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课

人体的黑夜和白昼
——阴阳

外国有没有阴阳

外国当然有阴阳。因为太阳东升西落是全世界共享的自然现象,而这正是阴阳最根本的来源。

白天太阳高照,气温升高,自然界一切变化都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这就是阳;夜晚太阳落山,气温下降,自然界又随着太阳落山开始另一套程序,这就是阴。

学过第二外语的都知道,很多语言因为其 阴阳属性 给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比如:

德语——有着纷繁复杂的阴性、阳性、中性变化。

法语——在发展过程中丢掉了中性,保留了阴性、阳性之分。

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丢掉了阴阳属性的变化。

举语言的例子不能说明外国人对阴阳的认识,只能说明外国人存在阴阳的概念。而中国人对阴阳的认识,要复杂、艰深、有趣得多。

中医必背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句话说的是阴阳是天地间万物运行的轨道、纲纪。天地万物都要遵循阴阳的规律,违反了阴阳平衡,人体就会生病。

阴阳怎么产生的

提起阴和阳,我们都知道阴阳互根 、对立和统一。阴阳产生的历史,似乎已然不可考,根据古文献记述,最迟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阴阳的概念了。到了战国末期,阴阳学派创始人邹衍,融合了阴阳五行之术,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要明白阴阳的起源以及阴阳在具体事物中是如何界定的,肯定还要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回到古人的生活环境中去。阴是寒冷、阴雨、夜晚、秋冬,阳是温暖、晴朗、白昼、春夏,这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直观的感受。

大自然的阳与阴

之后这样的感受就有了更复杂的推演,以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地理阴阳为例,那时的古人主要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 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所以当一座大山隔开两个地方,山南的一侧就可以被太阳照到,俗称“阳坡”;山北接受的太阳照射少,就成了“阴坡”。在更北一些的地方,山的北面甚至是常年积雪。

由于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加上地球自转偏向力 的影响,向东南方流的河流容易冲刷右岸,形成相对较大的岸差,南边地势更显得低湿,所以河流的南边就是阴岸,而北边是阳岸。

山的阴阳

河流的阴阳

人体阴阳的界定

《道德经》 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就是人类对自然现象、规律的高度总结概括,人体的阴阳,也是按照上述逻辑推导而来的,并且有着实质性的存在和使用价值。阴,在中医里经常讲作阴液、阴血,多形容的是有实体、实质的东西;阳,被称作阳气,多是无形但有能量、有功能的东西。

为什么负阴?因为万物有形,存在必须依赖实质的形体,例如人体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要抱阳?因为生物这样的复杂系统必须依赖外界的能量输入,才能维持系统的存在。而且系统内部必须要有活动,要有功能划分才能成为复杂系统。需要外界能量输入,是抱阳这一需求的体现;要有功能划分,就是阳气作用的体现。

中医必背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素问·阴阳离合论》

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分出阴阳,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乃至无穷无尽,阴阳是适用于一切的规律。

人体上下分阴阳 ,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头为诸阳之会,有阳气本性升清、阴气本性沉浊的意思在里面。

人体前后分阴阳 ,腹为阴,背为阳,因为重要器官都在正面的胸腔腹腔,需要保护,所以人在寒冷、危险的时候会下意识蜷缩身体以保护腹部阴柔的内脏。后背较坚实的肌肉和骨骼属阳,能保护身体,和阳气的防御功能意义一致。

人体的阴阳

中医必背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古人在田间劳作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背部是被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属阳,相对的腹部属阴。养好背部可提升阳气,增强人体正气。春夏季节,让背部多晒太阳,可吸收天地阳气,增强体质。冬季常晒后背,还可祛除寒冷湿气。

人体脏腑分阴阳 ,心、肝、脾、肺、肾五脏,具有贮藏人体的精气,藏而不外泄的功能,故为阴;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空腔器官,特点是消化传导饮食水谷 ,将重浊的残渣废液排出体外,重点在于传送而不是贮藏,故为阳。五脏满而不实,六腑实而不满 ,看似绕口,其实界限明确。

总而言之,身体的阴阳不是凭想象随手安排,而是古人在和自然的大量斗争中形成的智慧产物。只是年代隔得久了,我们都认识不到其中的智慧罢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首先,阴阳是对立斗争的。 水火不容,一个成语就把所有的意思说明白了。《类经附翼·医易》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 以阳” 说的就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意思。

其次,阴阳是相互依存的。 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果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消亡了。正如,没有上,就没有相对的下;没有热,就没有相对的寒。在人体也是这样,没有血肉,就不会有功能;没有功能,血肉也就很快腐败消失。

最后,阴阳是消长转化的。 在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太盛,就会导致另一方偏衰,因此双方在互动中要保持相对的平衡。《九阴真经》 开篇第一句话引自《道德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自然里,不论是一年还是一天,变化也都符合阴阳彼此消长的规律:上半年(或下半夜到中午)气温逐渐升高,万物逐渐生发、茂盛,阳长阴消;下半年(或下午到上半夜)气温逐渐降低,万物活动逐渐收敛,阳消阴长。人体的阴阳之气,也与自然之气相通。

阴阳理论的进阶——阴阳的开阖枢

如果只给人体的五脏六腑简单地划分一个阴阳,那么未免也太小瞧中医的阴阳理论了。阴阳在人体不同的层面,还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开、阖(hé)、枢 。什么是开阖枢?宛如一扇门,门有两种状态,开和关(阖)。开关的控制还需要一个门轴,就是枢。阴阳的变化就和门的开关一样。阳有自己的开阖枢,阴也有。三阳中,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中,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 。为什么要出现这个理论?因为阴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不免要涉及阴阳的程度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给阴阳定量。

