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内债负担与外债负担

国民所负国债之负担,在内债与外债,各有情形不同之处,又有分论之必要。

第一 内债

内债之货币负担

内债之偿还,为以国家收入,偿付与国内之债权人,此项收入,或出自赋税,或出自代价,负担者为本国人,受偿者亦为本国人,此种国内人民相互间之转移,即是国民相互间之清算。将来各年度之付息还本,即为各年度债权人与纳税人间之清算。假使持券人即是纳税人,左手纳税,右手收取国债利息,两相抵消,是即为持券人之自行取消债权。其他不能抵补者,由纳税人以资金纳于国库,复由国库偿付与持券人。此种纳税人与持券人相互间之转移,其资金之流通,仍在国内,故从国民全体看来,无直接货币负担,亦无直接货币利益。若从各个或各级纳税人观察,其因偿还国债本息所纳之货币数,是即为其直接货币负担。

与真实负担

至内债之真实负担,依纳税人与持券人间财富移转之情形如何而不同,其中各种关系,已如前面述明。从国民全体看来,若社会财富之分配,因此项移转而趋于不平均,是为发生直接真实负担。若因此趋于平均,是发生社会之真实利益。究竟情形如何,当视三事以为断:(1)为原来社会财富分配之状况;(2)赋税制度之分配性能,果为增重某阶层之负担;(3)为国民所有债额之分配,倘使富人们受偿国债利益之数,多于纳税之数,则国民之负担必大,反之少于纳税之数,则其利益必大。考之实情,无论何国,国民财富之分配,既不平均,持券者大都为富人,国债利益,又极优厚,而赋税之负担,纵在施行直接累进税之国,亦不足以削除因国债所发生财富分配之不平等。因之国债之偿付,常为以贫民之财富,移转与富人,于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国民生产力弱减,而国民之直接真实负担乃加重。各个国民所受之直接真实负担,即在因重税而失去之经济福禄。

间接负担

内债之间接负担,则从各方面感受,其最著者,如社会事业经费为偿债费所夺之后,国家之设备减少,人民之生产力乃弱减,又如社会教育补助经费减少之后,人民不获受适当之教育,皆为减损贫民之经济福禄,而间接增重其负担,其详于下章论之。

第二 外债

外债之货币负担与真实负担

本国所欠外国之债务,或为借款,或为赔款,将来本息之偿付,为以本国将来之经济资源,移转与外国,此中关系,较内债为显著,易于鉴别。对外偿付者,因为货币之汇兑,或现金之输送,而债权国,即以此项货币购买力在本国购买货物,本国仍须以物资输送与债权国,或输与他国,以谋抵偿。其直接货币负担,即为在一时期中本国对外偿本付息之数额,而直接真实负担,即为国民因输送物资于国外而失去之经济福禄。假使无对外偿付之事,则此等物资,可以留供本国人民之用,或以之输出,交换外国物资,以供本国人民之用,国民之经济福禄,仍可保持。至各个国民所负外债之直接货币负担,即为各人所纳税额,以供偿付外债之数,其直接真实负担,即为此购买力之失去,而蒙受之不得享受。若负担之者,多为富人,富人有较大之购买力,则国民之负担较轻。若负担之者,多为贫民,贫民之购买力小,则负担较重。

外债之间接负担

外债之间接负担,与内债相同,然尚有其特甚之处,即阻碍国民生产力之发展是也。在债务国家,一方面为偿债之故,国内赋税加重,物价涨高,消费量减少,国民不能获得适当之享受。他方面因债务而被强制输出物资,致国内产业,不能作适当之发展,以此失业者加众,照表面情形看来,债务国所输送者,为其生产品。输出增多,则国内产业,理应发展,然实际情形,不必如此。债务国所输送者,其中一部分为资本,或为补充资本用之物资,因之失去资本之补充。再一部分为供消费用之物资,因税重而价高,在国内之销量固减,在国外之销量,亦必减少。债务国之产业,既有补充资本之困难,成本又加高,而欲谋产业之发展,以与外国货物角逐于国际市场之上,盖亦难矣。债务国之制成品既难谋得国外销场,结果必由债权国或他国择取廉价物资以输出。原料之类,是为中选之货物,而此货物之输出既增,价格乃涨,国内生产成本乃加大,更使债务国之产业难于维持。在被强迫输出情形之下,凡产业因有输出之机会而发展者,其利益加大,其他无此机会者,势必至于不振,则是全国各种产业所受之负担,又各不相同。若是输送现金,代替货物,似可避免此等弊端,然金货流出,又必引起本国货币价值之变动,益增重人民之负担。

此种情形,试看我国近数十年来及德国近数年之国内产业状况。足资证明。我国各种产业,凡有输出之机会者,较为发达,其他失去此机会者,无不陷入困苦之境。又我国输出货物,多为原料,而国内制造业,非出高价,反难收买。近来原料输出之种类减少,品质之需要又变更,至从前输出之地位,亦不克保持,试察历年来输出品数量之变动,莫不如此。德国因受赔款与债务之压迫,非力谋输出之增加不可,而以国际市场,受制于各国之竞争,为维持产业之经营计,至不恤提高国内价格,贬低输出价格,是国民所受之间接负担,更加重矣。

