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写进风暴

王家新

似乎飞行和诗歌创作本身有一种很古老的渊源关系,且不说其他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中,海子有一首诗《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最早写到了“飞机场”:

今夜你的黑头发

是岩石上寂寞的黑夜

牧羊人用雪白的羊群

填满飞机场周围的黑暗

海子的诗大都和乡村、田野、草原有关,很少出现现代工业文明的意象。为什么他这首写于青藏高原漫游途中的诗里会有“飞机场”的想象呢?这使我想到海德格尔在阐述荷尔德林时的一个说法:只有把“天、地、神、人”聚集为一体,人才有可能“诗性地栖居”。机场是用于飞机的起落的,以一种诗性的眼光来看,也是用来连接和聚集“天、地、神、人”这四重性的。海子要用羊群和大雪填满“飞机场”周围的黑暗,也许正是为了让他的这种诗思起飞。

而在中外现代诗人中,除了一些有战争飞行经历的诗人,直接写到飞行主题并让我为之惊异的,是茨维塔耶娃。1927 年 5 月 20—21 日,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驾着“圣路易斯精神号”从纽约起飞,飞越大西洋在巴黎降落,飞行长达 33 个半小时,成为当时的轰动性新闻。那时还在巴黎流亡的茨维塔耶娃受此激发,竟写下了一首长达 400 行的长诗《空气之诗》。我难忘在翻译这首诗时所受到的深深触动:“母亲!你看它在来临:/空气的武士依然活着。”当然,这是一场想象中的太空之旅,但对于诗人来说,却是为了空气和呼吸,为了冲破“时间的围困”,为了“进入的必然性”,为了获得一种视力和听力(“舱门由上而下,/耳朵是不是也如此?”),为了一种生命的完成:“最终/我们就是你的,赫尔墨斯!/一种生翅心灵的/充分的准确的感知。”“没有两条路,/只有一条——笔直!”《空气之诗》无疑体现了诗人一贯的精神冲动,而又焕然一新。让人惊叹的,还有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所体现的非凡的艺术勇气。她以决绝的勇气摆脱“地球引力”,正是为了在一个水晶刻度上刷新她的语言和感知,为了让“鸽子胸脯的雷声/从这里开始”,让“夜莺喉咙的雷声/从这里开始……”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和一些诗人同行会对作为飞行员和机长的王峰的诗感兴趣。我们已多少了解了飞行和诗歌在隐喻意义上的关联,如果说在很多诗人身上都携带着一个飞行员,一个“伊卡洛斯神话”,王峰则把它化为了一种职业,一种生命的实现。从他已出版的《天际线》等多种诗集来看,他的基本主题和大部分诗作都是写飞行。从实际生活和诗歌隐喻的意义上,他都堪称是一位“拥有天空”的人。可以说,他是一位在当代诗歌中还很少见的名副其实的“飞行员诗人”。

更难得的是,作为一个“一半的生命在天上”的诗人,王峰不仅很自觉、很投入地来书写他的飞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片引人入胜的诗歌领域和景观,从诗的创作本身来看,他还形成了他独到的角度、视野和语言技艺:

下垂的时间

如果飞得再高一点的话

天空就弯了

像遇到下垂的时间

这样的弧线

日月知道

山河知道

一棵背风的树也知道

下垂的时间如弯刀

…………

语言敏锐,感受独特,整首诗也很耐读。读王峰的诗,你会感到他的诗与思大都在起飞、攀升、巡航式的平稳延展,在下降与着陆之间展开,这赋予了他别样的角度和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感受:“抬起头天亮了/低下头天又黑了”(《大地似锦》),而他有时候近距离感受到的星体有着“矿石的气味”和“裸露的寂寞”(《独自喝咖啡的贼星》),太阳和月亮则“伟大到一言不发”(《最高贵的孤独》)……

这一切当然不仅是物理的,这是一个诗性宇宙的生成,或是对它的进入。读王峰的诗,我们会时时感到他的敏感多思,超出了一般的叙述和抒情。他的飞行之诗不仅富有诗意,也往往成为一种存在之思,一种孤绝而又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精神体验:大地与天空、存在与虚无、生与死、个体和无限……他在《测量》一诗中甚至以卡夫卡笔下的测量员K自居:“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如何测量”?但无论如何,他在“黎明陡峭,落日雄浑”之间展开了一把无形的尺子。

