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陈毅元帅写过一首诗,是描述松柏的: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孔子的这一句感叹,也用了诗一样的语言。
“岁寒”,就是到了二十四节气里的小寒、大寒,是一年当中天气最冷的时候。此时,我们才能够知道松柏比别的树凋零晚得多,依然挺立在风雪中。
此处也有争议。有人说,松柏根本就不凋,所以应该说是“松柏之不凋也”。也有人解释说,松柏不是不凋,而是长出新叶替换旧叶。比如松树,地上凋落了很多旧叶,但枝干上依然满覆着松针,只是看起来像不凋一样。
但大家还是习惯念成“知松柏之后凋”,应该是把松柏的凋谢时间和其他植物比较,从而突出松柏顽强坚韧、不畏严寒的品格。
这句话如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这些俗语,说的是不到关键时刻,我们很难知道谁才是经得住考验的。
这句话很有画面感。你可以想象一幅古画:孔子身着长袍,站在一棵松树下,身旁跟着几个学生。周围是光秃秃的一片,唯独这棵松树依旧郁郁葱葱。这时,孔子缓缓地感叹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有这样的含义:大家跟我周游列国,辗转颠沛至此。漫长的时间过去,到最后能够剩下的就是你们几个人了。这代表着孔子对学生的肯定,也可能代表着孔子对自己信念的坚持。
总之,这句话成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时间长久,经历考验,我们才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本心。
· 相传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都得不到重用,此时楚昭王派人来请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怕孔子去了楚国得到重用,反过来威胁自己的国家,就发兵把孔子等人驱赶到野地里,围困起来。
《吕氏春秋》中记载,这次孔子被围困的时间很长,他和弟子们的饭菜全无,七天没吃过饭了,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也没有向陈、蔡两国屈服,坚持自己和楚王的约定。最终由子贡突出重围,出使楚国,楚国派兵向陈、蔡施压,孔子和弟子们才被解救出来。
孔子和学生们在危急的情况下,不畏权势,仍然能保持自己的品格,坚持自己的信念,岂不是印证了他感慨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笃”,言辞恳切的样子。“笃行”就是非常认真、忠厚、诚实。“论笃是与”,“与”是赞许的意思。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言行恳切、很诚实,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你要分清楚这个人是君子,还是色庄者。
“色庄者”,就是装模作样的人,他的言行是假装出来的。君子则是发自内心的真的“论笃”,而不是一个伪君子。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八王爷,演员演绎得很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八王爷和九王爷、十王爷明显不一样,九王爷、十王爷一看就是反派分子。八王爷每次出场,做的事情看着都像好人,说的话非常在理,也替对方考虑,跟其他人关系处得很好,在江湖上人称“八贤王”,所有人都喜欢跟他结交。
但是从雍正的角度来看,八王爷是最坏的,是潜藏在人群中的幕后大主谋。这样的人用孔子的词语描绘,就叫“色庄者”。他们着重于外在装扮自己,让自己完全符合论笃的状态,但是本质上并不是论笃的人。
准确考察分辨一个人是很难的,因为人性很复杂。很多人看外在表现都挺好,但是你很难分辨其本性是好是坏,怎么搞清楚这个人是“君子”还是“色庄者”呢?孔子也说过评判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考察一个人,看他做事是凭什么来做的,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最乐于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把这些起点、终点和中间的方法搞清楚了,我们就能看清他到底是为名、为利,还是为国、为民。
这两句其实都是评判人、识别人的一种方法。
·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皇帝共有20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其中有9个儿子(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史称“九子夺嫡”。
原本二阿哥是太子,但因结党营私,两次被康熙废黜。之后九子中的另外8个儿子分成了两派展开皇位争夺,一派是以四阿哥为首的“四爷党”,另一派是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最终,康熙将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历史记载,雍正皇帝非常勤勉,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为乾隆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是清朝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