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代文学,凡以作家为主,以文体为范围时有二路可循:(1)叙述作家之来源与成就。(2)不管作家,仅就诗之内容求其表现情绪之主潮。今吾人论唐诗,即用此二种办法。
国人所著文学史,其态度与正史作家无异,均以作家为主,重视其社会背景,此法易流于呆板,本课针对此弊而矫正之,但于某一时代中找其共通性,至于作家之分述,可略则略之,盖某一作家之成功,其本身力量仅占十分之一二也。
文学史范围至广,吾人欲治文学史,必先说明作家之来踪去迹,考其同于前人者若干,异于前人者若干,能如此或可勉成精心之作,诸生其留意焉。凡优良之文学史,不仅为文体变迁史,亦应为作家情感之变迁史,前史所作皆偏于前而略于后,近代学者间亦有重视之者,唯多非客观之归纳,而有偏于主观之嫌,不可不察也。
全唐诗之内容,大别不出于十二大类,前人初、盛、中、晚之分期,亦可与此并行不悖。
(1)宫廷诗——由南朝而来。齐梁以后,文人生活变为帝王卿客,故宫廷诗特盛。唐初诗人犹存此风气。自安史之乱后则此调不复弹矣。其中又可分为四类:①游宴——自建安开其风,至南朝益盛,初唐高宗、武后、中宗三朝达于极点。②令节——即帝王于令节时作诗,令群臣和之。③同赋——帝王高兴时,令群臣同题赋诗是也,亦发端于建安、梁陈之际,诗歌日益琐碎,玄宗以后,则少作矣。④分赋——此与考试有关。唐诗中题为“奉和”之作者必为同赋,题为“应制”者则为分赋,此风亦绝于玄宗以后,盖自天宝以后,文人社会意识发达,南朝以来之卿客作风逐渐绝迹。
(2)赠答诗——始于汉末秦嘉夫妇之赠答诗,至建安时作者日多,两晋以后渐少。大凡应答诗多产时,则必其时书札应用甚少之故。两晋以后,抒情小札发达,可以代诗,故赠答诗极少。唐代由帝王之提倡,兼以版图扩大,人们常因阔别而写诗寄意,故此类题材占全唐诗分量将近二分之一,初唐犹不甚显著,盛、中、晚蔚为大观,至宋又少绝矣。又可分为五类:①下第——大抵为士子在长安应试落第,同辈对之惜别,相聚吟诗送之,往往汇成一集,以序冠之,为古文中赠序文之来源。②贬官——南朝地域较小,且多门阀士族,故贬官时惜别之意较少;唐为大帝国,且帝王权重,喜怒无常,大臣一贬数千里外,故送行者情深而多佳句矣。③出使——为出使时送别而作。④还山——为大臣归隐时同辈送行之作。⑤投赠——内容较为复杂。大抵士子来长安进考,欲结交达官先为揄扬,因而以诗投赠;另一情况乃名士借此化缘为生,如太白天宝三年被放以迄于死,全赖投赠而度命。此风下至武宗、文宗时代为最盛,藩镇兴起之后,文人有所投靠,便不复打秋风矣。
(3)园林诗——古代园林发展之情况,汉至三国私家园林极少,西晋以后渐多,石崇即金谷园之主人也。经北朝而不辍。南渡以后,山水方滋,贵族之私园益多,谢安之东山,康乐之西堂皆是也。唐人承接此风,贵族往往于其园林招宴文士,集而赋诗,以为文雅之事。最佳之地,莫若公主之赐第,与夫名宦达士之山庄,如宋之问陆浑山庄、王摩诘辋川别业是也。山庄草莽气多,别业则接近都市,故山庄仅少数朋友集会之地,而别业则为大宴会所也。安史乱后,社会经济一变,此风遂息。其次为僧房佛寺,以其多在名山大川,故诗人喜歌咏之。
(4)行旅诗——此受国家疆域广大影响之所致也。诗人每经一地,有若干名胜可供游览与流连,遂多取为诗材。南朝多行旅赋,盛唐不用赋体而代之以诗,故称极盛。
