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常灸十大穴位,手到病自除

穴位如同我们的随身药囊,正确使用可以防病健身。一团艾绒或一根艾条,一个穴位,每天坚持艾灸十几分钟,养生就是这么简单。

足三里穴 延年益寿穴

归 属 足阳明胃经。

定 位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穴下3寸,外膝眼穴和解溪穴连线上。

取 穴 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外上缘,其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

一灸见效 常用的有艾条温和灸和艾炷瘢痕灸两种。①温和灸,可采取回旋灸、雀啄灸法,每次灸15~20分钟。②瘢痕灸,可采用艾炷直接灸法,在穴位处直接点燃施灸,每穴7壮,施灸完毕贴以灸疮膏,每天换膏药1次。化脓大约需要一个半月,疮口愈合后,再左右交替,取对侧足三里穴施灸。因化脓灸法处理不当恐有感染风险,故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解穴: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能和胃宽中、行气降逆,其特点是补泻兼施、寒热通用,具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疏经通络、消积化滞、祛风除湿、瘦身减肥等多重功能,因而被誉为养生保健“第一要穴”“长寿穴”。

在临床中,上至头面、呼吸道疾病,中到脾胃、消化功能紊乱,下至膀胱的尿路感染、子宫的月经不调,诸多疾病取此穴都能够举重若轻、调节如一。常灸足三里穴可治疗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乳痈,失眠、癫狂、头晕,水肿、膝痛、脚气、下肢痿痹、虚劳羸瘦等病症。

三阴交穴 养血补气穴

归 属 足太阴脾经。

定 位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 穴 手四指并拢,小指下缘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交点处。

一灸见效 采用艾条温和灸,也可取回旋灸、雀啄灸,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

中医解穴:三阴交穴

人体诸多经穴中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穴位,因与女人十分有缘,而被誉为“女三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阴交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为经血之源,三脏对体内气血的生成和运行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三阴交穴原本归属脾经,又与肝、肾二经相逢交会,所以只要在三阴交穴一穴施灸,可同时调肝经、脾经、肾经三经,收健脾益气、柔肝养血、益肾固本三效。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皆起于胞宫,因而艾灸三阴交穴,可益气滋阴、调益冲任,具有调经、祛斑、去皱、除痘、抗过敏等多种作用,最擅长治疗脾胃虚弱,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崩漏、闭经,皮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命门穴 强肾固本穴

归 属 督脉。

定 位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第3腰椎棘突间。

取 穴 肚脐水平线与后正中线交点处。

一灸见效 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

中医解穴:命门穴

命,生命之根本;门,出入之门户,至关重要。命门穴上输心肺、下通两肾、中系肝脾、内贯大脑、外连经络。且命门穴内藏真火,被明代名医张景岳比喻为“天上的太阳”。有了它,人才能茁壮成长、健康长寿;没有它,人便会疾病丛生、短寿早夭。临床上命门火衰者,或腰膝酸软、四肢清冷、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或男子早泄、阳痿,或女子宫寒、不孕,一片虚寒之象。所以中医认为人体的衰老,乃体内命门之火、元阳之气不断衰竭的结果。可常灸命门穴,以强肾固本、益气壮阳,延缓人体的衰老。

取命门穴艾灸,可温通督脉、温补肾阳,治疗肾阳虚衰所致的腰骶疼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慢性肠炎等病症。

曲池穴 清热解毒穴

归 属 手阳明大肠经。

定 位 在肘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取 穴 正坐,轻抬手臂,肱骨外上髁与肘横纹终点连线的中点处。

一灸见效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

中医解穴:曲池穴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主皮毛,故曲池穴通上达下、解表入里。表里双清,既可疏风解表、宣肺散热、清外在之邪,又能清泻阳明、凉血祛风、泻内在之火。所以此穴,一除热毒郁遏肌表的各种皮肤疾患,二清痰火扰乱心神的神志异常,三平肝风上亢内动的头晕、抽搐。曲池穴位于肘部,为经气运行要道,还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等作用。

