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健康与疾病

“祝您健康!”是我们生活交际中最常用的祝福语之一,但你想过“什么是健康”吗?也许大部人会回答:“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呗!”这种传统的看法已经过时了。

什么是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不断更新。目前,人们已从生物、心理、行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研究与健康有关的种种观念,跳出了“没有病就健康”的旧框框、旧观念。

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病和虚弱。”

1990年,WHO又明确指出:健康包括躯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健康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精神支柱,躯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对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维护健康的职责也不只是医疗机构一方所能承担的。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个人在维护自身健康,尤其是心理行为模式方面,有着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健康是一种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从人类学上讲,健康是一种生存能力;从社会学上讲,健康应该是一种责任,是对社会、对家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

笔者认为,健康是相对的,健康的本质是人体的动态平衡。正如宋朝诗人戴复古的《寄兴》诗中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

人体还有一个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这就是意大利医学家格林和苏联学者布赫曼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人体第三状态”——亚健康,并且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实质是“疾病早期阶段”,因为你的身体储备、代偿功能使你在早期没有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没有明显不适,或者目前医疗条件尚不能早期发现你的病理变化。所以,健康只是相对的,人人趋向不健康是绝对的。老年人年老体衰,大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什么是疾病

疾病是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从而表现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定时间,也就是说,致病因素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会引起机体的损伤,就会出现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紊乱,从而发生疾病。

很多人误认为,自己身体舒服就没病,不舒服就是病了,把疾病和自己感觉联系在一起,作为有病没病的衡量指针。自我感觉好并不等于健康,有些富贵病、文明病、非传染性疾病,它是慢慢地潜伏着、发展着、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几年、十年、二十年,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暴发往往是大病。很多病没有症状,像血管硬化没有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了50%甚至80%没有明显的症状;高血压没有症状,有人曾做过调查,在1万个高血压病人中,有53%的人没有症状;有些癌症早期没有症状,可一旦被发现往往到了中晚期,治疗困难重重。

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表明,肺癌可以在体内潜伏20多年,然后突然转变成具有侵袭性的癌症,开始攻击人的身体。这个时候,肺癌会迅速恶化。那么,在肺癌潜伏的这20多年,身体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不舒服的感觉,是没病吗?实际上,多数癌症都经历了个漫长的没有明显症状的过程,等症状出现已经进入中晚期。所以感觉良好并不代表没病,“感觉如何”不能和“有没有病”画上等号。因此,老年人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十分重要。

可以说,没有突然发生的病,只有突然发现了病。所以,我们要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些癌症早期发现治愈率90%以上,而晚期发现5年以上成活率只有10%。有些疾病只要治疗及时是可以治愈的。所以请大家记住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该查体就查体,该疗养就疗养,该住院就住院。

也有很多老年人误认为,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病,疾病和健康是对立的。其实,我们的生命注定离不开疾病,疾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疾病与人终生相伴。如果健康是“没病”,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完全健康的人了。没有疾病的绝对健康,是一种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疾病和健康之间,没有一条绝对清晰的界限。

例如,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血管开始逐渐老化,青少年时期以后人体血管就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开始出现斑块,血管会慢慢硬化、变窄。通常在35岁左右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高速期,如果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也会进一步发展,那么40岁以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就会明显增多。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算是健康的吗?肯定是的。算是生病吗?也应算是的,血管壁上出现粥样斑块,当然是病,这也是一种健康和疾病共存的状态。当血管狭窄的程度超过70%甚至达到90%的时候,人就开始出现心绞痛或脑血管梗死的症状了。这个时候,人就不光是生病了,严重的话甚至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更甚可危及生命。

所以,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健康是可以包容疾病的;第二,健康并不是排斥疾病,健康的人不代表不可以生病,而是具有从疾病中康复或自愈的能力。疾病和健康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界限,二者是可以共存的。

疾病与生命共存

为什么疾病会与生命共存,终生相伴?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因为人类的进化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这些不完美,就是导致疾病伴随生命终生的原因。进化的不完美,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的基因是不完美的。多数的慢性疾病都和体内的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基因这种包含了生命巨大遗传信息的最底层的东西是不完美的,也就决定了人始终处于生病的风险之中。例如,如今危害人们健康的大多数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只属于“遗传易感性疾病”,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并不是这些病本身,而只是得到了对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外界的因素。

第二,人体器官是不完美的。人体器官权衡了人类物种整体的利益和风险,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体的基本功能和生存需求而进化出的“妥协”和“折中”的方案。

比如,我们的胃分泌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里的绝大多数细菌,但是这么强悍的器官却斗不过小小的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会使我们患上胃炎、胃溃疡,并使得我们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可以说,每个人体器官都不是“精心打造”的永不出错的“作品”,在外界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作用下、都可能受疾病的困扰。

第三,人类的适应能力是不完美的。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疾病的到来。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这副身体已经适应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现代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衣食无忧,我们不用再为寻找食物到处奔跑了,而很多代谢类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也就随之而来。

不仅人类的身体没能完美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匹配也是不完美的。人类拥有了语言、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等这使得人类对自身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摄取美食、活得更久、通过不断竞争来实现自身价值……不断增加的需求给人体带来的各种压力逐渐累积,从而也会可能产生疾病。

在“生老病死”中,如果没有“老”和“病”,人就不会死,所以“老”“病”是自然法则。为此医学的任务主要是“延老”和“减病”;“延老”就是延缓衰老,以达到天年,而不是通过基因编辑达到长生不老。对疾病也只是“减少(预防)”和“减轻(治疗)”疾病,而不是“消灭”疾病。

人们应该学会与疾病共生共存,因为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我们的生命注定离不开疾病,疾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疾病与人终生相伴。 tFhvhhlD8bbeDp27OB/VFiheFo8EVWszmx/PQRZvG+Y7MP1tcwZOEGRTk0aItk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