(5)征戍诗——此与南朝之风大异。南朝征戍诗为文人想象之作,故内容多雷同,唐代疆域辽阔,征戍事繁,文人参加实际军旅生活,故吐属极为精彩,此类诗以盛、中二期最盛。大抵唐初征戍诗题材偏东北,而盛、中二代则偏重于西北。以数量言,此类诗占《全唐诗》十分之一弱,亦为空前绝后之作,此类诗如为乐府体,则系文人想象之作,如用近体或五古,则以写实为多(老杜《三吏》《三别》盖属此类)。
(6)声伎诗——古代咏声伎者多用赋体,傅毅、张衡之《舞赋》是也。至梁陈始渐有以诗咏声伎者。唐代因胡乐、胡舞之输入,而声伎之诗转盛。
(7)杂戏诗——此亦受国外文化影响,而形成以新题材写诗者也。
(8)僧道诗——唐诗人喜与僧道结交,故赠答时诗中必带宗教之意味,诗人不必对其经书有若干研究与了解,此殆与宋人作风不同,然亦前代未有之作。唐代僧道亦甚风雅,又多女道士,轻薄文人多取材焉。
(9)异俗诗——即歌咏外国风俗之作,唐代长安为国际都市,异国风俗杂乎其间,予文人以若干新刺激,遂取为新诗之材料。西市多胡姬酒肆,文人常狭游其间,诗材更有所增益。
(10)书画诗——中国古代艺术,如书、画、音乐、观赏风景等,均与文学有密切关系,其中以音乐为最早。南朝人渡江,见山川之美从而观赏之,自然景物遂与文学关连,而东晋以来,字艺亦渐为世所重。中国画在古代不出故事画范围,此未受外来影响前之情况。北朝受佛教影响,乃有画佛之风。唐人作画,或在壁,或在屏,文人往往因之作诗,唯壁画虽占唐画十分之七,但无题画之作。
(11)田园诗——为唐人诗中最少者。
(12)类书诗——中晚唐以来,诗之内容无多发展,文人乃自类书中搜寻僻典,拼凑成章。
除李杜另立专节外,略述重要诗人如下: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綦毋潜、刘长卿。
凡诗中称大家者必具以下之特点:①笔调不限于一方面,能变化其笔调而写各种形式与题材;②大家诗风格有矛盾时,原因有二可能,其一为自身未能融会成纯一风格,其二为自身经验丰富,境遇变迁极多,因而能臻于上乘。
王、孟、储三家通称之为田园诗人,高、岑为边塞诗人,二王为绝句能手,綦毋潜长写寺庙,刘长卿善状行旅。由以上标准评之,唯王维足称大家。
摩诘之诗凡三变:《桃源行》为十九岁之作,属早年作品,与后期《终南别业》诸作大不相类,可见其入手时仍沿四杰余风,又其写长安早朝及大明宫诸诗七律作品,亦与晚唐作异趣,乃时势所趋,可归入一类。尚无独创之特点。第二期用《终南别业》诸作,间及佛理,东坡所谓“诗中有画”者,此类属焉。第三期乃暮年与佛教徒倡和之诗,乃见独特风格。由是可知,凡大家必先学习同时代之各种诗体,然后独立成家。
孟、储为在野之人,故少入世之感,此二家之同点。唯孟诗较为华贵,可上攀高、岑;储诗为纯田舍翁语,可下流为范石湖之风格。孟行旷达,修养无独特表现,笔力较健,唯内容较为单调,方面不多;储诗出于王无功,多写农家生计问题,笔多黏滞,但对农人生活描写较为深刻,其弊在多土气。
高、岑为盛唐笔力之最健者。岑以全力作诗,成就有所偏,七古七律成功较多,尝两度至新疆,故写边塞较为亲切。七古自初唐迄此时代,仍缘南朝之旧,但流美而已,至岑而改为壮美。其弊在偏,优在高俊。高适四十始学为诗,有意走岑一派,故古诗成功较多,亦尝从军,故其边塞诗亦如岑之多亲切感,而流转地区极广,故写行役诗又似孟浩然,为介乎岑、孟间之诗人。盛唐诗人仕宦之达者,盖以此公为最云。
