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点绛唇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

萦回:盘旋往复。唐王勃《滕王阁序》:“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层层俯:此谓楼台之水中倒影。

断崖:陡峭的山崖。唐李白《题舒州司空山瀑布》:“断崖如削瓜。”

停桡(ráo)处:可以停船登岸之处。桡,船桨。

在我国诗歌的历史上,本来有“游仙”的一类。这个传统的开端,也许要上溯到屈原的《离骚》。但屈原是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极端悲愤之中开始他那穿越时空的浪漫旅程的,他的描写都有“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的象征含义。到了魏晋时候,由于现实的黑暗和战争的频繁,人们渴望从现实中超脱出去,所以游仙诗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写得比较好的要数郭璞的十四首游仙诗。郭璞以方外之士的面目游于方内,他的游仙诗其实很多也都是有寄托的。唐代“诗仙”李白,一方面嘲笑秦皇汉武求仙的愚昧无知,一方面自己也写了许多游仙之诗,这种做法其实正好反映了他内心中极尖锐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个矛盾他终生都没有能够解决。到了中晚唐,游仙诗又发展出另外的一途,那就是假托女仙来写爱情。像元稹、李商隐、曹唐等都有这样的诗。到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过一首《渔家傲》,借梦魂在天上的遨游写出了一个旧时代的女子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雄心与抱负,这其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真正的“游仙”了。而王国维的这首《点绛唇》也是一样,他是借梦境中的寻仙,写出了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渴望开辟未来走向新世纪但又不得其门而入的彷徨与焦虑。

“蓬壶”,就是蓬莱。《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想追求长生不老,齐人徐巿(fú,一名徐福)投其所好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并自告奋勇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出海去寻找,结果耗资巨万找了好几年也没有找到。后来西汉武帝步其后尘寻找蓬莱也没有成功。据《史记》的《封禅书》说,这三座神山其实并不太远,上面不但住有仙人,而且有“不死之药”;仙岛上的禽鸟和走兽都是白色的,岛上的宫阙都是用黄金和白银建筑的;从远处望去,神山似在云中,到了近处才发现其实是在水下。而且,当你的船要靠近它的时候,总会有一阵风把船吹开,让你永远对它可望而不可即。王国维这首词,就是以记梦的方式写对蓬莱神山的追求。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虽然只是简单的叙述,但字里行间已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感发。因为“蓬壶”已经是无数前人历尽千辛万苦也难以找到的仙岛,“万顷”又是一个茫茫无边的广大区域;而“梦中昨夜”是多么短暂仓促,“扁舟”又是多么渺小轻微!目标的远大、艰难,与时间的仓促、手段的简陋之间的对比,就突出了人的意志之坚强与实力之薄弱。“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是已经进入神山海域,在群岛之间穿行搜索,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已经近在咫尺了。这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经过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接近目的地的兴奋和对继续有新发现的渴望。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就是新的发现,这是写神山仙阁及其水中的倒影。王国维善于写各种不同的水中倒影,比如《八声甘州》的“直青山缺处是孤城,倒悬浸明湖”,是一幅山明水秀的静止画图;《浣溪沙》的“旋解冻痕生绿雾,倒涵高树作金光”,则抓住了清晨光线瞬时的变化。而这首词写层层楼台倒立于水中,又多了一种光怪迷离的感受。这种感受,与梦的环境是相合的。

神山就在眼前。那是能够给迷惘的人类以希望的所在,那是古今多少有志之士终生追求而不可到达的地方。今天你居然来到了这里,真是幸何如之!可是且慢,自古到今从来就没有人能够停靠在那个岛屿的海岸,那里是“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就像用一把天工开物的大锯把高山纵向锯开的剖面,那么陡峭那么光滑,不要说向上攀登,你连一个可以系缆停船的地方都找不到!所谓“人力有时而尽”,所谓“天道幽远难求”,从希望到失望,从坚持到困惑,虽说只是一个梦,但它写出了一个追求者在追求探索的道路中真实的心理历程。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巨匠,是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交替的历史过程中觉醒最早的人物之一。但觉醒自有觉醒的痛苦,一个人在觉醒之后发现那新的目标和新的理想像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那种痛苦与焦虑是一般大梦方酣者所不能体会的。这首小词就以记梦和游仙的方式表现了这样一种境界。