常灸曲池穴可清热解表、疏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在临床上艾灸曲池穴可调理外感风热的头痛、咽痛、咳嗽、气喘,内火炽盛的头痛、齿痛、目痛,湿热壅滞大肠的腹痛、呕泻、痢疾、便秘、肠痈,阳明郁热的乳痈,痰火扰心的癫狂、惊悸,肝风内动的眩晕、抽搐,肌肤血热的皮肤瘙痒等病症。

中脘穴 健脾养胃穴

归 属 任脉。

定 位 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取 穴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5横指处。

一灸见效 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

中医解穴:中脘穴

中乃方位,意指上腹的中部;脘,空腔也,此处即是胃府,故名“中脘”。它为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任脉的交会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共同构成人的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古人云“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这就足以表明中脘一穴对饮食的受纳、运化、吸收的重要性。因此常灸该穴可和中调胃、补虚益气、健脾化湿,改善和调节人的消化功能,从而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

由于中脘穴具有健脾疏肝、养胃利水、消食导滞等作用,所以常灸中脘穴治疗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呃逆、反胃、痢疾、疳积、恶心、呕吐、痰多、喘息、吞酸、便秘、吐血、便血、肠痈、奔豚、水肿、虚劳等病作用显著。

关元穴 培补元气穴

归 属 任脉。

定 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取 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

一灸见效 艾炷灸7~10壮,或艾条温和灸15~30分钟。

中医解穴:关元穴

关者,关闭、封藏之意;元者,元气也。故关元被前人称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老子更是称其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一源三歧,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之源头,“肾间动气”之所在,男子在此处藏精,女子在此处藏血。而且关元穴位于“阴脉之海”的任脉上,是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人称“下丹田”,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自古以来都是养生保健的要穴。

因关元穴位于小腹,常灸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所以在临床上,除了可治疗元气虚损,如慢性哮喘,中风中的脱证,糖尿病里的气虚之证、易疲劳、形寒肢冷等症外,还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如遗精、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前列腺疾病,宫寒、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不孕,尿频、尿急、尿痛、慢性泄泻、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滴沥不尽等病症。

气海穴 生发阳气穴

归 属 任脉。

定 位 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也就是相当于人体的正中心。

取 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2横指处。

一灸见效 气海穴较为常用的灸法有温和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等。①温和灸。在距气海穴约3厘米处,先将艾条点燃施灸,等局部出现温热感后,随热感适当调整艾条位置。每次灸15分钟左右,每次间隔时间为2~3天。②隔姜(蒜)灸。先取约0.5厘米厚的鲜姜(大蒜)片,用针穿刺数孔,覆盖于气海穴上,随后将艾炷置于姜(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可灸3~5壮,至局部温热,灸处稍有红晕为度,每2~3天灸1次。③隔附子灸。取0.5厘米左右的附子片,在中间用针刺数孔,放在气海穴上,随后在附子片上放置枣核大小状的艾炷点燃施灸,以局部温热、稍有红晕为度。每次可灸3~5壮,每2~3天灸1次。

中医解穴:气海穴

天地之间大水汇集之处,才可誉之为海;人身之中气血相聚部位,方能被称为“气海”或“血海”,例如,胸乳之间有上“气海”(膻中穴),神阙穴(肚脐眼)之下有“气海”。中医认为,气海汇聚了人体的真元之气,是养生保健很重要的穴位之一。它如同一个泉眼,令泉水由四面八方汇聚此处,再流淌至全身,古人曾云“气海一穴暖全身”。难怪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向人传授养生秘诀时会说,他“只是经常艾灸气海穴,使之常温而已”。无数的临床实践证明,常灸气海穴确能起培补元气、益肾固精、强身健体、解除疲劳的作用。

涌泉穴 滋阴补肾穴

归 属 足少阴肾经。

定 位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

取 穴 卷足,足底前1/3处可见有一凹陷,按压有酸痛感处。

一灸见效 艾灸涌泉穴最常用的就是艾条温和灸。每晚洗脚后临睡前,在离涌泉穴大约两指宽的距离,点燃艾条施灸20分钟左右,至局部温热、皮肤红润为止。也可将艾灸盒或艾灸罐固定在足底,每天艾灸1次。

