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债之货币负担

国民全体之货币负担

国债负担,通常以货币计算,例如国债有100000万元,是即为100000万元之国债货币负担。在国债存在之日,货币负担,亦即存在。自社会全体观之,本年度需要经费之数,来自举债,不从课税,在十年后偿还,是即在十年后课税,在此十年之期间,国民纳税之数,得以纾少。则是以举债代替课税之作用,只于延缓课税之期,于还本之日。但其负担,并不因迟课税而延缓,实与债额之存在而同存在。例如100000万元之国债,每年利息为5000万元,仍须国民每年纳税偿付。在国债存在期间,国民未纳税还本,由国民以之投于生产事业,使其每年发生5000万元之利息,每年由国家征收之,移转与债权人,以充利息之偿付。纳税人虽保有此100000万元资本之所有权,而其发生之利息,俱为国家征去,及至十年之后,连此100000万元之数,一并征去,或在此十年之内,分期陆续征去。债务延付之实情,既为如此,是与不举债改为自始即由国民缴纳100000万元之税,果有何异?在延付之情形下,如果纳税之资本利息为5厘,国债利息亦为5厘,则是纳税人未蒙受若何损失,债权人亦未获取若何利益。惟借债还债之行政费用,数额虽小,要亦为纳税人之特殊负担。按之此理,国民全体所受国债之负担,迟还早还,并无区别,或国家不举债。而以赋税代替,其为负担,亦无以异。所不同者,在课税,国民有赋税之货币负担,若以举债代替课税,则此项赋税负担,化而为国债之货币负担,以待将来之赋税负担,加以化消而已。

国民相互间之货币负担

至各个国民之负担,在赋税与在公债之下,有其殊异之处。在赋税,各人应纳之数,皆现时征去,而在公债,持券人保存此债权凭证,在偿还期到来之前,可以尽量利用,以之作经济活动。至于纳税人们,在此期间,或知其所负国债负担之巨,暂时虽得保持其资产,然预知将来,终必征收以去,凡欲维持其资产原额者,于是努力节约,努力聚积,使乘此期间所获之储蓄,足偿赋税。国家之加税偿债,既非俟到期时之一次征收,而为分年征收,则每年纳税人之储蓄,恰可适合纳税之用,及至偿还完了之时,纳税人仍得保有其资产之原额。是在债务偿还之经过期间中,有促使人民努力储蓄之好效果(亦即为增重纳税人之主观负担)。但此良好效果,即在赋税压迫之下,亦可获得。人民因税之重,不能不增加努力,期于课税之后,资产减少,迨至将来,仍能恢复其原额,是与公债有同等之效力。由是言之,国家以公债代替赋税,可使人民在少纳税之前,努力储蓄以偿债,若以赋税代替公债,可使人民于纳税之后,努力储蓄以恢复其资产原额,则两者之效果,并无殊异。

因财富分配与税制之变动负担乃因时而异

然按之实际情形,两者之效果,常难相等。第一,若以赋税代替公债,人民以所得或资产缴纳与国家之后,其生产力不免较前弱减。第二,若以公债代替赋税,则人民感觉现时赋税负担之轻纾,支出又不若何之增多,因而不愿努力储蓄,试问国民资本,从何增加?其能预察将来赋税之重,作未雨绸缪之计,即于平时努力储蓄,预备国家将来之来征收者,实少有其人,则上述期望,毋乃近于理想,反不若赋税有压迫之力,促逼人民努力者,较可获得良好结果。第三,以赋税代替公债,人民乃按照现时所有财富分配情形,纳税于国,以分配赋税之货币负担,若以公债代替赋税,迨将来偿还之时课税,则以上述两项原因,将来人民之财富分配,发生异动,穷者致富,富者变穷,则各年度各人所纳之税额,彼此恒有变异。而况国家税制,常有改变,今年加重此税,明年减轻彼税,各人从所得与消费以纳税者,彼此又有变异。因此之故,国民各个人之货币负担,在公债与在赋税之下,乃因时而异矣。

孰为正当,当从原则上判断

两种货币负担之情形,既为如此之殊异,究应如何,方为正当乎?不可不加以判断。凡国家现时所需之经费,若以应依现时国民财富分配之情状而分配负担者,则当现时课税,是为根据于能力说之原则。若以经费支出之利益发生于将来,于是就享受利益而于将来得增加所得之辈课以税,则当现时借债,将来课税偿还,是为根据于利益说之原则。然利益说在财政学理之中,早已失去其确当性,因之以公债代替赋税,使负担贻留与后人者,乃为不合理之政策。 heaazfJXgFPvI/2YvEyOB5iKyVq1LUYSEbxZ60GKmH/Cpj9TyOA0lcd3RKInJW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