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开创了大历史的写法。他的《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以及他和别人合著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是其代表作。他在比尔·盖茨的资助下启动了“大历史”项目,免费向中学生和普通公众讲授关于大历史的网络课程。这种新的历史写法受到全球历史学界的关注,相关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以色列青年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下简称《人类简史》)在全球畅销不衰,仅中文版就销售近200万册。这本书的魅力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的观点如此引人注目,又有哪些观点引起了人们激烈争论呢?读《人类简史》,就可以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根据大卫·克里斯蒂安的解释,“大历史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甚或地球的过去,而是整个宇宙的过去”“它始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和宇宙出现。大历史吸收了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史的成果,并且把它们组合成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历史叙事”。(《大历史》序言,第1页)。根据这个解释,按我的理解,大历史的写法有两个特点。第一,整个论述极为宏观,基本不涉及国家、民族、朝代更迭、战争等具体历史事件,重在论述整个宇宙历史发展的线索;对人类活动的描述也不在于具体的活动,而在于人类活动和宇宙与地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宇宙和地球的影响。第二,不仅仅是客观的历史记叙,更多的是对历史本身的解释与评论。写大历史的作者有自己认识世界的观点与方法,并将之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的叙述解释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论带史”。这种写法让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也可以理解历史。

与我看过的其他两本大历史著作相比,《人类简史》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它涉及宇宙、地球、生命的起源与历史,但仍然是以人类的历史为主体。在《时间地图》的六部中,第一部是“无生命的宇宙”,第二部是“地球上的生命”,第三部才进入“早期人类的历史:许多世界”。在《大历史》的13章中,第4章才进入对人类的讲述。这两本书中,宇宙、地球和生命的历史都占了相当篇幅,论述颇为详细。而在《人类简史》中,宇宙与生命只有简短的两行,接着就是人类本身了。从这层意义看,《人类简史》仅仅是人类历史本身,还算不上真正的大历史。只是从它极其宏观地论述历史本身,不涉及对历史事件的具体叙述,且评论远多于叙述,故把它归入大历史一类。第二,作者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甚至惊世骇俗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些让人耳目一新,也有些引起激烈的争论甚至强烈的反对。一本书如果平平淡淡,引不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兴趣,读起来也无味了。正是这些见解,无论对也好,不对也好,才引起阅读的强烈兴趣,使它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热门书。

在介绍与评论《人类简史》之前,我想先评论一下这本书的写法。

大体上说,写历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叙述式写法,客观地记录、再现历史,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过程甚至细节,尽量接近历史的真相。模仿经济学中的说法,这种历史记载又称为实证历史。胡适先生说的“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就是对这种历史写法的要求。但我们说,这种写法也并不是完全真实地再现历史。由于资料缺失或原始资料作伪等无法克服的原因,我们无法再现真实的历史,只能接近历史的真相。用这种方法论述的历史著作,告诉我们接近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是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基础。用这种方式写历史,也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历史上留下来的各种资料,包括考古与文学资料等,都是写这种历史的基础。

另一种是评论式写法。重点不在于客观地介绍接近真相的历史,而在于对历史进行评论,从历史中得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历史研究者的立场、观点不同,他们对同样的历史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也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可以确定研究者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因此,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历史著作就会引起激烈的争论,而且难定胜败。同样模仿经济学的说法,可以把用这种写法写的历史著作称为规范历史。这种写法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提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如果这种写法有一定的深度,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具有哲学思维的高度,对我们研究与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或方法,则可以称为历史哲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就是评论式写历史的两座高峰。

当然,这两种历史的研究方法或写法并不是截然对立、水火不相容的。叙述式历史要以各种原始资料为基础,但记述历史的人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在选择、判断、考证历史资料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自己立场与观点的影响,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历史资料,甚至篡改原始资料或伪造资料;对与自己立场、观点不一致的史料置若罔闻,甚至销毁。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说是“客观公正”,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客观公正?“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就是说,胜利者出于自己的需要编写历史。他们写的历史也有根有据,但都是他们精心选择或篡改过的。所以,即使是叙述历史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以真实为生命。而且,叙述式历史也不一定没有评论,作者的观点往往或明或暗地隐藏在记述的字里行间,完全客观的历史著作在现实世界中恐怕是不存在的。

评论式历史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即以叙述式历史为基础。不熟悉叙述式历史,就难以写出好的评论式历史。离开历史事实讲自己的观点,就不是历史,而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理论,甚至是胡说八道。评论式历史的作者,应该是对叙述式历史的解释者,而不是空洞历史理论的编造者。对客观存在过的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得出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就可以成一家之言。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历史做出不同的解释,这就是历史学中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不同的观点都会给我们以启发,让我们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去认识历史。谁对历史解释得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谁的作品就受欢迎。

