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以新能源为主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对配售电体系的冲击

电作为一种100多年前人还看不见摸不着且无法度量的物理现象,作为多种能源的转换载体一直以来最简单的商业模式是,做物理功创造价值获得回报。在所有人类的必需品当中,电是出现最晚且变化形态最多的一个,电网公司就是电的运营主体和提供商,长久以来靠出售电力营利,直到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里描述的概念:新的可再生能源能够通过数字化电网实现全网协调,全面调配能源。新的通信技术和通信互联网与新的能源互联网、数字交通和物流网络融合,共同构架于一个平台之上即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平台。在物联网时代,每栋房子、办公室、工厂、农场都变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生成点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站。换句话说,每个建筑都成为网上的一个节点联结着另一栋建筑,能够更加有效、高效地沟通、赋能经济和社会活动,驱动全国的经济模式从市场转变为网络,从拥有转变为可使用,从买卖关系转变为提供使用关系,从消费主义转变为可持续,意味着每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也就是消费生产者。

最早提出能源互联网的里夫金大约10年前就开始描述,“到2030年,每个商业企业都会成为一个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生成点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站,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们能够做到跨境实时收集数据,而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通信、能源、交通网络上,从而让每个行业都能通过网络更有效、更高效地管理、赋能、驱动自身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到2030年,我们会有一个“全球大脑神经系统”,实时同步数据,构建零边际成本社会,这也意味着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潜在蔓延和经济机会的大幅增加。”

严格意义上来讲,在类似的模式出现以前,单纯的能源转型并未转型,实际上只是新能源的增加和电网的增强,里夫金作为沃顿商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其高明之处不在于多么具体地描述了能源互联网的画面以增强落地感,而是以经济学家的视角指出了这场能源转型的实质:零边际成本,即零成本才得以泛在,正如让信息成为零边际成本的互联网。

因此,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最重要的任务还并非是物理和数学意义上的消纳或者接纳不太稳定的新能源,而是在整个能源经济系统中是否做好了容许边际成本近乎于零的新能源彻底扭转整个行业的运营逻辑以对配售电体系进行重构。

对于传统业务来讲,从电网公司的角度去理解电力这个行业,其运营内涵实际上就是两条线:一是没电的送电,包括规划、初装、业扩,承担社会责任或者满足客户需求;二是有电的停电,包括调度、检修、运行、保护,为了长久用电必须定期停电检修、紧急停电应急、有序停电等,必须满足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求。除此之外的全部时段和状态,就是电网公司花精力最少但收益最大的部分,即正常卖一度电换××钱。由于用电成熟度的提高和电网技术的发展,电网公司逐渐把这个行业搞成了投资回报率极低、重资产牵引力极强、专业门槛极高的状态,从而成功地把电力行业变成了要拿很多钱投进去才能赚一点小钱的少数人才玩得起玩得懂的封闭行业,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

因此几乎全球所有的电力公司的生存逻辑都是,尽可能地获取最为廉价的资本对电网投资,尽可能地提升终端的价格以保证价差收益。所以电力行业可能拥有最长的固定资产摊销周期,最复杂的输配电价核准体系,并且近三十年来还发明了通过成功地构建电力在年、月、周、日、小时、15min甚至是秒级的基于功和功率的不同衍生品种参与交易以获取更加灵活的价格制度的电力市场。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搞大搞复杂,受端搞低送端搞高,电网运营商们的商业模式无比简单。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成熟的电力行业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厂网分开,输配分离,配售分开,现货市场,在这十六个字描述之下的电力生态圈非常健康,电厂与电网的连接有序并且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很高,输电网智能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也很高,成百上千的中小型公司依托大的电力公司作为行业领头羊进行细分领域的发展,需求侧响应、能效管理、分布式能源站、多能互补等偏用户侧的技术层出不穷。在如德国和法国这样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过顶(Over The Top,OTT)业务繁荣昌盛,电网公司们已经被成功管道化,用户都在互联网小型公司虚拟运营商手里。

