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选址的传闻

景陵是清朝入关后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由于建陵较早,各种档案丢失或残毁,景陵的堪舆人及选址的“风水说帖”目前并没有发现。虽然这是一个遗憾,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选址传说:

康熙帝登上皇帝宝座后,派出大学士、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和钦天监官员到昌瑞山顺治帝孝陵附近相度万年吉地。这些官员和风水先生经过一年的反复踏勘,终于在孝陵东南二里的地方相中了一块。但见此处群山朝揖,众水分流,郁葱雄秀,彩霞飘逸,实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这正是踏破铁鞋难以找到的上吉之地。

然而,令众大臣和风水先生感到为难的是,在陵穴之处有一个深水潭,大约亩许,深不见底。据当地土人讲,此潭底部与陵区南面的龙门口相通,两水互流,实为一脉,且潭中经常有蛟龙出没。每逢大旱,当地土人便到此潭祈雨,无不灵验。自昌瑞山辟为陵园,首建孝陵以后,当地人才不敢到此祈雨了。

众大臣知道这件事后,便将相度的结果写成详细的奏折呈递给康熙帝。康熙帝是何等聪明之人,略加思索后说道:“待朕亲临阅视,再作道理。”

第二年春季,康熙帝借谒陵的机会,在众大臣的陪伴之下来到东陵的昌瑞山。拜谒了皇父的孝陵之后,由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陪同来到了大臣们相中的那块风水吉地。但见此处山清水秀,林木葱郁,堂局严密,护砂环抱,果真是宝地。再看那穴处的深潭,约有亩许,深不见底。水潭处于两道山沟的汇合之处,山势陡峭,水流很急,对下部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年深日久,冲击成坑,积水成潭。一遇阴雨连绵的季节,积水一多,水面必广,水潭四周,山高林密,草木丛生,必然映衬得深不见底,由此便附会出潭底直通十里外龙门口的故事。至于蛟龙出没、祈雨灵验之类的故事,则纯属臆想,不足为信。康熙帝看毕,心中有数,对此处甚为满意,当晚住在马兰峪行宫。

第二天早晨,康熙帝召集众大臣说:“昨日夜间,梦见龙王三太子前来见朕,三太子说道:‘陛下乃真命天子,统御万邦,治国安民,德泽苍生,福祚绵长,小神由衷敬佩。闻知陛下相中那块宝地,欲作万年吉地,小神情愿迁居龙门口,将此地让予陛下。’朕听后再三推辞。他说:‘此乃天意,理应如此,不必谦让。’既然昊天垂鉴,却之不恭,就将此地定为万年吉地,明春就诹吉兴工吧。”

第二年开春,正巧大旱,水位大降,昌瑞山下那个深不见底的水潭缩小得只剩半亩。众臣僚和修陵大臣大为惊异,以为康熙帝所梦到的三太子真的搬家了。有神灵的谦让,工匠们干起活来自然也就格外卖力。为了避免山沟之水冲刷陵寝,康熙帝命建陵大臣在两条山沟下游各接修一条又深又宽的马槽沟,以此疏导山水。然后再让工匠们用二十个柳条大罐彻夜淘水,不到两天,潭水就被淘干。之后,又经过六年的紧张施工,康熙帝的景陵终于建成了。

以上虽然只是传说,但就地势来说,景陵明显比其他陵寝的地势要低一些。笔者曾在景陵东侧半里远的景陵妃园寝工作生活十个月,因工作的需要在景陵和景陵妃园寝附近踏看无数次,也确实感觉景陵地势比其他陵寝的地势较为低洼。

据研究,明清两代皇家陵寝都以形势宗为依据选择自己的陵址。

原来,中国古代建筑选址的风水观念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流派,按照这些流派的核心取向和具体的操作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主流,即“形势宗”和“理气宗”。

