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朱果降祥”神话说起

努尔哈赤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其一生中最大的价值和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落,并由此创立了八旗制度、创制了老满文;二是通过战争统一了东北地区,建立了后金政权,奠定了大清国基业,由此开始形成了统一全国的清朝政权雏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居住在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洲人建立的,满洲即现在的满族。据查,“满洲”这个词语是直到明朝末期才出现的,当时它还只是辽东女真族各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后来由于他们统一了女真族的其他部落,作为一个大部落群体,改女真族为“满洲”,以示与先前部落的区别和民族的统一。因此,要说努尔哈赤就要先说“满洲”,而说“满洲”自然就不可避免地要说一下满洲始祖的渊源。

对于满洲始祖的渊源,在《满洲实录》上记载着这样的一段话:

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名“布儿湖里”。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古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古伦衣上,色甚鲜妍,佛古伦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着衣,其果放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觉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遂别去。佛古伦后生一男,生而能言,倏尔长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实令汝为夷国主,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详说,乃与一舟:“顺水去即其地也。”言讫,忽不见。

其子乘舟顺流而下,至于人居之处登岸,折柳条为坐具,似椅形,独踞其上。彼时长白山东南鳌莫惠地名鳌朵里城名内,有三姓夷酋争长,终日互相杀伤,适一人来取水,见其子举止奇异,相貌非常,回至争斗之处,告众曰:“汝等无争,我于取水处遇一奇男子,非凡人也。想天不虚生此人,盍往观之?”本酋长闻言罢战,同众往观。及见,果非常人,异而诘之,答曰:“我乃天女佛古伦所生,姓爱新华言金也觉罗姓也,名布库里英雄,天降我定汝等之乱。”因将母所嘱之言详告之。众皆惊异曰:“此人不可使之徒行。”遂相插手为舆,拥捧而回。三酋长息争,共奉布库里英雄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国定号“满洲”,乃其始祖也,南朝误名建州。

《满洲实录》上绘制的满洲先祖生活的长白山

《满洲实录》上绘制的“朱果降祥”

《满洲实录》上绘制的“朱果降祥”

《满洲实录》上绘制的“朱果降祥”

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女真族中的一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被史学家称为“朱果降祥”。在这个故事里,介绍了努尔哈赤的祖先发源于长白山,其祖先是仙女佛古伦误食鲜果而诞生的,名布库里英雄(《太祖高皇帝实录》里称“布库里雍顺”),其姓氏“爱新觉罗”(汉译为“金”)是其母佛古伦所赠,因民众崇敬屈服,被推举为当地首领,定其国号为“满洲”。虽然这个故事很明显美化和神话了努尔哈赤的先祖,但却讲述了这样的三个要点:

1.努尔哈赤先祖的发源地是长白山,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的地域,都是他先祖活动的势力范围;

2.努尔哈赤先祖所在部落——“满洲”名称的来历;

3.努尔哈赤的“爱新觉罗”姓氏的来历。

那么,这个“朱果降祥”神话故事,其内容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呢?下面,就通过史料记载来分析一下这三个要点的真实性。

1.努尔哈赤先祖的发源地是长白山,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的地域都是他先祖活动的势力范围。

据清宗室世系《星源集庆》记载,努尔哈赤直系祖先是肇祖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是大金国的后裔,明朝初年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统领所属女真军民为明朝耕猎纳贡,镇抚北边。“万户”这个官职是世代相袭的,由此可知,猛哥帖木儿的祖辈就世居斡朵里。斡朵里为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之处,长白山天池又是图们江、鸭绿江和松花江的源头。所以女真人又聚居在长白山生活。

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设立建州卫时曾询问女真人生活现状。对此,明初官员金幼孜所编《北征录》中有如下记载:

上曰:“女真有山,其巅有水色白,草木皆白,产虎、豹亦白,所为长白山也。天下山川多有奇异,但人迹不至,不能知耳。此地去辽东可千余里,朕尝问女直 人,故知之。”

