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一、拆掉思维里的墙

说到未来,一定少不了说到人生。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你一定要如何如何。可是,当别人跟我这样说时,我的脑子里就会想:如果不这样,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完了?

如果让我挑选一本最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书,肯定就是《拆掉思维里的墙》。我是在2010年认识作者古典的,当时他在论坛做演讲,主题是“做生活的高手”,核心内容只有一个:你的生命,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后来,我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我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让他帮我作序,我们就这样成了很要好的朋友。我们每次见面的时候,他总会问我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比如,你的生命还有其他可能吗?你这么想是对的,但还有其他角度的思考吗?假设过去你是另一种做法,你三十岁的生活会不会有一些变化?

时间不能重来,但青春期的思考决定了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决定了你三十来岁的模样。

比如,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二十五六岁,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打拼了几年,家境不错,工作稳定,自己的积蓄加上父母的存款一共有300万元左右,跟女朋友感情也很好,双方父母都见过面,也都觉得可以往下发展。这时候你觉得他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想你把这个话题放在网上,大多数人的答案只有一个:买套房。当然没问题,接下来按揭还房贷,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样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平行时空中的他做了另一个决定,生活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古典说过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也面临过类似的处境,但他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他结婚前有一笔积蓄,但是没有买房,他跟未婚妻说: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用现在这笔钱买个小房子,二是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未婚妻说好,我相信你,我选第2个。所以他们租了个两室一厅的房子就结婚了。第2年,他们生了个女儿,还是没有买房。直到结婚第4年,这位年轻人成为投资公司的合伙人,依旧没有买房。到了第6年,他们才买了一套普通的房子,全家人住了进去。直到结婚10周年,也就是他32岁的时候,他赚到了第一笔100万美元。有意思的是,他不准备把这笔钱用来买更大的房子,而是想接着做投资。

到了他87岁的时候,也就是2017年,他的净资产达到734亿美元,富豪榜排名世界第4。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股神巴菲特。

可是,如果当年他的未婚妻苏珊选的是买房子,如果巴菲特选择投资一套房子而不是投资他自己,他这一生可能都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即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10年的发展时间才能一飞冲天。

从我们普通人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一套房子可以消灭一个梦想,消灭一个巴菲特。

不过,如果你买房子就是为了投资升值,那就是投资领域的话题了,可以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但如果仅仅是为了住,你可以试着拆掉思维里的墙,去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年轻人有了钱,就一定要急着买房吗?能不能先去好好投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值钱呢?我在北京租的第一个房子,是个只有8平方米的小单间,房租一个月500元;后来一点点努力,租了个20平方米的单间;再之后,租住的房子越来越大。我按照这个思维模式,一直没有着急去买房子,我相信只要我个人的价值增速超过房价,就不用太焦虑房子的事。

如果你想在职场上有更大的发展,又没有那么多钱,可以先不急着买房子,一旦买了房子,每个月还房贷的压力,可能会大大压缩一个人参加培训课程、提升自我、参加社会活动和积累人脉的支出。更关键的是,一个有房贷压力的人,会不敢跳槽、不敢创业、不敢乱动。

因为很多人跳槽之后,收入会变少,试用期的收入往往没有在原来单位长期稳定下来的收入高,所以买了房可能会让他因为还贷的压力而不敢跳槽,这样他就很可能因此错过一个好的工作机会;而没有房贷压力的人,可以轻松上阵,一次次抓住更好的机会,去更大的平台锻炼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华。换句话说,更轻松地上阵,就更容易登上更大的平台。

这就是“拆掉思维里的墙”。限制我们的不是世界的界限,而是思维里的墙,也就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优劣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二、思维模式决定你的终点

古典还有本书叫《跃迁》,职场人一定要看,讲的是人怎么从一个地方飞跃到另一个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思维习惯和心智模式决定了你能走到哪儿。

我们往往以为,亲眼看到的就是事实和真相。如果我们碰了壁、倒了霉,那是因为外部条件还不够好,“总有刁民想害朕”其实就是这种思维模式,而实际上是心智模式限制了你眼中世界的样子。

什么是心智模式呢?