但自从2014年能源+互联网高亮出现后,电网公司们突然反应过来,同样是基础设施的运营,无论是数字化还是通信系统,包括天然气、水、热等,运营的条件和难度都类似,还不如综合到一起打穿互联网的底部,把电力网与其他网合在一起使综合运营效益倍增,同时提升竞争门槛,阻止被日进斗金的互联网公司抢夺地盘的虞忧。

配售电体系的变量就是电价。没有高昂的价格就不会有用户节能,没有高低多变的价格就不会有用户关注能效,没有多元的电力产品和服务品种就不会刺激到用户的多种需求。本来人类发明了复杂的电力市场就是用来应对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调节供需各方的态势,但目前的背景之下,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储能,都不会成为一种市场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却依然是惯以了泛在字样的电力系统场景下的劳动工具,如此的僭越说不定会带来更可怕的市场反应。

综合能源是近几年来提得最多的战术关键词,2019年开始成立了各地的省综合能源公司,调集了不少主业的精干去开拓新的业务。但是综合能源其实存在一个天生的逻辑矛盾就是,综合能源绝不是电力公司所长,而是如浙能、川能这样名马正宗的综合能源公司的阵地。与很容易获得营收的电力运营相比,今年100亿哪怕是200亿的综合能源运营目标实在是太弱了,这就注定这一块业务在决策层心中的地位随时岌岌可危。遇到同样困难的是,同样在转型的腾讯和阿里们从产业互联网的另一头赶来,花了巨大的代价也才创造了100亿和200亿的云端收入,这和互联网巨头上千亿的营收相比也是杯水车薪、举步维艰。

在中国,为何银行无法领头做全和金融有关的所有业务,交通领域也无法实现地铁、巴士、飞机、三轮车综合交通服务,但医院就可以内外科、妇产科、骨科品类齐全,餐厅也可以湘菜、粤菜、简餐、西餐相得益彰?反过来,国外就医会先去专科诊所,吃饭会寻找意式、法式,但交通运营都是套票一家,银行提供证券、理财、咨询、审计综合业务。

因此是否实现综合,取决的不是甲方的意志,乙方的能力,第三方的建议,而是用户心理。

因此,以用户为中心是综合能源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的综合能源业务,动辄谈冷热电三联供冰蓄冷相变储热,又或者智能运维能效监测,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实际上这些都只是满足用户需要的需要。

一等的用户体验,是用户按照供应商的想法去做。

二等的用户体验,是用户不说供应商已经做了。

三等的用户体验,是用户说了供应商马上就做。

四等的用户体验,是用户说了而供应商说不行。

最差的用户体验,是用户懒得说自己的需要。

用户体验是一件互相成就的事情,当年被龙永图断定绝对不会不逛街的中国女性,用手指证明了任何用户习惯都可以被改变,有信心去改变用户心理的公司,才是能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公司。互联网公司在技术、人才、政策、品牌甚至销售渠道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竟然逆袭了很多产业,靠的就是清晰的用户画像、准确的用户服务。

人们可以再赌一下物联网时代或者ToB端的企业级业务还是不是这样的逻辑,但即使还可侥幸些时日,所有做综合能源服务的公司迟早都会面临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用户自己。

电网公司的唯一优势就是电力,还仅限于围墙之外。在不少大用户的围墙内是如何装配三级计量、如何依照工业生产调度运维的,又有多少用户在蒸汽、热、冷方面有如何五花八门的要求,可能海尔、宝钢这些大型企业的动力部门会更加擅长。事实上如果大型企业尤其是十亿度电以上级别的用户在综合领域多以自我团队运营的方式完成,那被逼入中小型公司圈围的综合能源公司会更加头疼如何发掘满足用户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因此在KPI的催逼之下先丢几个多能站、储能站就是可想而见的唯一自救之法了。