由以上记载可知,明朝的时候,女真族就居住在长白山地区。

明永乐四年(1406),在朝鲜受封“上万户”的猛哥帖木儿受明朝招抚到南京入朝,明成祖“授猛哥帖木(儿)封为建州卫都指挥使”,赐姓“童”。永乐十四年(1416),明朝政府正式设置建州左卫,委任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专管建州左卫事宜。猛哥帖木儿的次子董山(或称童仓)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明正统七年(1442)掌管建州左卫指挥使。明初,女真分为三大部:一是海西女真,居住在现今吉林以北、松花江转折后以南地区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边阿什河流域;二是建州女真,居住在长白山以北、牡丹江与绥芬河流域;三是野人女真,生活和聚居在偏远的精奇里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整个黑龙江南北地域。其中,海西女真又分为叶赫、哈达、乌拉和辉发等四部,又称“海西四部”或“扈伦四部”;建州女真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等建州三卫;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由于经济生产落后,主要靠狩猎为生,因此被明朝称为“野人女真”,包括东海瓦尔喀部、虎尔哈部、萨哈连部等。明朝为了管理女真,于洪武八年(1375)在今辽宁辽阳设置辽东都指挥司使。洪武二十八年(1395)始建卫所制,设指挥使和千户等官职。永乐七年(1409),明朝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治所在奴儿干城(今黑龙江流域特林)。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地面七、站七、寨一,通称“三百八十四卫”。“卫所”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必须得到明朝中央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会受到处罚。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现在不断有所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塔山左卫之印”等印信,充分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历史意义。

又查,女真民族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靺鞨”,靺鞨又分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个部分。辽朝契丹人统治时改靺鞨称为“女真”,后来为了避辽朝兴宗耶律宗真讳而改称“女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由于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打败了辽朝,故此曾建立政权——“大金”。后来,金朝不但消灭了辽朝,还打败了北宋,并俘虏了徽、钦二宗。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灭大金。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建立元朝,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的女真人此后归元朝辽阳行省开元路与水达达路管辖。

而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的政权,后世称“后金”。努尔哈赤的四贝勒、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后,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发布《汗谕》,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因此,“满洲”是部族名称而非地名,满洲是女真各部落统一称呼的一个共同体,是把整个女真族统称为一个部落名称,后来泛指满族。

由此可见,“朱果降祥”神话中称努尔哈赤“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并非无的放矢,还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2.努尔哈赤先祖所在部落——“满洲”名称的来历。

据查,“满洲”这个词语在明末以前的史书档案中还没有记载,最早是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时才作为他们部落的名称出现的。

那么,为什么努尔哈赤所在的部落叫“满洲”呢?“满洲”二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对此,清朝官方修纂的《满洲源流考》中记载有乾隆帝的一篇上谕:

满洲,本作“满珠”,二字皆平读。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翻译名义曰“曼珠,华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大教王经》云:“释迦牟尼师毗卢遮那如来,而大圣曼殊室利为毗卢遮那本师”,“殊”与“珠”音同,“室”与“师”一音也。当时鸿号肇称,实本诸此。今汉字作“满洲”,盖因“洲”字义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实则部族而非地名。

按照乾隆帝的说法,“满洲”这一称呼作为先祖的部落名称是大有来头的,其称呼的来源与西藏达赖喇嘛派人“献丹书”有直接关系。据查,西藏达赖喇嘛最早派人来沈阳是在清太宗崇德七年(1642)十月。而“满洲”这个称呼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作为他们的部落名称使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满文旧档记载中就称呼努尔哈赤为“满洲国淑勒 昆都仑 汗”。《旧满洲档》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记载中,也有一些“满洲国”“满洲兵”等字样。皇太极即位后、西藏特使来之前,档案中使用“满洲”字样的记载更多。由此可见,乾隆帝说“满洲”称呼是西藏达赖喇嘛赠号的说法,是牵强附会并不靠谱的。

其实,乾隆帝对自己的这一说法也不是很肯定,起码他自己都有两种说法。除了西藏达赖喇嘛赠号的说法,乾隆四十二年(1777)八月十九日,乾隆帝谕内阁旨中说道:

金始祖居完颜部,其地有白山黑水,白山即长白山,黑水即黑龙江。本朝肇兴东土,山川钟毓,与大金正同史,又称“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肃慎地。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转音,更足征疆域之相同矣。

在这里,乾隆帝称“满洲”一词的来历为古“肃慎”的音转。由于乾隆帝在《满洲源流考》和谕旨中对“满洲”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于是傅斯年在《东北史纲》中说,“满洲”一词的来历,“清盛时本无定论”。那么,“满洲”一词究竟有什么来历呢?