心智模式其实就是一套我们大脑内部的程序,就像Windows或者Mac系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智模式,就如不同的电脑有着不同的系统。 人脑和人脑的物理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系统软件的不同,运行效果就会有巨大的差距。

有时候,你会发现人和人的差距巨大,但人和人智商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美国的一位数学家智商达到了250—300,但即便这样,他也只是正常人的两倍多一点。可是人和人在能力和认知上的差距可不是一两倍可以形容的。这就是心智模式的不同造成的。

所谓“心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我们如何去行动的一套思维模式。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你无法改变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你能改变的,是你对过去事情的看法。

人活着,无非是在做一系列的选择。

比如,早上起了床,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洗漱完是在家吃早餐,还是在路上买了边走边吃?你看见一个喜欢的异性,是立刻上去打招呼,还是远远地看着?又如,自己有了一些积蓄以后,你是打算把钱存进银行,先买书报课,还是立刻买房?如果你每个月挣的钱足够养活一家人,你是希望你的太太继续工作,还是让她专心致志地做一个全职妈妈?这些我们看得到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造成各种可见的结果,有好的也有坏的,结果总会不同。可是我们很少花时间去思考这些决定带来的结果,这些选择也慢慢让人和人的命运变得不同。

我自己也有过糟糕的思考方式,我自己做的很多决定,现在想想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决定出来的。这样的心智模式一定会把一个人带入越来越迷茫的状态,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了“龙脊梯田”。

心智模式其实有3种来源,分别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推理和归纳。

直接经验 ,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观感。比如,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长大以后对狗也会抱有恐惧心理;而从小和狗狗亲如一家,同爸妈一起抚养过、亲近过小狗的孩子,长大以后对狗也往往比较友善。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惯性来做决定。你仔细看,每天早上起来,有多少事情就是按照惯性来的?但总是按照惯性来,就会被大众和人流推向一个陌生的地方,让人不知所措。

间接经验 ,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你没看过世界,可以听别人告诉你。比如,你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久而久之我们就信以为真。自己和法国人、德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抱有这样先入为主的认知。但实际上,我们如果反过来问:难道这世上就没有一个浪漫的德国人和一个严谨的法国人吗?或者我们问:你真的见过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之后还这样认为吗?见过一群德国人和法国人之后呢?你会发现并不一定。个体永远是不一样的。显然间接经验也有它的局限。

推理和归纳 ,这是思考中最重要的方式。你一定听很多人说过,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问题,不容易取得大的成就。听起来好像是有些道理,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从小在父爱和母爱双全的环境中长大,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可能只体会过来自父亲或者母亲单方面的关爱。但是,这种推断真的成立吗?你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知道这种观点不靠谱,事实上这种反例太多了。有很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来自单亲家庭:远的有孔子、孟子、成吉思汗,近的有鲁迅、胡适和老舍;外国有我们熟悉的牛顿、安徒生、马克·吐温、卓别林、萨特、奥巴马。他们都是在青少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但是他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你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就像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一般人都认为,出身贫寒、体弱多病、文化水平低,这三件事只要占一件,这辈子想要出人头地就很难了。松下幸之助很不幸,这三件事他都占了。可他一点也不悲观,他觉得托贫穷的福,自己很小就会做擦皮鞋、卖报纸这些苦工,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正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才会重视锻炼身体,到了老年也能保持强健的体魄。他小学都没有毕业,所以他才会特别重视学习,一生中不断地向不同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认知。

松下的心智模式特别了不起,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看待过去的视角和大部分人不同。他的思考模式归根结底为一句话:打不垮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强。这种模式最终帮助他积极地筹划未来,把过去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未来的有利因素。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断地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很多人遇到一件倒霉事,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而有些人的第一反应则是:我能从中学到点什么。思维模式不同,到达的终点也会不一样。

这就是人和人的区别。

三、设定自己的基线

古典是个职业规划师,不仅在生活中,他在工作中也帮很多人拆过思维里的墙。

有个人找工作,第一次投简历就石沉大海。古典鼓励他,一周后再投一遍简历。为什么?因为一周后,这些公司可能会遇到面试过了,但出于其他原因没有去入职的人,此时再投一次简历他就多了一次机会。

古典对他说,其实三个月后,你还可以再投一次,因为有些人招聘过去后,可能试用期没通过,你又多了一次机会。半年后,你还可以再投一次,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人力资源的小伙伴已经对你很眼熟了。

当然,找工作最重要的还是你的价值,你提供了好的价值,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大学四年多给自己一些选择,磨炼出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你踏入一个未知的领域时,先不要急着做出选择,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尝试、去观察,看看在这个领域当中,什么样的选择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不断地积累经验,调整你的预期,设定一个你能欣然接受的标准,建立起自己的基线。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你后悔;二是避免你错过。“后悔”就是经历得太少,还没有好好做比较,就着急做出了选择,结果是后来看到了更好的机会,一时又不能跳槽,后悔不已;“错过”就是明明已经遇到了好工作,却总是贪心,想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结果没有抓住机会,错过了好工作。