综合领域内的另外一个误区,就是那些体量还不够大无法以投资开路的公司,但是又觉得开发一个综合能源平台号称一下智慧能源接几个设备或者光伏储能进来看看觉得很高级,这个思路已经衍生到业界几乎任何一个公司,都号称有这么一个平台。苏州、东莞、广州各地的供电局都在立项,浙能、三峡、华电也在招标,新奥、远景、协鑫、林洋这些民营企业也在各大论坛上言必称智慧能源云,就连一些装电表、卖路由器的小微工程公司也摩拳擦掌。

同样陷入绝境的是增量配电网的发展。本来在2016年改革之初,售电放开和增量放开被认为是两个很实际的抓手,增量配电网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一批二批三批四批超过400个试点区域,增量配电网放开原本是本轮电改最大的亮点之一。其前景在于以配网为基础,开展售电业务,可实现配售一体化;或进一步实现多能互补、能源综合利用,获取更多商业利益;单独的配电价格核定将成为必然,通过这个方式可通过收取配电价格回收投资。

但现实已经不仅是受阻,而是没有把增量配网真正运行起来。以第一个电网公司没有控股的贵安新区配售的公司为例,除了贵州电网和地方政府,混合了中电国际、泰豪科技等国有民营企业,股东的实力和能力都非常强,注册资金为15亿,但即使是如此豪华的配置,也和几乎所有增量配电网公司一样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创新发展轨道,看上去和原来的区县供电局没有本质的区别。

电网公司当年宣称的“守土有责”是有作用力的,但这一战术的成功是不是导致连续两年来被统一降10%电价的战略打击的主要动因就不得而知了。

平心而论,在强调规模效应的电力行业的当下,在已经有服务和技术领先态势的电网运营模式之下,在制造业慢慢转型、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的下个十年,增量配电网这个也有外国模式色彩的舶来品在中国众多行业变革中最不乐观,试点了这么久,大多数人的精力也都是放在一些很基础的事情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如果增量配电网的试点无疾而终,引发更高层面的切割甚至实施彻底的资本上的化整为零,都是可能出现的现象。

同样艰难但是未来尚可看好的是电力市场,所有人都不会想到仅仅电改5年后,我们就走到了现货市场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门口。果不其然,中国的电力市场又成功地发展出了中国特色,与美国和欧洲的都不太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价格动荡的不信任。

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或有人操盘,或有人告状,大家都没法接受。所以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规则弄得既复杂又缠绕,不仅价格变化得有序缓慢可控,关键时候还可正大光明地进行各种干预。

最终中国也一定会出现年营收数十亿、代理几百或几千用户的含金量很高的公司。如果野心再大一点,从代理汽油购买走向代理汽车运营,虚拟电厂运营公司会更加有动力。

虚拟电厂的本意,就像虚拟银行、虚拟电信运营商一样,是一种典型的跨区域过顶业务。在分布式能源盛行的今天和马上就没有补贴而是平价竞争上网的明天,不可能每个光伏储能生物质电站都搞一批人做预测做交易,于是能把这些分散在各地发电设备综合起来运营的平台就是虚拟电厂。

虚拟电厂与智能微网的区别,就在于不受地域的传统限制,而是在信息化的前提下线上完成运营,它依赖于电力市场和背后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支撑。

互联网公司在进军出行、外卖、理财之前,也不知道原来这么多线下的设备、服务、产品可以被一夜之间在线上完成统一和对接。美团、滴滴出行们的实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外卖小哥和专车司机与小微企业完成了基础信息化。

理论上来讲,金风、天合们搞的新能源云、光伏云,中储能电动车有限公司搞的储能云、充电云,最终应该都要汇集到虚拟电厂的云,而这些云彼此的区分不应该是各自的生产厂商单独给自己的设备配置一朵云,而应该是运营主体的不同即规模和收益期望的不同来设置这些云的运营方式和背后的算法策略。

从这个角度出发,新型的配售电公司必须具备完全不一样的目标和评价体系。在建立健全电力行业,建立“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体制总体目标的驱动下,我国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国资国企改革、电力市场建设、新能源发展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h51I4j0eRRGW/5YCiqnycR+BrcBAr7kpipnXPaH9npakJ7AkYMK0YdwslW34Ma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