正因为如此,他在天空中,在飞行中,在语言与精神的探险中,开辟了一个诗歌隐喻的天地,也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与大地相对称、相关联的诗学。

王峰是一位很勤奋的、不断进取的诗人。自正式从事创作以来,他已出版过数种诗集。细读他近年来的诗作,我注意到他的诗风更为内敛,甚至还带有一种成熟的苦涩感,他就像他自己所说“像一只刚换过羽毛的中年鹰”(《炭火》),变得更为沉着和老练了。

当然,王峰的诗或许还有一些芜杂的东西需要排除,好在他似乎从来没有那种空洞的铺排、廉价的夸张,没有那种模式化的宏大叙事或豪言壮语。与其说他的诗以短诗为主,不如说他在尽力追求一种更为纯粹也更为真实的诗。他当然有着他的诗歌想象力,并且力求新颖和奇绝,如《天马》一诗:

马眼睛里的露水

四蹄下,蝴蝶的翅膀

引起的雷电

我在长调和

套马杆的解放里

赞美你的自由

我的身披鬣鬃的兄弟

让我在

天边尽头的曙光里

认出你

但是我感到,近年来他已把飞行作为“日常”来书写了。他有了一种淡定,有了一种更为冷静和从容的语调,也有了一个训练有素的诗人所应有的诗歌限度意识。他不仅要搏击长空,还要“在干净的跑道上/落下最轻盈的一笔”:

云很淡

云很淡,不是云一样

像老者的一缕胡须

也好似微风中一朵

回头的浪花

…………

他甚至有意在接近某种反浪漫抒情的风格,接近某种“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的境地。他的《某种宽恕》一诗一开始就是“日出,没有诗意/日落,依然没有”,但是他仍然在感受和致力于发现:“忽而看到宇宙的深弧/放出几颗银色小星”“仿佛默立了一季的垂柳/最终得到了某种宽恕”。

重要的是,王峰近年来的创作,显示了一个诗人的精神深度在加深,“细看明月的人/注定更加孤独”,这样的诗句我一读就记住了,它出自《漫天垂泣的秋虫》一诗:

细看明月的人

注定更加孤独

我端坐在夜空

穿过层云,翼上

瑟瑟发抖的辰星

像漫天垂泣的秋虫

他还借助于黄昏沙滩上的一截拖缆,来呈现经过岁月磨洗的生命:

拖缆

黄昏 一个人走在沙滩上

迎着夕阳

半截拖缆,埋在沙里

或许它曾经也有一个

拖动整座大海的理想

如今它只是半截朽去的绳子

闪烁着碱白色的光

一截半埋在黄昏沙滩上的拖缆,也会如此感人!诗最后“碱白色的光”用得也极好,不仅体物恰当,观察细致,它还体现了诗人在艺术上的成熟。

对人生的体验,尤其是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性灾难,加重了诗人的忧思,这在王峰的近作中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只剩万古愁/在一条河里波光粼粼”(《所见》)。在一首诗中他甚至感叹“不是天高了啊,而是人间更矮了”,他更深地向这片正经受苦难的大地俯下身来:

……什么也看不清的大地

那些群山

那些河流

那些不增不减的阴影

在新的凉境下秩序井然

或许生长已经到了难以言说之地

而肺疫依旧漫漶

初秋的喷气机驮着我

仿若蜗牛背着它理想主义的房子

从它那有着孩童般的触须

嗫嚅着断断续续的谶词:

“不是天高了啊

而是人间更矮了”

诗的抒情力量不仅得以加强,思想性和诗性维度也在延伸,在《我所想到的》一诗中,诗的意象都是带有启示性的:“太阳依旧坚持绕道天的南街/夜祷者拖着斜长的黑袍”。在这样的时代,诗人甚至想到了“山火连天后寂灭的伟大”,想到“闪电依然让壁虎延续着/流星断尾的古老病毒”……

