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未来,藏在元命题与现实机遇之间

张亚勤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毫无疑问,最近几十年,曾经人们对未来景象的种种描述正在随着技术的演进加速变成现实。除了家用电脑、互联网、移动手机、数字支付等广为人知的发明外,无人驾驶、生物芯片、智能机器人、远程手术等技术也正在变成现实。

我们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正在深层次地改变我们的产业模式、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的融合使我们的未来充满了变数,但人类的发展使得确定性的力量往往比预想中更早、更快、更有力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对未来的预测或许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硅谷思维”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家、投资人,还是技术布道师,来自硅谷的思想者们从来不会克制对预测未来的渴望,他们善于勾画宏大的技术发展与人类生存蓝图,并且提醒我们随时警惕其中潜藏的不安与威胁。

比如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原动力》。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文·霍夫曼是硅谷著名的创业家、天使投资人、硅谷知名孵化器“创始人空间”(Founders Space)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让大象飞》在营销与产品领域影响了很多人。在《原动力》这本书中,霍夫曼通过他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多年观察,融合了近年来大量学术研究、数据报告以及技术思想家的观点,总结了5个在他看来可以确定地改变未来的“元命题”:海量连接、生物融合、人类扩张、深度自动化以及智能爆炸。

就像从家用电脑的出现可以推导出信息革命的发生,技术正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确定性地向前推进,比如生活与产业中的网络连接节点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的水准不断提升。通过这些确定性趋势,这本书尝试站在非常遥远的未来审视现在,为全球技术发展搭建一座高瞻远瞩的瞭望塔。

或许读者会怀疑,现在关注这些元命题会不会为时尚早,又或者会觉得站在数十年、上百年之后来观照现在,可能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关系不大。但只有看得足够远,才能准确预测下一步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正是通过这种远与近的结合,在瞭望元命题的同时,帮助我们发现现实中的科研与产业机遇。

比如说,书中探讨了在生物融合的背景下,聪明药研发与寿命延长的可能性。我们知道,谈论这类技术的大爆发还为时尚早。但在今天,人工智能在蛋白质解析与病毒研究、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在全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就在疫苗的快速研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越发成熟,寿命延长成为确定性趋势,我们是否应该提前考虑在老龄化、长寿化社会中,可以发现哪些产业机遇?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并获得价值?

再比如说,书中详尽讨论了超级人工智能出现的可能性,即作者所谓的智能爆炸。作者认为:“一旦人工智能学会了如何编写出比它们自己更智能的代码,我们就会遇到一个被称为人工智能奇点的拐点。在这个拐点上,机器人正常的自我改善的周期会出现失控的现象,从而导致智能爆炸的发生。最后的结果将是出现一个强大的超级智能,而它在智能的质量上将远远超越所有人类的智能。”

作者将智慧城市比作“魔法王国”,但我们知道现实中并不存在魔法,我们能做的是将那些想象中的魔法具象为可解释的科学路径与研究方法。这也是我在清华大学成立智能产业研究院的初衷,我希望能够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智慧交通、智慧物联、智慧医疗等领域,提供可信、可控、产业化的研究成果。

看得更远,才能做得更细。面向共同的未来,不同的领域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协作。比如思想家洞察未来方向,科学家完成技术研发适配,产业从业者推动技术改变生活,带来价值。而《原动力》这本书,毫无疑问主动承担起了眺望未来的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不断加速发展的以多样化方式进入生活的信息与智能技术,作者就像很多硅谷思想家那样,始终保持着谦逊自省与对技术的高度警惕。基本在每一部分技术讨论中,作者都会列举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并引用不同信息源交叉佐证。

在探索和发展技术的过程中,确实应该提升对技术伦理、技术安全可控的观照。比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就需要严格确保它是为人类服务的。在人工智能改变社会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劳动者与人工智能共存,把社会福祉放在技术价值之上。

我认为,人工智能要发展成为负责任的技术,应秉持3R原则:“积极响应”(responsive)、“适应发展”(resilient)、“坚守价值”(responsible)。“积极响应”原则意味着研究者应优先选择适应社会及行业需求的技术;“适应发展”原则预示着技术发展应该趋于透明、可解释,且更具鲁棒性;“坚守价值”原则代表着研究者在研究理论、算法,尤其是将它们应用于不同行业时,必须牢记该行业的基本原则,并了解技术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

只有把握了这些原则,才能确保技术不会朝着作者担忧的方向加速、失控,我们也才能够让一系列细分工作在价值正确的道路上被准确完成。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霍夫曼对时代与技术发展的宏观洞察和巨大抱负。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可能更多会关注“明天做什么”,以及“明年应该取得怎样的成绩”,少有人会充满热情与野心地分析几十年、一百年之后人类应该怎样。关于这些技术与人类的元命题,这本书给出了一些兼具常识性与创造力的答案。阅读这本书的收获,或许不在于你是否认同改变未来的正是这5种技术,而在于从中收获一种广阔的眼界和探索方法,从而在你的学习与工作中寻觅线索,完成推理,找到改变你自身未来的那种“原动力”。

这本书结尾处写道:“随着新技术持续不断地涌现,它们将会用一种我们无法抵抗的力量来推动我们向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影响事物发展的走向。我们现在正处在历史关键的转折点,最终如何利用我们手上的技术,将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

这让我想起了艾伦·图灵的名言:“这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

世界之挑战与世界之动人,正在于此。 89Y7Y4nxQDDEU62GX6wwGeStHePTcDu+biiXCIErszchuTVmVyqYExNtpZJTD2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