先说阳。 “太阳为开”指的是,阳气逐渐升发释放的过程。在自然界就表现为春夏,万物逐渐萌发生长。在人体,阳气方方面面的作用,就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太阳老是开着,阳气总处于升发释放的状态,宛如人一直工作不睡觉,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开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将门逐渐关闭的机制,使太阳的工作过程缓慢、停止下来。即从升发转到收降,从出转到入,从浮转到沉,从外表往内里走,这个就是“阳明为阖”。而一开一阖,要靠少阳枢机的转动作用。

再说阴 。在外工作了一天的阴气要回家,家门一定得打开,不能将阴气拒之门外,保证这个过程就需要“太阴为开”的功能。所以,太阴为开启动后,阴气就慢慢进入收藏休养的状态。与三阳的道理一样,阴气能不能老是待在家里不出去呢?当然不能,早上还是要出门上班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收藏的门户要慢慢关闭,这个关闭就要落实到“厥阴为阖”。少阴在当中起到枢转开阖的作用,这是三阴的关系。

为什么说这是对阴阳的定量呢?因为三阴、三阳在开阖的过程中,就显示出了阴阳变化的状态,描述出这个状态,就是对阴阳的定量。

门的开关、门轴和三阳的开阖枢相对应

门的开关、门轴和三阴的开阖枢相对应

中医必背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灵枢·根结》

三阳经、三阴经有各自的开阖枢,同样这也是疾病传变的顺序,太阳在表,常常是疾病最先最易侵犯的经络,然后传于阳明经、少阳经。

人体阴阳的作用

看似抽象的阴阳理论,实际上是在对人体这个大黑箱的功能进行概括描述。所以明白了阴阳在人体代表了什么,就能明白人体是怎么工作的。

首先,阴阳概括了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正常的新陈代谢,这是一个系统内物质和功能协调合作的结果。物质和功能的关系就是阴和阳的关系:一方面,营养物质是产生功能的基础,而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在体内吸收、转运、排泄的动力。另一方面,产生营养物质也需要消耗能量,那么营养物质的积累就是阴长阳消;能量产生来自物质的消耗,那么功能活动就是阳长而阴消

其次,阴阳概括了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后,疾病就产生了。平衡被进一步破坏,阴阳的比例严重失调,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还是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疾病的发生。例如,当外界的刺激如 风寒封闭肌表和汗孔 ,内里的热积滞,身体内邪热太盛,这就是阳长,阴液势必随之而虚,就会产生这样的症状:口渴、小便短少、面红、大便干结等。但根本问题是邪热在里,所以在干预调节时,只需要把外界的刺激去除掉就可以了,可以用寒凉药物清除掉暑热,或者用祛风寒的药物解除肌表的封闭,同时用寒凉药物清除身体里的郁热,干扰平衡的外界刺激没有了,身体就能自动恢复平衡。

临床上一些慢性肾炎患者,他们会出现身上冷,无力,下肢水肿等症状。这是因为内里的阳气不足,阳消则阴长,功能不足则系统内的代谢垃圾就会积累并堆积,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机能。阳虚阴盛 产生内寒,治疗时应补充阳气,当身体的功能得到药物或者其他外界刺激的帮助,调整过来的阳气就会像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将系统中的垃圾统统清扫出去,于是系统又会恢复平衡。

身体的变化是不是就是一个平衡反应?和高中学习的勒夏特列原理 是不是很类似?中医治疗,其实就是干预阴阳体系平衡的手段。

勒夏特列原理

阴阳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疾病的种类以及每个患者的特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用阴阳理论很好地概括呢?中医抓住八个字,叫作 “八纲辨证”:阴阳、寒 热、表里、虚实 。其中阴阳是对整个八纲的概括,寒、里、虚属于阴,热、表、实属于阳。

八纲中的阴阳

首先要抓住总体的阴阳,这样才能认清楚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总体把握疾病的特点,是治疗时不至于手足无措的关键。

中医必背

血虚则无以养心,

心虚则神不守舍。

《景岳全书》

这句话讲的是心主血主神志,劳神过度,容易耗伤心血,造成心血虚。心血虚便不能养心神,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神不守舍的症状。

阴阳也是识别病人体质的一把利器。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通过两万余例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应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经反复论证,制定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将中国人的体质划分为 9种不同的类型 ,即 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 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以及特禀体质 ,每种体质都有一套固定的判定标准。这里面有没有阴阳?当然有。

将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是为诊断确立疾病变化的方向,也是选择治疗药物的指导原则。相对应于寒、热、温、凉、平的气候和人体变化,药物也有酸、苦、甘、辛、咸、平等不同特性,以适应身体产生的各种偏差。如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大黄、黄连等即是;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附子、干姜等即是。

阴阳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体系,是对客观世界规律与联系的总结。阴阳是人类简化世界的工具,帮助人类总结出这层因果关系,人类才能更有安全感、更可靠地驾驭这个世界。

中医必背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气平和,阳气密固不散失,说的是阴阳平衡,才是人体最健康的状态,也就是平和体质,所以养生的最终目的是协调阴阳。 vuRHopE2VJbn3b5OFCD/zXdHzYzNh+LqYsr6oosXvTJ50Xz1jS8WK57n9oPb22i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