王昌龄擅长音律,故优于绝句,为盛唐绝句冠冕,乐工多所传唱,声极高亢。王之涣为昌龄之嗣响。盛唐诸家绝句均为一代绝唱,后世难以为继。
綦毋潜长于五言,笔调工于收敛,诗量较多,开香山一派,常以一题而用若干做法。刘长卿当时称“五言长城”,行旅诗一似孟浩然,但无孟之阔大而较琐碎,盛唐、中唐分野在此。
太白籍贯之为胡为汉,今犹未有定论,人多目之为西域人,故其生活行止多与当代诸家不同。今读其诗,其人如在目前,唯生前同时人于其身世多迷离不清耳。据唐人记载,谓李为陇西人(唐代李氏之郡望),先世以罪谪碎叶,五岁随父潜归,家于蜀之绵竹。十五岁任侠,尝手刃数人,二十与东岩子隐峨眉学道,后入广陵,散家财二十余万,同游者(吴指南)道死,负其尸以归。后入赘安陆许氏家,一住十年。其后以道士吴筠故入长安,为玄宗所知,复以讽贵妃而放还。与杜甫、高适辈游于梁宋,旋入鲁另娶,鲁夫人生男曰明月奴,生女曰玻璃。后适金陵,娶歌妓金陵子,安史之乱中,遇永王璘之变,乱平被放夜郎,抵巫山遇赦放还,至当涂而卒。其一生行迹,多与国人伦理观念不甚一致,故身世极为可疑。前此相类者有陈子昂,二人生活习俗均不受中原传统之束缚,故能任使其气而独步一代。五言诸作多得力于建安之曹、阮二家,笔力才气亦足相匹。当世人作诗多来自四杰,而太白独取原于汉魏,所以独高。又以其流转各地,怀古饮贤,故爱二谢,然大谢之典重、小谢之空灵,又不合其口味,故青出于蓝,戛然独造。复次,太白不受当时试帖之影响,故不精律诗。七古完全脱离初唐作风而出于鲍明远,成熟后再加上汉乐府成分,乃知其诗实根深源长,非仅恃才分而已也。太白不同于少陵者凡二端:①少陵不作当时流行之古题乐府,而太白专作此类;②太白善音律,故长绝句,少陵则适相反。以生活态度言,近道而不近儒,故诗中多神仙思想,眼中毫无民众疾苦。天宝之乱,适在南方,未睹北土战乱现象,故诗之内容与民众及时代脱节,成为盛唐之尾声,能承先而不能启后,有以也。
老杜祖父乃诗人杜审言,官于河南,因家于巩,故诗人为纯粹中原文化之产儿。父闲,官于鲁,父死,甫已二十三矣。终其身为衣食奔走,不若太白之悠游闲放,豪情奔注。所受传统文化既深,故诗之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早年之作,仍沿袭初唐,盖欲因之以求仕进也。晚年仍教儿熟读《文选》,其为传统文化所范囿之迹甚明,用大力始能脱其桎梏,与太白行迹自由者绝异,而思想怀抱一以儒家为宗,故念念不忘君国。在长安十余年即努力作五律,欲因以出人头地,题材之多,方面之广,语言变化,全唐诗人无与伦比。四十岁迄天宝之乱,始放弃原作形式而试作七言诗,全盘失败,然绝不作当时之乐府调。安史之乱后,见民生疾苦甚多,非旧作体裁所能包容,过去亦少范作可资参考,有之则唯汉乐府一体,故此段时期,乃模仿汉乐府以命篇,诗境至此得一开展。后到外移居,暂定居于成都浣花溪上。此段时间生活极苦,工部乃极力练习五古,至成都而大功告成,其间行旅纪事之五古,已与初唐诗异趣,创造出独特风格。居蜀六年间,努力完成其七律及不合乐之五绝,迨夔府而臻成熟,每首各有文法,绝不雷同,又故意避熟就生,遂以登峰造极焉。此后则为强弩之末,无甚可观。晚年病肺,右手不能弹动,故流浪湖南一带,多用左手写作,为打秋风计而多写排律。论杜诗可划分为五时期,以三、四期作品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