这篇介绍《人类简史》的文章,题为“点评大历史”,正是概括了这本书的两个特点,大历史和点评。“大历史”就是极其宏观地研究人类历史,“点评”就是评论式写法。学者高毅在推荐序中指出了这本书的这两个特点:赫拉利做的是“一种极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而且还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评论式写法就在于“离开了‘历史’而走向了‘哲学’——而且这个‘哲学’还不只是‘历史哲学’,它同时也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系统的史事在这里隐而不见,流出笔端的都是一些被用来说明某种历史法则、人生道理的史事片段或现象”。正是《人类简史》这种极其宏观的写法以及书中许多新颖、独特的观点,吸引了读者。这本书的魅力从何而来?我们要先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人类简史》的写法与传统人类史的写法完全不同。传统人类史总要把历史的进程分为远古、中世纪与近代,又或许是进行其他略有不同或更细分的时期划分。在按时期写时,总少不了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等。《人类简史》完全没用这一套。它把人类历史用三次重大的革命来概括:“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万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科学革命’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这本书的内容,讲述的就是这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

第一部分是“认知革命”。现在我们所说的人,在生物学中只是人属中人种的一种,称为智人。智人曾长期与同为人属的其他人种并存,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其他人种都先后消亡了,只有智人留了下来。“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独特的语言。”语言的产生,让智人“在距今7万到3万年前,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也正是所谓的认知革命”。这种认知革命就在于智人不仅可以用语言传达有关事实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信息”。这样,“在认知革命之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也应运而生”。这些虚构的故事出现之后,“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信仰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作者用虚构的标致汽车的传说说明了这一点。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靠虚构的故事合作,改变故事就可以改变人类的合作方式。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依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调整行为,走上了一条采用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从而淘汰了其他人种。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和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是讲农业革命及其影响的。作者指出:“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8500年。”作者还正确地指出,学者们曾认为农业起源于中东,再传到全球各地。实际上,农业革命同时发生于中东、中国和中美洲,到公元1世纪,全球大多数地区的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作者把农业革命称为“史上最大骗局”。这是因为,农业革命使食物总量增加,引起人口爆炸,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农民却工作更辛苦,饮食更糟。本来人类是想通过农业革命过更好的生活,结果释放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其结果是人所没有预料到的,也是不愿看到的。农业革命是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封于这个世界。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形成了阶级,产生了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暴力、法律、文字、官僚体制、数字的语言等。

农业革命的后果是人类的融合统一。这时“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这种虚构故事就是文化。每种文化都有代表性的信仰、规范和价值,但在不断改变。

全球融合有三种秩序,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宗教上的全球宗教。出现了复杂的商业系统之后有了货币,货币或金钱成为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金钱制度的两大原则是,万物可换,与由金钱做媒介,任何人都可以合作。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它的特征之一是必须统治许多不同而有自己文化与领土的民族,且疆域可以调整。宗教是一种人类规范及价值观的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它是一种人类统一的力量。作者认为:“商业、帝国和全球性的宗教,最后终于将几乎每个智人都纳入了我们今天的全球世界。这个扩张和统一的过程并不是完全直线发展、一帆风顺。但纵观大局,可以看到从许多小文化到少数大文化,再到最后的全球单一文化,应该是人类历史无法避免的结果。”这个发展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历史本来有许多选择,但恰恰却选择了出人意表的道路;二是历史的选择绝不是为了人类利益。在历史从一个岔口走向另一个岔口时,公元1500年左右,发生了科学革命,它改变的不只是人类的命运,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