这里的“夜祷者”是谁?是天边垂立的星体,也是在夜空巡航的诗人。他在思索命运的终极奥义。他在为他身下这片他所热爱、所牵挂的大地“夜祷”。

王峰诗中感动我的,就是那颗诗人的同情心。他现在不仅是波音客机资深机长,还是某航空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但是无论他的为人还是他的诗,都没有半点“官气”。这要感谢他作为乡村孩子的贫苦出身,他的朴实的性格,他自己对命运的忠实:“让缝隙里贫苦的/水滴/养活着自己的深绿”(《开花的石头》)。

正是这种命运与共的同情心,使他即使在天上云游时也能看到大地上“一层层黄沙,一辈辈的人/他们深埋泥土而浩若繁星”(《没有被写出的》),使他在俯瞰山雪消融时,“可以揣测出/河流的胖瘦/庄稼的青黄//和人心装满日渐陡峭的/忧伤”。更感人的,是以下这首《走过一条小路》,它看似不起眼,但它不仅带着疫情岁月的见证,也带着与大地上一切辛劳的生灵包括“螽斯,蟋蟀或者是土蛙”命运与共的深切感受:

被秋雨洗过

夜空的星月明亮

小路

少了盛夏的行人

螽斯,蟋蟀或者

是土蛙

把喉咙涨满嘶唱

像一个个

从深坑竭力攀爬的人

我独自一人

走在熟悉的小路上

今年的树叶,路边

浮土和埋在土里的寂静

经过一场大雪之后

大家,还会相认吗

正是这种敏感、真挚的同情心和对世间万物的体察,使他身在高空,心系大地,使他能有效地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建立一种对称的诗学和伦理学。这就像茨维塔耶娃的《空气之诗》“地面是为了/高悬的一切”,反过来说不也正是这样?有人称该诗的结构是一种“但丁式的导游,一层接一层,通向最高天”。但悖论的是,尘世中的一切又不时闯入诗中:“时间的围困,/那就是!莫斯科的斑疹伤寒/已完成……”而大饥荒时代的“一辆蒸汽火车”也被适时引来:“停下,为了装载面粉……”

在王峰的诗中或许也正是这样,“天空”与“大地”相互作用,由此同时拓展着诗的深度和高度。诗人在“夜观大地”时,想到地上的人无论贫贱,也无论身在何处,或许都曾“仰望星空”,而在体察万物时,他又能进入到“浮土和埋在土里的寂静”……

也正因为如此,王峰和那种单调、狭窄的题材化诗人不一样。“飞行”当然是他的基本主题,但在这之外,他也写有很多好诗。他敏感好学,兴趣广泛,善于吸收中外现当代诗歌的技艺,像鹰一样善于从高空中捕捉。诗的同情心、洞察力和敏锐感受,使他写出了如《开花的石头》《主题》《首都机场附近的一棵树》《松塔》《桐树》《乌鸦》等飞行之外的佳作。像下面这首《雨中的树》,不仅富有灵气,也成为一个诗人必然的精神写照:

还是窗外的那棵树

没有阳光

没有影子

甚至

没有一条小虫

一棵孤寂的树

它站在雨里

越淋越绿

好像自己也在下雨

更重要的是,如他自己在一首诗《写进风暴》中所表达的,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人生历练和艺术准备之后,他可以把自己“写进风暴”了:这“风暴”是诗的风暴,它有自己的精神内核,它也会摆脱或重写一切界限。在这首诗中,当“整个荒原/像是漏光了海水的一座大海”,诗人要像“留下来的那几棵刺槐”:“饱蘸头顶的湿云/把野草下焦渴的唇语写进风暴”……

我想,这才是一个诗人最渴望进入的状态了,或者说,只有进入这种状态,一个人才有可能成为诗人。王峰所喜欢的诗人策兰在《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中有这样的诗句:“以太阳穴的被驱送的/节奏/以/呼吸过的被践踏的/草茎,写入/时间的心隙——写入国度/……写入那/伟大的内韵”。显然,王峰自己也在这样准备着。这使我不仅赞赏他已经取得的创作成绩,更对他的未来抱以期望。

2021 年 11 月 18 日 37T6xfaolOVM2Y4DkDrryiQkHNFVGscBtMybDq9HYIjTLdc9C0/Cx4sx36Q1BvN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