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的未来

通过图1-14~图1-16所示关系,可以进一步理清交通的本质与核心、智能交通的演进与未来。

图1-14 智能化与解决交通拥堵的预期关系

1.四个核心性质

如前所述,关乎交通拥堵的四个核心性质如下:

• 异质性(Hetergeneity)。

•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 积聚性(Accumulation)。

• 受限性(Limitation)。

异质性是本质,不确定性是条件,积聚性和受限性是约束。

例如,交通控制以安全为基础,再演进至效率、舒适和节能。安全,本质上是对异质性的考虑;效率、舒适和节能,本质上是对积聚性和受限性的考虑;而不确定性,是考虑问题的条件,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注意,四个性质并非正相关。例如,当交通控制变量增加(增加了车道属性控制等)时,会降低不确定性、增加确定性;但是,同时可能增加异质性,如驾驶人无法有效获得车道控制信息、变道不及时等驾驶行为将增加异质性,此时会导致控制效果更差。

这里先采用一个简单的非线性方程予以描述: P = f H U A L )。其中, P 表示本质特性的表达程度; H 表示异质性; U 表示不确定性; A 表示积聚性; L 表示受限性。这样便可以描述交通的本质特性与智能化、交通拥堵等情况的关系。

图1-15 智能化程度与解决交通拥堵的关系

在智能交通发展的过程中,人作为交通参与的主体,其角色逐渐在发生变化。图1-15中,M1表示人驾驶,M2表示人机交互,M3表示人机共驾,M4表示无人驾驶。人的角色发生的变化是由车辆智能化和道路智能化共同决定的。因此,只有将道路智能化与车辆智能化结合并协同时,才能逐步实现从单体智能到群体智能再到全体智能的演化。

下面以人机共驾M3为例,如果不考虑道路智能化,实现单车的人机共驾,此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且复杂,并且对单车的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当考虑道路智能化(即考虑车路协同环境)时,对于单车的人机共驾,由于道路提供了宏观且丰富的信息,反而对单车的智能化程度要求并非太高。例如,利用网格化技术实现车路协同条件下的人机共驾,如图1-16所示。

2.车、路、服务

如图1-17所示,车辆的智能化以单车最优为目标,立足个体和微观;道路智能化以全体车辆最优为目标,立足全体和宏观。其实两者最终的控制变量相同,都是车辆的横纵控制量(道路智能化通过交通控制变量间接作用于车辆的横纵控制量)。因此,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交通智能化的目标,而交通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给乘客智能化、个性化和全时在线的便捷出行服务。

图1-16 利用网格化技术实现车路协同条件下的人机共驾

图1-17 车辆智能化、道路智能化与出行智能化的关系

3.小结

如图1-14、图1-15和图1-17所示,交通的本质与核心也许已经很明确,智能交通的演进与未来即在眼前。未来智能交通将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率为目标、以节能减排为抓手,通过数字化升级、网联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和快速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从而为乘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和全时在线的便捷出行服务。

通过对交通本质特性的理解,通过对人、车、路、服务的分析,要实现上述描述的愿景,必须达到道路智能化的I5和车辆智能化的L5。这首先需要以基础设施网、信息网、能源网、交通网的四网融合为基础。其次,突破人类自身感知和反应能力的约束,实现协同智能化最终达到完全智能化;其次,突破传统交通流理论的约束,通过广义控制改变交通行为,实现全景全局实时的时空资源调度;最后,突破信息不确定性的约束,由个体和局部最优转向全局最优,如图1-18~图1-20所示。

图1-18 道路智能化的I5和车辆智能化的L5要解决的问题

图1-19 智能交通中的四网融合与能力突破及全局优化

图1-20 交通理论的改进 0pRHd+DSU3a1CbtbPnvURrzdkAEB4dmfW4eM5RmDhBpe0FNvEQVoektH2aaxAX1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