辑评

冯承基 余如《点绛唇》之“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与另一阕:“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hù)。”及《蝶恋花》之“见说他生,又恐他生误”。与另一阕“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及另一阕:“不见春来,那识春归去。”又一阕:“君似朝阳,妾似倾阳藿。”亦属此类,而各句于各词中,居同一部位,用同一手法,几成套数。凡此如偶见一二,未尝不醒人耳目;连篇累牍,便近八股矣。

周策纵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是明丽语。爱伦·坡《海市》一诗中亦曾写波底楼台,其想象则以辉煌诡丽胜。

萧艾 此词予亦效叶嘉莹教授说《浣溪沙》一词所云:如认为确有此梦境则误矣。作者盖标举一超出尘寰之理想境界,此理想境界可望而不可即,“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较之静安平日最感注之“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及“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所谓诗人忧生忧世之怀,更深一层。

陈邦炎 但可悲的是:尽管楼阁在望,执着以求,而终于难以攀登,如下面两首词所说:(下引本词及《浣溪沙·昨夜新看》从略)明明舟行有路而停桡无处,明明金焦在眼而苦难攀登,这就只有愁颜以对了。而更为可悲的是:(下引《蝶恋花·忆挂孤帆》从略)海上神山,似在咫尺,而几度棹转,无由到达,固然令人惘然若失,却还存在着到达彼岸的希望;而令人希望彻底破灭的,则是“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见到的竟只是“金阙荒凉瑶草短”而已。静安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百。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又说:“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这是静安在叔本华哲学影响下所形成的人生观。而上面几首词所写的求索(无论是物质上的求索还是精神上的求索)的痛苦,正是这一人生观的意象化。(《论静安词》)

陈永正 静安词中颇多“造境”之语……这里所言之理想,实指词人想象中之境界,古来浪漫主义诗人,如屈原、李白辈,其作品中率多此类虚构之境,想落天外,横被六合,以表现比现实生活更为高远超妙之意。此词写梦中所历,萦回岛屿,曲折舟行,楼台波上,层层倒影,惝怳迷离,殆《离骚》“漫漫求索”之意欤?此词疑作于1905年6月自苏州返里途中。词人把途中所见的情景升华为梦中所历,以寄情托意。可与下一首《点绛唇》词同读。(《校注》)

陈鸿祥 写梦中仙境,犹陶渊明写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特一为海,一为溪,海中有仙岛,而溪边有“桃花源”。(《注评》)

佛雏 “不见停桡处”亦是“千门万户是耶非”,找不到“入口”之意。拟系于1904—1905年。

马华 等 这首词所传达的理念,已经不只是停留于诗仙李白所发的牢骚——“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它分明比这种幻想式的侥幸想得更深一层,硬生生地揭穿这种中国文人墨客借以心灵逃遁的梦想的实质,……这种偶或一有的游戏式的想望的破灭,写出了王国维心中深深的悲凉、幻灭,乃至自嘲的意味。

钱剑平 (系于1905年)

祖保泉 我以为这首词写得太清瘦,未能充分展开幻想,写出仙境的奇异。古代方士传说,仙岛上“禽兽皆白”,作者何不加以想象而入词?既认定仙岛山势不同寻常(断崖如锯),那么山中必有人所未见的奇花异草,词人因何不著一字?究其根柢,我以为根在作者选调失策,选用了只有四十一字的曲调,因而不容展现更多的幻想。(《解说》) IdvLhEpafuPNBO2EWu9MvxtvimxmXpYQQcggsNUMajxO1g3abn2HWF44okan7vi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