外债负担,又有一特殊之点,即本国对外汇价,时有变动之处。当外资借入时,本国以之充生产或消费之用,是增加本国之利益。在偿还本利时,若本国汇价跌落,则补偿汇价者,即为增重本国之货币负担,亦即所以增重本国之真实负担。故在债务国家,不宜贬低汇价,恐从此蒙受较大之损失也。现在各国贬低汇价之后,其所稳定之汇兑率,固以输出输入情形为着眼点,但在负有巨额外债之国,则不能不迁就外债之偿付,而规定较高之汇价,对于输出,惟有别谋推进之法,以免本国蒙受过大之负担,兼可维持对外收支之平衡。近来德国之不贬低汇价,以与各国竞争,固有多方面之原因存在,而欲用以减轻外债负担,实其中主要原因也。

结论

总观上面所说,可以得一结论。公债延至将来偿还,其负担必大于赋税之负担,而且穷民所负担者加重,故宜以赋税代替公债。凡负有债务之国,当及早课税,以谋清偿,而后债权人所受之特殊利益,与纳税人所受之特殊损失,始得化除。国家积欠债务,苟非用何特殊方法,加以取消,则仍须国民纳税偿还。在课税偿还时,纳税人固感受痛苦,然无论迟还早还,终是无可避免。负担既无可避免,则长痛何如短痛之为愈?有人以为短痛太剧,非所能受,不如延至将来,分期引受之为愈。然延至将来,期间愈长,债额之累积加巨,痛苦益深,终必成为莫可振拔者矣。即以财政实情而论,国家遇有几种情形,有非运用公债不可者,倘不及早偿清,则每年须以一部分收入,供偿债之用,安有余力。以开发国内之产业?年年财政受此逼迫,国势将从何发展乎?夫国债之偿还,本为各时代人民间之清算,其真实负担,又已在经费之支出时决定,无可翻改,纵在课税偿债之时,有若干人民生活,受重大之打击(关于此层顾虑,全视税制如何规定,假使税制能保全人民之最低生活费,则不成问题),然在清偿之后,负担解除,生产能力,即可尽量发展,较之长久为公债负担所压迫,时时都受穷苦者,当不可以道理计矣。

注一 参考拙著《赋税论》206页以下

注二 参考Pigou: 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 ,pp.24—25

注三 参考拙著《赋税论》326—328页

注四 参考Seligman: Essays in Taxation ,pp.720—732

附注 塞利格曼教授论战时公债与赋税之利害关系,分主观费用与客观费用,The subjective costs and objective costs以为讨论之张本,即主观负担与客观负担是也。(Seligman: Essays in taxation chap .XXIII)客观费用为消费之物资与勤劳,得以货币价值度量者也,主观费用为增加工作与减少消费在心理上所感觉之牺牲。并谓此主观费用,乃构成战争之真实负担,故当从社会全体之主观费用或真实负担着眼,以分析各种财政手段所引起生产上消费上之变向者,其影响各如何。(pp.219—220)塞氏笃持此义,与皮果(A.C.Pigou)发生论战。塞氏谓主观负担,在引用公债,可以减少,而皮果则谓将来偿债,足使主观负担增重(参考Pigou: 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 pp.234—242)。塞氏于真实负担之上,更进一步,考察主观负担情形,自不失为一种深刻之研究。但考之近代经济学之研究,皆迄真实所得真实负担为止,至于主观价值主观费用之类,皆认为毫无确定之标准,未免近于忆想,虽可穿凿附会,究为徒劳无用。盖各人之主观概念,常不相同,且在各时间各空间又时有变易,此善变之心理作用,无常规可以追寻,又无确定之范围存在,非经济学之所能讨论。若是捃摭此等无确定性之主观概念,以辨别利害关系,反将真理混淆不明。例如加塞尔教授之论经济学,至完全否认价值论之存在,谓:“吾人不能将价值作成量的概念,又不能有何公共尺度,以度量价值。各个人之心思如何,乃至一个人在各时刻之心思如何,决无法加以比较。是以财物有绝对价值存在之忆念,应当永屏于经济学理之外。此等汗牛充栋之经济学书物,大可从图书馆书架上,移去不要。”(参考Gustar Cassel:“ Theory of Social Economy ” and “ Quantitative Thinking in Economics .,1935,published by the Clarendon Press.上而引语,见后书30—31页)近代经济学之发展,大都从忆念论趋入证实论,而财政学之研究,自始即为证实论之讨论,近代财政学理之研究渐发达,但仍未脱离此项圭〔规〕范。其欲将经济学理之忆念论引用之于财政学理者,固不患其人,(例如拙著《赋税论》137—154页所述各家学说)然皆不免失之空泛,不能阐明财政学理之真谤。著者引用货币负担与真实负担之义,辨别公债与赋税之利害关系,关于真实负担之理解,以能证实者为限,他若忆念所及各人可以左思右想,何能获得定评,非不愿再作深刻之阐述,实因其羌无实据也。明乎此理,则可知塞利格曼与皮果所论战者,皆不免为蜗角蛮触之争。塞利格曼为财政学大师,年近八十,著述之富,前无古人,凡属财政士子,莫不景从,其所研究,皆比昔人为精细。顾其思想,犹未能脱离旧日思想之窠臼,倘亦学术时代精神,使之然欤。在十年之前,即传闻塞利格曼著有 The Fiscal Science 一书,共三大册,至今尚未见出版,无由明了其全部学理之立论基本。著述之难,有如此者。著者对于塞氏所论,有所质疑,姑志于此,以待将来读塞氏全书后,或重作结论云耳。 JPYMCXPrwTzil7qL+3FowRC+sqh/I7C+Om28w6tpGuZnO/7m6RmBiQaGt+CQaa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