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 赵佶 草书千字文(局部) 该作品笔跃气振、跳动不息,大气磅礴,为传世名帖。宋徽宗一生写了多卷《千字文》,现仅存两件,另一件是《瘦金书千字文》。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 55 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 56 ,故色青而味烈 57 ;过熟,则芽烂 58 ,故茶色赤而不胶 59 。压久,则气竭味漓 60 ;不及,则色暗味涩 61 。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 62 。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 【一六】 矣。

55.蒸芽、压黄:制茶的两道工序。宋代制茶采用蒸青制法,茶青蒸过之后再进行压榨。

56.芽滑:因为蒸青不足,茶芽仍有“筋骨”,就会生滑。

57.色青而味烈:蒸青不足而茶色青绿,滋味浓烈。

58.芽烂:蒸青过度,导致茶叶纤维破坏严重,芽叶软烂。

59.茶色赤而不胶:蒸青过度而茶色偏红,造成茶叶不牢固(黏合度差)。胶,牢固。

60.气竭味漓:压茶过久,内含物质流失过多,香气和味道变淡。漓,薄。

61.色暗味涩:压茶不够而茶色暗淡,滋味苦涩。

62.欲膏尽亟止:汁液刚压干净就立即停止。

校勘记

【一六】七八:另有“八九”一说(《续茶经》引文),这里采用底本、涵本等作“七八”。

译文

茶叶品质的好坏,关键在于蒸芽、压黄两道工序是否得当。如果蒸芽太生,芽叶就会生滑,那么茶的颜色青绿而滋味浓烈;如果蒸芽过度,则芽叶烂熟,那么茶的颜色发红而不易黏合。如果压黄时间过长,茶的精华流失,茶的香气和味道就淡薄;如果压黄的程度不足,茶的颜色暗淡而味道苦涩。蒸芽以刚蒸熟而散发出香气为好,压黄只要把汁水榨尽就马上停止。这样,制茶的功夫就十得七八了。

历代茶书

○ 唐 陆羽《茶经》○
二之具

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注于甑中,又以榖木枝三桠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三之造

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

○ 由唐至宋,蒸青茶饼是主流,陆羽《茶经》详细记述了“蒸”“压”这两道工序,并指出两者对成茶品质的影响。而宋徽宗更是将这两道工序视为决定成茶品质“美恶”的关键

蒸压之技

此“压”非彼“压”

宋代流行龙团凤饼,以福建建溪流域的建茶为贡,采制极为讲究。在制法上沿用唐朝的蒸青法,但工艺更加繁琐精细,费时费工。制茶步骤包括蒸芽、压黄、研膏、造茶、焙火等。《大观茶论》所说的“蒸压”即蒸芽和压黄(榨茶)两道工序。

区别于宋代用蒸汽杀青的方法,现代杀青方式更为多元,除了炒青、蒸青分别用金属和水蒸气导热外,还有用热风、微波、光波等杀青的。茶叶在短时间内升温,使活性氧化酶失活,保持翠绿的色泽。

宋代制茶中的“压”是压黄(榨茶),把茶汁压榨干净,而现代制茶工艺中的“压”多指炒制手法,在扁形茶的制作中尤为明显。

扁形茶又称扁炒青,属炒青绿茶的一种,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扁形茶,其炒制手法有抖、搭、拓、捺、甩、抓、推、扣、压、磨,号称“十大手法”,精深奥妙。炒制过程中,炒茶者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灵活地变化手法,调节手炒的力量。其中的搭、拓、捺、推、压、磨的手法,都带了下压的动作,目的是使茶叶光滑、扁平。

○ 西湖龙井是典型的扁形茶,其干茶扁平光滑又挺直,是因为炒制过程中带了下压的动作,目的是使外形变漂亮,同时留存茶叶中的精华

带下压动作的手法(部分)

搭: 使茶叶变宽、变扁。主要用在青锅、辉锅(龙井茶的两道工序)中茶叶下锅阶段。

拓: 把茶叶沿锅壁向里带动托于手中,也能使茶叶变扁平。青锅、辉锅均要用上。

捺: 作用是使茶叶光洁、滑润、扁平。青锅、辉锅均要用上。

磨: 作用比推更强,使茶叶更加扁平、光滑。磨只用于辉锅。 7osF71Eu6mkEZ7whsxUxpo1/oV1d3mVpIEcZx7Di4bcVDJBh8mQ1OpvovJj1H+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