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中国造园史上,园林的兴建起源于殷商,宋元以后逐渐兴盛,至明清达到鼎盛。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三山五园”中至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体现了中国数千年造园艺术的哲学理念、审美意趣、建造技艺,堪称中国造园艺术的“活标本”和“百科全书”。造园艺术是颐和园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探索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近年来,颐和园管理处紧密围绕国家和北京市文化发展战略,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不断深挖颐和园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年恰逢颐和园建园270周年,颐和园管理处学术部门汇集颐和园(及其前身清漪园)造园艺术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结集出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颐和园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背倚层峦叠嶂的西山山脉,山清水秀,四季似画,乾隆对其曾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评价。1998年12月颐和园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观滴水可知沧海,观颐和园可见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所在。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萃南、北古典园林之精华,赋予真山真水以文思匠心,实现了自然神韵和人文情趣的完美统一。颐和园的造园艺术博采众长,在保持北方传统建筑基础上将江南园林景观融于其中。浩渺的昆明湖与巍峨的万寿山之间,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若隐若现;前山开阔通透,后山幽静曲折;湖光山色中,水鸟出没,绿柳拂岸,菱荷飘香,一派风光旖旎的景色。颐和园的青山绿水间蕴含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人文创造融为一体,体现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高远立意,其在借景、掇山理水、规划布局等方面表现出精妙的手法,堪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典范。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里记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道出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特点。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再现自然为宗旨,又有诗情画意的写入。自然的湖山之美,通过人工的掇山理水、花木建筑的修饰,激发人们对某种理念、意趣、情境的联想,引起人们在审美思想和文化情感上的共鸣,创造出情与景容的意境。

本论文集的出版,共收录了37篇优秀论文,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及保护实践”为主题,共分为园林历史、造园艺术、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文化五个单元。造园之艺,与很多艺术都息息相通。因此,本书从不同角度出发,在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及传播推广、现代技术在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应用与实践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与研究,更为系统地梳理了造园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相信将对颐和园园林文化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认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造园艺术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我国造园艺术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积累了适合本国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的理论体系。本书旨从历史和现代不同时代角度出发,对造园的文化底蕴、理论内涵、设计方法、保护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学习和传承传统造园艺术的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其在新时代发展的时代指导意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限于编辑时间短促,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指正!

秦雷
2020年12月 bfdEk+OTpgBKMkI1g5/N/xct4JUqLwsvFCFbFf88K+8uhI0LDnSgYs4db12aSR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