对于“满洲”一词的来历,目前有三种说法:

(1)傅斯年认为,“满洲”一词是“建州”一词的音转。其理由是,《太祖武皇帝实录》卷首在“满洲”名称之下有一小注:“南朝误称建州。”于是他认为,历史上早就有建州这一行政区,努尔哈赤这一支又出自建州卫,所以称自己为建州女真,后来讹作“满洲”,因为“只能满洲为建州之讹音,决不能为满洲之误字”。

有人对于傅斯年的说法并不认可。其理由为:两词语的音转相差太大,并且“满洲”一词作为部落名称,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存在。

(2)日本近代学者稻叶岩吉认为,“满洲”一词是对本族君长尊号“满住”的转变而来的。他在《清朝全史》中写道:

……夫“满洲”者,实不外移其本族君长尊号转变而成,朝鲜之记录有之。当万历四十七年之春,都元帅姜宏立加入明军以征伐清之太祖,途中被清兵所虏,以之谒见太祖,见太祖之部下,俱以“满住”称号太祖,加于汗之尊号上。太祖死于明天启七年 ,太宗即位,至明崇祯八年,皆遵用太祖所自命其国之金为称号。惟至翌年,彼忽自改其族名曰“满洲”,而以“大清”二字代“后金”之朝号焉。

对于稻叶岩吉的说法,有人认为,当时称努尔哈赤为“满住汗”与满文档案记载“大明汗”和“万历汗”是一回事,因为“大明”和“万历”这两个词语并不是特殊含义的尊称,因此“满洲”一词并非“满住汗”中的“满住”二字的音转。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也并非“忽改其族名曰满洲”的。因为皇太极曾说:“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名”,“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

(3)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满洲”一词的来历与努尔哈赤先祖部落居住地“婆猪江”畔有关。这种观点认为,努尔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儿及其族人经常抢劫朝鲜人,流窜和抢劫地点大多发生在婆猪江旁,因此在朝鲜的史书和文件档案中,努尔哈赤的先祖被称为“婆猪野人”“婆猪贼人”“婆猪之人”“婆猪人”等。之所以这么称呼他们,就是跟他们聚集地在婆猪江岸有关系。婆猪江是鸭绿江的支流,发源于龙岗山脉南麓,婆猪江为明朝时的称呼,清朝改称佟家江或佟佳江,现在称浑江。在朝鲜官书档案《李氏王朝实录》中就有“婆猪江”同音异字的记载,如称婆猪江为“拨猪江”“蒲州江”“马州江”,或者简称“蒲州”。满洲是由满文“manju”音译而来,正确读音为“满珠”或“满猪”。“满”与“马”音似,“猪”与“珠”音同,所以“满洲”一词很可能是从“婆猪”“马猪”部落旧名演变而来。吴晗也认为,“满”与“蒲”在字形上极为相似,而婆猪江曾被简称为“蒲州”,因此“满洲”是“蒲州”的讹字而来。

3.努尔哈赤的“爱新觉罗”姓氏的来历。

“朱果降祥”神话中称努尔哈赤先祖姓“爱新觉罗”,对于这种说法,史学家并不认可。据查,“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在明初到明末时期的官方档案和私人文献中都没有记载。清朝官方档案中提到的先祖猛哥帖木儿(孟特穆)、范嗏(凡察)、董山(充善)等,在《明实录》和《朝鲜实录》中记载他们姓“佟”或“童”。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的姓名,明朝人称他们为“佟教场”和“佟他失”,朝鲜人也称呼他们姓“佟”。努尔哈赤本人在公文中称自己为“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主佟奴儿哈赤”,明朝和朝鲜更有称他为“佟奴”的。“佟”与“童”同音,由此可见,在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前,清朝皇室的祖先,无论是族内还是族外,都自称姓“佟”。

然而,又有学者指出,努尔哈赤并不姓“佟”,其理由有二:

理由一:“佟”姓为女真一大姓氏,建州左卫设立时,猛哥帖木儿任职指挥使,猛哥帖木儿姓“佟”,为了依附建州卫的名人,努尔哈赤就认他为六世祖,于是就称自己姓“佟(童)”。按照满洲祖先的始祖制度,他们实行严格的外婚制,同姓本族人是不能论婚嫁的。可在事实上,努尔哈赤的很多前辈和晚辈,都与“佟”姓联姻,并且努尔哈赤还娶祖父觉昌安三哥索长阿的孙子威准的福晋富察氏当了自己的继福晋。因此有人说,猛哥帖木儿根本不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因为不是他真正的六世祖,所以猛哥帖木儿死后葬在朝鲜后,他的遗骨等并未迁到努尔哈赤的祖陵安葬,而在他的祖陵永陵只是设了一个衣冠冢。

