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直面全球经济“沙克尔顿时刻”

1919—1930年,大繁荣与大萧条之间,仅隔了11年。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在《仅仅是昨天——从大繁荣到大萧条》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段从大繁荣到大萧条、从巅峰到谷底、从乐观到悲观、从狂热到恐慌的历史。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制造业效率提升40%,汽车年产量从223万辆增加至536万辆,GDP增长了42.1%,而居民薪资水平则提高了18.9%。可到了1929年的秋天,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股市上演疯狂抛售,美国失业率高达25%。美国经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繁荣到1930年的大萧条,大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感,这段从高度繁荣到迅速萧条的历史对当今世界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段历史也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圣杯。反观当下,疫情反复、冲突四起,物价非理性上涨,金融市场危机四伏,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就业市场连遭重创,一场新的经济风暴似乎正在酝酿之中……

若将历史的时间轴拉长,不难发现,过去几十年是一个大繁荣的时代。正如新大陆的发现为西方文明迈入工业化阶段奠定了基础一样,过去4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世界经济大繁荣的基础。不同于西方的殖民红利,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切换的巨大制度红利,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兑现出土地红利,中国劳动力资源禀赋和广阔市场空间绽放出人口红利,以及为引进外资而制定的“两免三减半”等政策红利,等等。事实上,“新大陆”的发现只是大繁荣的变量之一,大繁荣的第二个变量则是冷战的结束,世界隔阂解除。冷战结束后,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东西方的尖锐对峙不复存在。在苏联解体后的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中国、越南也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世界经济几乎都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中。随后的全球化浪潮是推动大繁荣的第三个变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资本在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化的三大基石——全球化的金融体系、全球化的大宗商品市场、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全球市场由此形成。2001年中国加入WTO,更是推动全球化的关键一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大繁荣的第四个变量。互联网推动社会资源的快速流动、社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新价值空间的生成。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新领域,而且在产业互联网阶段,互联网将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赋能传统行业,全面促进传统行业领域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

在大繁荣时代,企业基于扩张的方式生产,政府发放天量的货币,制造了各种过剩,导致泡沫产生,而过剩必然平仓,埋下大萧条的种子。历史当然不会简单重复,但从历史大周期的视角来看,繁荣种下衰退的种子,是历史的相似之处。繁荣的四大变量已变化乃至逆转,新一轮萧条或将到来。

第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来自土地出让的收入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房地产业增速放缓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将会抑制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支出,也会削弱地方政府对城投公司等地方国企的支持,而地方国企是基建项目的主要投资方。过去几十年的大繁荣,尤其是中国市场,主要靠房地产市场推动,如今土地财政失去动力,经济增长的引擎自然熄火。

第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掀起逆全球化浪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拆掉一个零部件就会使整个机器运转面临严重困难,被拆的人会受损,拆的人也会受损。”而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单边主义思潮的泛滥,试图以国家的力量切断产业链,给了全球经济发展致命一击。

第三,互联网头部企业迈入“中年危机”。从2010年前后的“百团大战”,到2015年前后的网约车大战,再到相隔不久的共享单车竞赛,甚至如今已经烧到寸草不生,战场上几乎没有幸存者的社区团购……在红利耗尽、流量见顶的情况下,互联网正在经历属于它的“中年危机”。各大小厂裁员消息纷至沓来,众多知名互联网公司传出“优化”“向社会输送人才”“毕业日”等裁员传闻。

第四,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进入不确定时代。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反复,严重冲击经济。2022年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反扑已经影响了中国27个省份、120多个城市,受疫情影响的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55%以上。再如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关系恶化,加剧了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称俄乌冲突“破坏了人们的生活,拖累了经济增长,推高了通货膨胀”,并敦促各国不要“屈服于地缘经济分裂的力量,这将使我们的世界更贫穷、更危险”。

综上,可以确定的是,大繁荣已经结束,大萧条时代即将到来。“经济风暴”就在眼前,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1929年的大萧条,罗斯福“百日新政”与凯恩斯经济学曾拯救资本主义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帮助美国挺过了大萧条最艰难的日子。不可否认,国家力量介入,会降低经济波动的离散程度,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劳动力危机、收入危机也相继而至。而以往“放水”的货币政策、拉动投资的财政政策纷纷在百年变局中失效:《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承压,中国货币财政政策发力更加困难。加上近几十年经济学并没有突破,仍停留在交易经济学的范畴,缺乏新的理论指导。未来,全球还将继续在黑暗的世界中煎熬与探索。

100多年前,英国的极地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带着27名船员来到大西洋最南端的威德尔海,梦想横跨南极大陆,创下人类历史。但是很不幸,在距离目的地不到320千米的时候,他们的船只被浮冰围困,被迫弃船逃生,在浮冰上辗转扎营,不知洋流会把他们带往何处,一天天减少的食物,难以忍受的低温……沙克尔顿很清楚,他真正要战胜的不是冰雪,而是要让所有人拥有能够活下去的信念。在信念的支撑下,沙克尔顿团队经历700天南极绝境求生,最终全员获救生还。这一经历,让沙克尔顿永载史册,尽管他毕生都未曾到达南极点。对全球经济、企业乃至个人,眼下就正面临着这样一个“沙克尔顿时刻”,即不知道巨大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多久,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冒出来,耐心却越来越少。“沙克尔顿时刻”的核心是信心,方式是熬,熬过巨浪,熬过食物短缺,熬过病痛,熬过恐惧和绝望,因为“活着的驴子比死去的狮子好”。 TKcMMgViML4qdDmKVkDafXzL6+lbo7z5x4qTmCLRwnxiHUMU68zwbFCi7AkpVL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