中医解穴:涌泉穴

古人云“泉水叮咚话涌泉”。涌,寓意外涌;泉,即指泉水。涌泉穴是经络学说中肾经第一穴。涌泉穴被称为“井”穴,凡被称为“井”穴者,都位于肢体的末端,它如同一股刚从地底下喷涌而起的泉水,经井口而冒出体表。肾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肾经又起始于足底,位于人最低端的涌泉穴,与居于人最高端的百会穴,一阴一阳、遥遥相对,共同维护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故常灸涌泉穴,可滋补肾阴、引火归原。

涌泉穴不仅可开窍、泻热、降逆,治疗头痛、头晕、昏厥、耳鸣、中暑、癫痫、小儿惊风、小便不利、痛经、闭经、阳痿、遗精等病症,而且能补肾强体、暖宫助孕、引火下行、交通心肾、养神安眠,令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腰膝壮实、行走有力、性功能强盛。

神阙穴 固本培元穴

归 属 任脉。

定 位 在脐区,肚脐中央。

取 穴 在下腹部,肚脐中央即是。

一灸见效 神阙穴最好选择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时施灸,以合四时之正气,效果更好。①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对准神阙穴施灸,至有温热感为好。每次施灸15分钟左右,10日为1疗程,连续灸4~5个疗程,非常适合体质虚寒、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者。②因为五味中咸可入肾,具有补肾的功能,所以神阙灸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隔盐灸。施灸时,可让被灸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点燃艾炷施灸5~7壮。如果被灸者脐部凸出,则可先用少许面粉和水调和,在肚脐上围成一个井口,圈住神阙穴,然后将食盐填于圈中,再按上法施灸。

中医解穴:神阙穴

神,“变化之极也”,上天之化身;阙,人体之要害。中医将神阙穴称为“神之所舍”,生命之源、人身之根,神气通行出入之门户,机体内外沟通之孔窍,“五脏六腑之本”“鼓舞一身之阳气”的天然要穴,常灸神阙穴,具有滋阴壮阳、固摄肾气、温脾助运、补血养颜、延年益寿等奇效,令人真气充沛、精神饱满。《针灸资生经》中就曾载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灸脐中一壮故也”的说法,民间更是相传“艾灸神阙,万病自灭”。

有实验证明,施灸神阙穴能改善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临床上神阙穴常用来治疗肠炎、泄泻、痢疾、腹痛、脱肛、五淋、水肿、鼓胀,妇人宫寒不孕、产后尿潴留等病症。

大椎穴 补虚治劳穴

归 属 督脉。

定 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与第1胸椎之间凹陷处。

取 穴 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下缘凹陷处。

一灸见效 可在大椎穴采取回旋灸法,施灸15~20分钟。切记大椎穴艾灸完毕后需封穴,用空掌轻轻拍打10下穴位,随后将穴位遮盖保暖。

中医解穴:大椎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顾名思义,此穴能解身体各种劳累、一切虚损。人之劳损,归根结底皆出于体内阳气匮乏,正如中医所说“得阳者生,失阳者亡”。人之项背属阳,大椎穴为总督统率全身阳气的督脉之穴,且与手足六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相互交会,被誉为“诸阳之会”“阳脉之海”“阳中之阳”。

大椎穴就像人体中的一个小太阳,人之阳气由大椎穴发出,组成屏蔽病邪、护卫机体的第一道关口,因而病邪侵袭首犯大椎穴,此时大椎穴就会通过调动贯通手足各条经脉的阴阳之气,或清热解毒,或活血通阳。若再加上纯阳之品的艾叶,以火点燃施灸此穴,可温通七条经脉,则体内阳气绵延不断。而且大椎穴的最大特点就是,既可驱邪外出,治疗各种热证、阳证、实证,又能强壮身体,对付各种寒证、阴证、虚证。故中医文献中称,“此穴寒,可灸之补虚治劳;此穴热,可针之清泻出气”。尤其是取大椎穴施灸,能益气壮阳、克阴制寒、温经通脉,最善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哮喘、鼻炎、盗汗,面部色斑、粉刺、皮肤过敏,颈椎病、肩背疼痛等病症。 Wy/1ya8Cb89lwf5LzR7vykk4r9zDy/7dqrNg3r6yUvzshAxiS2q6UxHVa0bSAu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