理由二:努尔哈赤在族内并不称自己姓“佟”,只是在对外时如与明朝和朝鲜打交道时才这么称呼自己姓氏,其原因就是告诉对方,自己是建州名门——猛哥帖木儿的后裔,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便于获得明朝任命官职。

也有学者认为,即使努尔哈赤真的姓“佟”,这也不是他家族独有的姓氏。《朝鲜实录》记载,在猛哥帖木儿时代,女真族各部落头目中姓“佟”的人很多,凡是姓“佟”授官的人都归入建州,即使到了明朝末年,女真各部落中姓“佟”的小头目依旧很多。这说明,“佟”姓是女真族一大姓氏,努尔哈赤的家族只是其中的一支。

有人认为,“佟”姓之所以在女真族中为多,其原因有二。

原因一:“佟”和“童”都是汉族姓氏,在当地是有名望的姓氏,当地的一些女真族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表明自己不是“夷人”“夷类”,就冒用汉姓“佟”和“童”。

原因二:有人称“佟”和“童”是“佟家(佳)氏”的简称,即“佟”和“童”本是女真人姓氏。

我国台湾学者陈捷先认为,努尔哈赤姓“佟”是假冒的,所以当努尔哈赤势力强大时,他就改称自己姓“爱新觉罗”。“爱新”的满文“aisin”,汉意是“金”,“觉罗”的满文“gioro”在辞书中无汉文含义。于是陈先生认为,姓氏中的“金”是前朝女真政权国号,而姓氏中的“觉罗”才是努尔哈赤的真实姓氏。其理由有四。

理由一:万历十六年(1588)努尔哈赤征讨建州诸部落时,收一养子,赐姓为觉罗。

理由二:《钦定满洲祭天典礼》卷首刊载有“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则自大内以至王公之家,皆以祝辞为重”。文字“爱新觉罗姓”的满文版只写了“觉罗姓”,并无“爱新”字样。据此推断,在努尔哈赤祖、父时代,其姓氏只是“觉罗”。

又因武英殿本《钦定满洲祭祀条例》卷首中“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一句,满文(转写拉丁文)为“meni gioro hala wecengge”,汉译为“吾等觉罗哈拉所祭者”。

理由三:朝鲜史书档案中称努尔哈赤姓“雀哥”,应该是“觉罗”的音转。

理由四:陈捷先先生在满文档案中发现,“gioro”是一处地名,又称为“故里”(susu),即“觉罗”是努尔哈赤家族的“故里”。

在当时,满洲姓氏很多都是“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在满文档案中,“觉罗”既是地名,又被称为“故里”。因此,努尔哈赤家以前很可能居住在“觉罗”这个地方,因此也是以“觉罗”为姓。虽然努尔哈赤家族原本姓“觉罗”,但是由于祖、父两代做了明朝小官,为了抬高社会地位,就以原配妻子家姓为姓或假冒姓“佟”,并以此与明朝等打交道。当他势力强大的时候,为了激发民族的情感,就恢复了原本的姓氏“觉罗”。而“觉罗”又是女真族一大姓氏,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记载有八种“觉罗”: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为了区别于其他“觉罗”,显示帝王后裔的尊贵,故此在“觉罗”二字前加上“爱新”作为国姓,表明他们是大金朝后裔,以此号召和团结女真各部落。《清朝通志·氏族略》里记载“爱新觉罗”是国姓,“爱新”是“金”的意思,其他的觉罗则冠以地名、部名、民名等,与国姓相区别。如“伊尔根觉罗”就是“民觉罗”的意思,以表示它们和爱新觉罗(金觉罗)有所分别。因此,努尔哈赤的姓氏存在造假现象。

综上所述,由于史料的欠缺,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姓氏之谜以及民族属性,一直是史学家关注并争论的重点。 h/2mmo9pLKJfF7bDzXI98RlevfaDIjEiM9CVtGElMWHqqlUKyBKAmcQ0mmsQHt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