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捡完贝了,再上书山寻宝。上山下海是为了寻找宝贝,这宝贝就是值得认真读的好书。我是如何找到这些宝贝的呢?也就是说,我是如何通过读书找出这些好书的?
我读书的习惯或找宝贝的方法,首先是大量泛读。泛读并不是“标题党”,只看题目,而是快速地把全书浏览一遍,目的是了解这本书的大体内容,从而判断值不值得再读,对研究自己有兴趣的问题有没有参考价值,有哪些参考价值,以及这本书适于哪一类人读。这就是说,泛读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筛选。寻找的快乐,不仅在于最后找到宝,还在于寻宝的过程。如今出版的好书太多,读不过来,只好凭自己的兴趣广泛地阅读。当然,泛读也不可能什么书都读,所以泛读之前当然要做一回“标题党”,从书的题目,再加作者和出版社的名气,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但是,标题和内容也会不一致,有的书标题甚是诱人,买来一读,却不免大呼上当。标题仅仅是一个名字,名不一定符实。正如叫“淑贤”的女孩不一定温柔贤惠,叫“伟”或“雄”的男孩也不一定强壮。作者与出版社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标准。一个著名学者写的书总差不到哪里,一个严肃的出版社也不会出烂书。当然,这样选书难免会漏了一些“新秀”,所以,这仅仅是参考。
根据这三个标准选了泛读的书,就可以读了。泛读当然是读得极快。泛读时我每天可以读一本书。前几年我把每月泛读的书总结出来发表在《上海书评》上,不少人认为我是吹牛,网上也有抨击。但是也有人证明自己这样读过,只要有时间是可以的。那几年我处于全休状态,什么事也不做,连家务事也不管不问,不看电视。这种阅读状态别人不大可能有,不理解也很正常。更重要的是,读书是一个熟练工种,读多了就快了。正如开车时间长了,车技自然好一样。我从小学就爱读书,从街边小铺一分钱一本的小人书读起,再读儿童读物,然后读成人的书。小学时读的两本书,我至今记忆深刻,一本是苏联科学家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引起我一生爱读科普、喜欢探索大自然之谜的习惯,另一本是苏联侦探小说集《红色保险箱》,使我一生爱读侦探、推理破案之类的小说。从此我一直爱读书,以读书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中学时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个极好的图书馆,且借阅方便。那时我住校,读书时间多,又不像现在的中学生有那么多课外辅导班,记得儒勒·凡尔纳的书就是那时候读的。借了书,要还了才能借新书,读得就快了。大学开始,我又读了相当难读的一些经典,提高了理解能力,读得当然也更快了。但读得快并不代表读得快乐,读完什么都忘了。记得我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时,有一套争议相当大的小说,厚厚三本,因为大家都想读,主人就限定每天必须读完一本,再交下一个人。我白天要上课,每晚读一本,当然还要睡一会。读得相当快,但直至今天基本内容仍然记得。
泛读也做点随记。我的习惯是,读书中有重要的,或以后可能需要的内容,就加上眉批,划上线,读完一本后在扉页上写一个总结或评论。我在《上海书评》发的,就是这种总结与评论,大多十分简单,极为概括,留待以后参考。当然,公开发表的要客气一点,批评的就隐而不发了,还是以“烧香”为主,不去拆庙。自己在书上写的,有的就苛刻了一点。
泛读是精读的基础。在泛读的基础上我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书精读。精读时,读得慢一些,边读边思考,也写点评论之类的东西。过去我写的书评有几百篇,都是精读的结果。《书海拾贝》和这本《书山寻宝》就是在精读的基础上选出来写成的。我给这两本书定的原则是,每篇文章分为相关作者与背景介绍、书中内容的概括、评论三部分。尤其是内容概括这一部分不太好写,有的书几十万字,要用两三千字概括,又要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有时为了写这一部分,要反复读书,但写出来仍有不满意之处。好在尽管我的血型属于A型,但绝不是完美主义者,只求差不多就行了。读者朋友读了我的介绍再读原书,肯定会发现有不少欠妥之处,请大家理解万岁,也希望给我指正,力求今后写得更好。至于评论,完全是读书后的个人想法。对一本书,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我只希望这些评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突出我的主要看法。我选的都是自己认为的好书,批评当然不多,只是有些与作者看法不同。如对《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关于人类转向农业社会的评论,作者认为是“大骗局”,我认为是进步。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为大多数人认可,写出来无非是启发大家思考而已。介绍一本书有许多不同的写法,我选这种写法是为了帮助大家阅读。作者与书的背景及评论都是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时思考,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思想。内容简介是为了让大家在时间紧的情况下,读更多书,并能从中选出自己想认真读的书,或者说,是为了欣赏这些宝贝。
这本书有几篇文章是综合性的,即把同一主题的相关几本书放在一起介绍。所以除了推荐阅读,这本书的17篇文章,共介绍了22本书。当然,同一个主题下相关的书,是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读到的,其他没读到的肯定还有。例如,介绍中国商帮的小说,以3本为中心,还提到了另外3本,但我想这类小说可能不止这几本,也许有更好的,可惜我没读到。我不会上网,无法从网上了解更多信息,这是个遗憾。不过我已年近八旬,也不想再追求完美了。我觉得,这样综合地介绍书,可以介绍更多,且可以把它们连起来读,也有利于对比。我也想,这样的写法是否太教条了,有千篇一律之感?以后我还想探讨其他写法,目的仍是帮助读者朋友选书、读书。
不同的人爱读的书不同,一本书的价值对不同的人也各异。各地经常请我去介绍如何读书,我每次推荐的书都随听众不同而不同,而且有相当大的差别。给一般读者介绍的,给企业家介绍的,给研究生介绍的,给大学生介绍的,给旅游爱好者介绍的书目都不同。这就是按需供给,或者“看人下菜碟”吧。但这两本书是为适应各类读者而选的,所以缺乏针对性。不过,我认为一个人的读书面还是要广一点,况且我所介绍的书都不是专业性特强的书。即使是专业书,也是普及型的,谁都可以读懂,也有趣。
虽然我重视出版社的名气,但选书时并不以出版社为标准,也不对各出版社的书求平衡。本书中,中信出版集团的书几乎占了一半,我写的其他书评中,中信的书也不少,不过,我绝不是中信的“书托”,它也没给我好处,甚至连书也不送我。选它的书,仅仅是因为书好。这些年中信的书受欢迎是有目共睹的,绝不是我有私心。其他社也有许多好书,不过专业性强了一些,我自己读后觉得不适合一般读者,也就没推荐。我选的书全是自作主张,没有任何出版社让我照顾一下它们。
最后还有一点补充。在《书海拾贝》中,有一篇文章是介绍用小说解读经济学的。其中介绍了马歇尔·杰文斯的经济学侦探小说三本。这次外出旅游由于疫情滞留美国时查找电子书阅读,又发现了他的另一本小说《看不见的手》(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年版)。这本书的案情是一个走红的画家被杀,杀他的是个收藏了他的不少作品的教授,由于财政困难而出此下策。主要内容是斯皮尔曼在一所大学讲课,内容是市场经济的优势。这本书的中心放在讲市场经济上,破案倒成了次要。不过与其他三本相比,这本书的艺术性提高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写《书海拾贝》时,我并没读到这本小说,因此特在这里补上几句。
要感谢的人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希望这本书能与上一本一样,帮助读者朋友读书。因此,最要感谢的还是读者朋友。我希望能与你们交流,我会听取你们的批评与建议。
2020年10月26日
梁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