选错,一直是最难受的经历。选错工作,跟选错伴侣一样难过。

那怎么选择呢?假如你是一个王子,有100个公主来向你求亲,每个公主只能和你见一次面,而且要立马回答是不是愿意娶她。如果不愿意,公主扭头就走,你再也见不到她。你要是答应了一位公主,后面的公主你就看不到了。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开始就着急选了人,之后发现其实还有好多更让你心动的公主,一定会后悔;如果你耐着性子看到最后一个,就很可能错过了最好的公主。那怎么办呢?从概率的角度去分析,你应该这么选:把前面37位公主当作观察样本,谁也不选,只做一个判断:看其中最接近你的标准的是谁。而后面剩下的63位,只要有一位各方面的条件能超过这一位,就立马做出选择,这是最科学的一种解法。

这就是“寻找基线”。刚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时,先去寻找基线。如果你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决定找工作,那你应该拿这一年前37%的时间作为观望期,尽量多地参与实习和兼职,画出一条你能接受的基线。过了这段时间再正式找工作,一旦有看好的职位,超过了你的基线水平,就立马出手,绝不犹豫。 这样你既不会因为仓促签约而后悔,也不会因为一直观望而错过。

在求职过程中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弄清楚简历和入职的关系。成功入职并不一定需要简历,如果你目标感够强,愿意尝试其他方法,也是能够得到心仪的工作的。

简历不过是一张门票。一般在公司里,职务肯定是内部提拔;如果内部提拔没有合适的人选,会在朋友圈里寻找;如果朋友圈里没有,会找朋友推荐;实在是这些途径都没有,才会去看投来的简历。换句话说,好的工作,是从内部开始选拔,等人力部门到招聘网站看简历的时候,已经筛选过很多人了。对于你来说,怎么进入别人的朋友圈,就成了关键。

这里有个好方法,就是进行职业访谈。通过访谈,你可以接触到业内的优秀人士并了解一个行业,同时也是求职的好方法。你可能担心这些优秀人士会拒绝你的访谈请求,其实只要你勇敢去尝试,总会有人愿意接受你的访谈,因为优秀的人都有一个优秀品质——乐于帮助别人。

古典讲过一个叫小周的人,她先通过邮件的方式跟别人约时间,访谈的时候总会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果我这样一个人想要进入这个职业,您会给我什么建议呢?第二个是,在什么时候,我会知道我能胜任这样一份工作?如果前期跟人家谈得好,对方会给她提一些关键意见和硬性要求。接下来的几周里,小周会经常跟对方沟通,给他们看一看自己的计划书,听听专业人士对计划书的看法。3个月后,她带着自己的简历和这段时间积累起来的富有针对性的案例,去应聘了这家公司。结果可想而知,应聘非常顺利,因为她已经把自己定制成了这个企业对口需要的人才。带着强烈的目标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轮职业访谈,胜过10份精心设计过的简历。

如果一个人能拆掉思维里的墙,这个世界就能亮很多。

四、反思那些正确的话

说说爱情。我们听过一句话: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很多女孩子都以结婚为目的找男朋友。古典的一个朋友也是以结婚为目的去找男朋友的,古典笑了笑对朋友说,那你只能找到这三种人:

第一,玩够了的浪子。玩够了,只想找个人踏实下来。

第二,乳臭未干的小子。跟谁都想结婚。

第三,会隐藏自己的骗子。

她说,她才不信。一段时间后,她告诉古典,她真的遇到了这三种人,只是顺序不一样。

其实一个人应该享受恋爱的过程,等恋爱到了一定时间两个人就进入了亲情阶段,最后再走入婚姻,这样的生活反而更幸福。有女孩子经常说,只有稳定的婚姻、靠谱的男人能给自己安全感,认为自己阴晴不定的生活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和别人无关。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到幸福,你的幸福是独一无二的,不是父母和家人或者任何人能为你设计出来的。

永远不要让你的幸福为别人的梦想买单。

我们要经常去反思那些所谓正确的话,人的思维才会逐渐变得更清晰,才会得到本质上的成长。 OfucwliSWQEp+Ohq5NmT6Ip2g6xr0aRcUREuPiHR+/2KqYXpIiAx3Ky/jYmZ3kb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