景陵妃园寝西班房 笔者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个月

1.主要是考察自然地理各方面条件,通过龙、砂、水、穴等要素,以及植被、气候等陵区周围的生态景观因素,来评价风水的好坏,进而做出选择规划,这一类称作“形势宗”。

2.主要通过占星、卜筮、阴阳八卦、五行生克,以及卦理、命理的相生相克来推算风水的吉凶,选择城市、宫宅、陵墓、宗庙等建筑方位和兴造时辰,包含着许多原始巫术和占卜的成分,这一类称作“理气宗”。

这就是明清风水术“形势宗”与“理气宗”流派之别。前者是风水术的主流,其实践理性的科学性和美学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

因此皇陵选址是陵寝建筑的核心条件,有严密的选择、评价标准,这些标准用风水理论术语表达描述,晦涩玄奥,玄乎其玄。而用现代语言表达,可以简单、概括性地理解为景观、生态、地质、礼制四个方面。

(一)“山苞川拱”的景观标准

陵寝选址的首要标准就是陵区山水形势格局,也就是陵区的自然景观环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山向,也就是对来龙大帐、左右砂山、远朝近案、明堂水口等陵区自然景观的空间环境构成要素,作总体上的权衡,使其表现出尊卑、贵贱、主宾、朝揖、拱卫等关系。其次是山形、山势,也就是说陵区内的主要山峰、山脉要巍峨挺拔,秀丽丰满,特别是靠山和朝山务必要如屏、如帐,形态端庄灵秀。同时,各山峰之间要绵延不断,左右砂山要环抱有情,不避不压。这样在景观上山水形势由山向统率,并直接诉诸视觉感受上的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等空间形态,显现出明晰的条理秩序,寄托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想,成为具有合乎人伦道德和礼制的精神象征符号。

(二)“内气萌生”的生态标准

陵寝选址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对于陵区生态质量的评价总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分层次来展开的。首先,要从宏观、总体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具体选址地点的风水。要求陵区山势层叠深远,重峦叠嶂,云雾缭绕。然后再具体评价所选地点的生态环境,也就是“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表现为带水环顾,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外气成形”表现为堂局开敞平阔,山形内敛围合,藏气聚气。充满生机的林木,对于陵区的生态和景观环境影响极大,历来是评价风水好坏的重要因素,所谓“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因此,不仅陵寝选址时要选择水草丰茂之地,而且在修建完工之后还要大量种植仪树,以改善小气候,丰富陵区景观环境的空间层次。

(三)“土厚水深”的地质标准

陵寝选址要求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具体说就是“土厚水深,便于营建”。所谓“土厚水深”,一方面是要“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道光帝在东陵宝华峪营建的陵寝就是因为地宫进水被废弃。陵寝是帝王的万年吉地,安放帝后灵柩的地宫无疑是整个陵寝建筑的核心,因此确保工程坚固是陵寝工程的首要任务。然而依靠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很难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大规模的施工,更谈不上保证工程质量。因此,要保证地宫坚固不渗水,最重要的就是在建设之初,选择土厚水深的风水宝地。

(四)“遵照典制”的礼制标准

“尊祖归宗”是清朝陵寝建筑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在选址之初就必须给予充分考虑,成为陵寝选址的又一主要标准。如道光朝以前各陵除孝陵为长圆式外,其余景陵、泰陵、裕陵、昌陵以及宝华峪道光陵,均为圆式。此后惠陵、崇陵,效法定陵制度,呈长圆式。

纵观清朝皇陵,其形式上大多无异于一般宫殿建筑,并无慑人的体量和尺度,但融会于山川之中,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庄重而又自然的纪念性气氛。究其根源,在于“陵制与山水相称”的设计理念,在于其“相地选址”“看风水”的过程。因此,康熙帝的景陵选址的确定,正是清朝皇陵风水址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具体体现,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身在其中的人都会感觉景陵风景秀丽,气场凝聚,宁静中祥和、庄重。 VSCOzKCzmZLh0UGCH2jspaxppdwIqlu18qX86xAp3O41GIqsuFdFjoUARSRwyA3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