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鹧鸪天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列炬归来:谓打着灯笼火把夜归。列炬,唐杜甫《杜位宅守岁》:“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漫漫:无涯际貌。汉扬雄《甘泉赋》:“指东西之漫漫。”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唐李九龄《荆溪夜泊》诗:“点点渔灯照浪清。”

从醉里:在酒醉之时。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此指志向,志趣。唐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拿云。”

峥嵘:山峰高峻貌,引申为特出、不平凡貌。唐杜荀鹤《送李镡游新安》:“邯郸李镡才峥嵘。”

更堪:岂堪。

这首词当是作者1905年在苏州任教时所作,写的是一次酒筵散后深夜归来时一路上的所见所感。词中那种朦胧与清醒、豪放与怅惘的结合,实际上也就是作者感性与理性的一种微妙的结合。

“列炬”这个词出于杜诗的“列炬散林鸦”,本是写除夕守岁之后打着灯笼火把出去拜年。王国维多次用这个词,有的是写除夕,如《八声甘州》的“列炬严城去”;也有的不是,如这首词提到“月中薄雾”,大年三十晚上是没有月亮的,所以显然不是描写除夕景色。王国维之所以用这个词,乃是以灯笼火把的“动”来衬托六街月夜的“静”。从“列炬归来酒未醒”到“六街人静马蹄轻”和“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是一种环境和气氛的转变,其意境颇似冯延巳《抛球乐》的“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二者都是从繁华热闹的人间生活转向冷清孤寂的自然景色,从中体现出内心的一种感受。“酒未醒”也就是“兴未阑”,正由于兴未阑,所以感觉到深夜的大街上特别冷清,只剩下马蹄的声音伴随着自己。

“月中薄雾漫漫白”和“桥外渔灯点点青”都是现实的写景:在月光之下,眼前所有景物都像是罩上了一层迷蒙的白雾;苏州多水多桥,此时雾中的一切都是朦胧的影子,唯有远处水边桥外有渔船上的几点灯光在这静谧迷蒙的画面深处闪闪发亮。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月下风景。但值得注意的是,那同时似乎也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月下的景色是朦胧的,“酒未醒”的朦胧醉眼在朦胧的月色中捕捉那一闪一闪的光亮,这令人联想到在酒意中松弛下来的意识在自由地捕捉那一点一滴的往事。

由于前边的写景中已经有了这种隐约的暗示,所以过片的“从醉里,忆平生”就承上启下,顺理成章了。从醉里忆平生和清醒时忆平生是不同的。清醒时有许多理性考虑的干扰,所以有时候反而不够真实;而在喝醉的时候内心完全放松,不受任何约束,说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心里话。那么作者对自己平生的反省是什么呢?是“可怜心事太峥嵘”。“峥嵘”本来是山峰高峻的样子,作者用它来形容自己理想志向的特出和不同一般。理想志向太高有什么不好?志向太高了就容易遭受失望的打击。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只是取得个人温饱也许是容易满足的,但实际上人除了要求温饱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像杜甫,他说自己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稷和契都是辅佐舜的贤臣,而尧舜时代则是儒家理想中的盛世。杜甫身处安史之乱的战乱时代,以一个“布衣”的身份而怀抱有这样的理想,其不现实可想而知。可是他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只要我不死,我就要为实现我这个理想而努力。杜甫的一生是贫穷的,直到晚年,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况下,他还在为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流离而悲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这是“窃比稷契”的理想给他带来的苦恼。王国维也是一个关怀人生的人,而且比杜甫更进一步,他还渴望解释人生。然而,人生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个答案?这种思索真是自寻烦恼,是“可怜心事太峥嵘”!“可怜”这个词用得很巧妙,因为它既有“值得怜悯”的意思,也有“可爱”的意思。因“心事太峥嵘”而造成一生的苦恼,值得自怜;为不同凡俗的理想而付出,虽苦犹甜,值得自傲。到底是自怜还是自傲?那种分辨是理性的事,现在他只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感觉里不知不觉地就渗透了作者清醒时意识形态里所存在的那种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正是由于归途中有了这种对平生的反省,所以此夜就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见自己在天上御风而行,轻而易举地就“摘得星辰满袖”。天上的星辰,象征着光明、高远、晶莹、皎洁,在现实中是可望不可即的,而作者在梦中却能够“摘得”,而且“满袖”。那种达成意愿的圆满,那种无求无待的自由,真是一个人在清醒的现实之中连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浑浑噩噩对自己的平生从来都没有过反省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梦,一个除了物欲与金钱之外再也没有更高向往的人也不会做这样的梦。可以说,“摘得星辰满袖行”不但是对“心事太峥嵘”的一种形象化的解释,而且流露出一种潜意识里对理想的坚持。

然而,“更堪”这个词却是一种理性的反映:高远的理想给人的一生带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梦中的理想越是美满,梦醒后的失望越是痛苦,所以是“更堪”——怎么能够再受得了!梦中的意气风发和醒后的失望痛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这个结尾余音袅袅,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慢慢地咀嚼品味。

辑评

周策纵 意境近似(指与《少年游·垂杨门外》),而结语尤高远而蕴藉。按少陵固有“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之句,然静安于整个意境,亦有所改进。

蒋英豪 “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道出天才的寂寞。

萧艾 一九〇五年春在苏州作。是年三月,静安第三子贞明生。

陈永正 以诗入词,得峻健之致。“月中”一联着意,极近王安石“新霜浦溆(xù)绵绵白,入晚林峦往往青”的格调。下片发抒悲慨之情,末二语似豪宕而实苍凉,是入世人作出世语。1905年春作于苏州。(《校注》)

陈鸿祥 此词当作于“姑苏城外寒山寺”的苏州。“桥外”“渔灯”,皆姑苏郊景也。(《王国维传》)又:下片“从醉里,忆平生”由景而情,写峥嵘心事,西楼之梦。西楼原系古代契丹楼名。执炬骑马,竟遥想自己来到了北漠西楼(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狩猎驰骋了!这当然是梦。然而,还不止于此。乘着醉意,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又由西北大漠,飞上了茫茫苍穹,终于要“摘得星辰满袖行”了!……当王国维在苏州作《人间词》的时候,曾通过主编《教育世界》杂志,相继译介了西方“写实派”的莎士比亚、“理想派”的拜伦,以及“先锋派”的戏剧家等。从艺术上来说,这首“古雅”的《鹧鸪天》词,实在是着了现代新诗意象的先鞭。(《注评》)

佛雏 拟系于1904—1905年。

鲁西奇、陈勤奋 相对于梦中“摘得星辰满袖行”的豪情,现实人生是多么的无力。

马华 等 王观堂的学术文章,独步当世,自然会禁不住地心事峥嵘,摘星而行,自信自雄,引领着读者的意绪一起随他上升,其乐观奔放,十分具有感染力。

钱剑平 (系于1905年)

祖保泉 “西楼”,在《甲稿》中凡三见,皆指王氏在苏州师范任教时的居所。……王氏填词,自以为可以媲美往代词人,把自己所填的词,看作如同从天上摘下来的星辰。他不便如此直说,只好托之梦呓。(《解说》) KkKp2VCOrX1bPdd6yNJtx++svEYudBiCzFVTP9w1glcTEC7/1Iwa+81vr2Ky4i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