第四部分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发生在公元1500年左右。此前人类还不相信自己能在医疗、军事和经济方面有什么突破,但现在,人类发明了原子弹,登上了月球。从那时到现在的历史进程就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前提是承认自己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并取得新能力。科学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能力,它提供了改变历史的工具,但也会成为结束历史的工具。科学与帝国联姻,借助帝国的力量而发展,又帮助了帝国的扩张。科学革命之所以发生在欧洲,而没有发生在长期以来远比欧洲发达的中国和印度,就在于价值观。无论是建立帝国还是推广科学,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的确有两面性,往往成也金钱,败也金钱。资本主义的信条正在于把赚的钱用于投资,再赚更多的钱。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借助金钱与科学的结合,现代工业革命开始了。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了大量产品,为了保证不断增加的产品的出路,就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这场革命是一场无尽的革命,它按人的需求改造世界,却让许多物种灭绝,甚至包括人自己。它还引起家庭和社群的崩溃,同时帝国也退位了。现代世界核末日的威胁促进了和平;和平主义大行其道,战争退散,贸易兴旺;贸易成长,就让和平利润更高,战争成本更高;国际网络日益紧密,许多国家无法全然独立,战争的机会也降低了。这四大因素形成了和平的良性循环。科学革命500年来,我们的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了。但我们会快乐吗?快乐或者说幸福涉及广泛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化学成分、心理因素、对生命的意义和自己的认识,这个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进入21世纪,受生物因素限制的自然选择法则开始被打破,由智慧设计的法则取而代之。绿色荧光兔被人造出来,这就是取代自然选择的智慧设计。让老鼠的背上长出供人移植用的耳朵,用基因工程再现尼安德特人等科技的发展,也许会成为智人的末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本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书被压缩成内容简介,就成了干巴巴的条文,正如一朵艳丽的鲜花被做成标本就色彩芳香全无。所以,你千万不要从内容简介来认识一本书,正如不要从标本来想象鲜花一样。《人类简史》是一本内容丰富而妙趣横生的书,正如推荐序的作者高毅先生所说,一拿起就放不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我和许多朋友读这本书时都有相同的感受。

就题材而论,《人类简史》应该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它的定位不是给专家学者看的,而是给普通大众,给非专家的门外汉看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写法与风格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正是这些特色吸引了形形色色的读者。换言之,作者要写的不是一本历史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历史的畅销书。作者本人又是一名学有成就的学者,他写的畅销书也不是“大话”或“戏说”,而是以严肃的叙述或历史为基础的,只是在思路、选材、写法上不同于严肃的学术著作。这种写法既会吸引更多的不同层次的读者,也会给人们更多角度的思考。这就形成了本书的魅力。

人类的历史进程丰富多彩,这为历史学家决定如何描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历史学家也已经形成了一套习惯的写法,如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来写,或者从不同地区来写,如中东、欧洲和亚洲。但本书作者对世界史采用了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写法,用三次革命来概括人类的发展。这三次革命的确抓住了人类发展的关键。特别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前的认知革命,不仅包括了更长的历史(许多世界史基本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对以前言之不多,也没有认识到那一段历史的意义),作者还给了它新的意义——用虚构的故事来主导历史发展。对农业革命的论述,重点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对人类的影响,特别是负面的影响。我们过去习惯称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作者称为科学革命,且从18世纪提前到16世纪。而且,仔细想来甚有道理,因为没有科学革命,就没有工业革命,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还是把因果合为一个时期好。用三次革命来概述人类历史,抓住了纲,纲举目张,整个历史就清晰了。

本书在选材与写法上也完全与传统世界史写法不同,它不是以记述事实为基本,而是分析更深层次的实质。例如,对科学革命,不是从哥白尼、牛顿讲起,记述科学革命的成果,这些完全可以留给科学史去写,而是写科学的进步源于人类承认自己无知,并不断去探索,科学的基本内容是观察和用数学概括形成理论,科学要实用,这就有了工业革命。这种分析抓住了科学革命的实质,对我们影响深刻而又有启发。你可以对比一下历数科学革命成果与这种写法的差别。

作者在本书中还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观点。例如,传统学者把中东两河流域作为农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作者把中东、中国与中美洲作为农业革命的发源地。人类的起源是单一的非洲,但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承认这一点,才能理解今天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理解中国文明是独立出现的,并非从外部而来。这一点对认识历史极为重要。再如,作者认为,石器时代应该称为木器时代,因为用木材造工具更为容易,想必远古有许多工具是木制的,无非是木器无法留下来,现在无法找到而已。我认为这个设想极有道理,从木材在古代的重要性也可以推测出来。历史还需要想象力,像这样天才闪烁的看法还是很有启发的。

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认知革命的提出。人有了语言,不仅可以交流真实的事件,而且可以交流虚构的故事。这种虚构的故事可以让互不相识但都认同这个故事的人合作,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极大。人类社会好的东西,如社会安定、爱国主义、对未来向往的努力等,以及坏的东西,如社会动乱、金融诈骗等,都是与这种虚构的故事相关的。就我有限的阅读而言,看到这种观点时真是耳目一新,醍醐灌顶,明白了许多事。二是作者对不平等的看法。他说:“演化的基础是差异,而不是平等。每个人身上带的基因码都有些许不同,而且从出生以后就接受着不同的环境影响,发展出不同的特质、导致不同的生存概率。”不平等有许多原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我认为造成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遗传基因,人的能力生来就有差别,哪能实现人人平等呢?人只能在法律的权利上平等。

