动力。但是太看中结果,反而让目标成为了束缚手脚的沉重负担。你将目的作成沙袋捆绑在自己身上,每前进一步,巨大的牵累与恐惧就赶来羁绊你的手脚,如此,你将如何去遇见那个成功的自我呢?

当出现“目的颤抖”时,我们需要努力做到放松自己的心态。因为越是紧张,成功的几率就越小。有句话说得好:“大体则有,具体则无。”在做事情的具体过程中,更应该把羁绊心灵的“目的”扔得远远的,让自己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平心静气,气定神闲。如此心境,哪里还有什么目的颤抖?如此人生,岂能不多一筹胜算? QS8KE6GGRAYT2gTvXf8p/xFH2IkfiTiCdJlk0s98W1cU2oIlCJf2tJJcGSLkVl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