可以说,书中到处有天才闪光之处,到处都有令你惊讶又脑洞大开的观点。我想这一点读者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

这本书畅销,我想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作者专门为各国译本增加了有关该国的历史事实。我们读的中文版,就有许多中国的事例,这就使人读起来感到格外亲切,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历史,或把自己的历史与人类史联系起来对比。二是中国台湾译者林俊宏先生的译文,真正达到了“信达雅”,读起来极为顺畅,读这种译本真是一种享受。有作者对不同版本的精心加工,又有这么好的译文,想不畅销都不行。

一本充满了新观点的书,当然不会每个观点都得到所有人认同,所以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也是极为正常的。尤其作为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其争论会更激烈。对作者的许多观点,我是赞同的,但也有不同意之处,主要是他对农业革命的看法,作者称其为“历史上最大骗局”。我的基本观点是,农业革命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变革一样,是伟大的社会进步。它虽然引起许多原来没有预见到的不良影响,但其正面的影响、好的结果,还是大于负面的影响、坏的结果的。在历次社会变革中,农业革命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没有农业革命,就没有以后的一切进步。我对作者这种看法的商榷主要在三点。

第一,狩猎采集社会,人们生活有那么幸福吗?许多学者、作家都爱美化我们无从见识的原始社会,本书作者也同样犯此毛病。可以想想远古时代,人还没有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生存环境恶劣,生存没有保障,人能幸福到哪里去?作者书中对他们生活的描述都属于臆想,没有任何根据。尽管现在生活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想必没人想回到狩猎采集时代,过朝不保夕的日子,我想作者本人也不会想被称为狩猎者。

第二,农业革命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就算没有最早于近1万年前出现在中东、中国、中美洲,也会略晚一点出现在其他地方。农业革命不是上帝设的骗局,而是一种历史必然。生活得更好,有更多孩子,是任何一种生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但在远古条件下,生存没有保障,狩猎和采集都有随机性,劳而不获的情况肯定不少。而且随着附近的小猎物和植物的采光,人类必然要向更远方寻找,走得越来越远,也就是整体迁移。人类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非洲,又走向美洲和其他地方的吗?不要以为人们爱迁移,迁移是被迫的。因此,当人们发现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动物可以饲养时,他们当然会去做。不是谁骗了他们,是他们出于生存本能而这样做。农业革命是人们自发的、自愿的,没人骗他们。所以,农业革命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或者说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以后有什么结果,谁也预料不到,但当时这样做是义无反顾的,恐怕连上帝也阻止不了。一件事必然发生,当然就含有合理性,农业革命就是如此,这叫历史的车轮不可抗拒。

第三,农业革命是利大于弊的。农业革命是整个历史进一步的开始。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国家、城市等文明都由此产生的。它们的出现尽管也引起了许多问题,如国家对人民的压迫,城市发展引起的环保问题,但你能设想没有城市、没有国家的地方吗?更多人指责农业革命引起不平等与阶级分化,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不平等起源于人的基因差异,即使在动物中也不是“头头平等”的。由不平等而分化出阶级,也不全是坏事,没有有钱、有闲又受过教育、有文化的剥削阶级,能有今天灿烂的人类文明吗?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想,用这种观点看待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切,就可以理解它在当时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才能尊重历史。作者认为,农业社会中的农民辛辛苦苦地劳作,而生活尚且不如狩猎采集社会中的原始人。我想,个别情况可能有,某个倒霉的农民的确不如幸运地打到一头鹿的狩猎者,但整体而言,农民还是比狩猎者幸福的。我想,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工人,虽然不是富人,但他的生活肯定比和他同样社会阶层的祖辈强。农民与狩猎者不也是这样吗?作者写到远古时代和农业社会初期时,许多看法都属于想象,没什么根据,或者说是按他的需要去想象的。我想,马克思是一位认识社会进步的榜样,他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也客观地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物质财富极大的增加,认为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我们应该用马克思的态度对待一切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包括农业革命。

尽管《人类简史》引起了广泛争论,也有不严谨之处,但它内容丰富、思维发散、观点新颖、立意独特,且趣味盎然,读起来令人受益匪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任何人读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令人联想翩翩。我热情地向每一位爱书的朋友推荐。

阅读推荐

尤瓦尔·赫拉利 著,《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集团,2014年;

此外还有本书的连环画读本,尤瓦尔·赫拉利 著,戴维·范德黙伦 编,达尼埃尔·卡萨纳韦 绘,《人类简史:人类的诞生》,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 nh5A+VoYMr7NVH+pqAs6KVgPeJmIuYPVgQco6Wx5hgQvcN4/DPra/CaLSA2RQLh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