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并不是唯一能够镇痛的药物,甚至也不是最常用的。酒精是最常用的麻醉剂,在医生当中也往往更受欢迎。鸦片的浓度很难预估,而且口服给药的剂量并不可靠。当医生获得满意的镇静效果时,病人胃里可能还满是药物,会逐渐将病人从镇静推入昏迷状态。酒精还不太容易令人长眠不醒。
在18世纪中叶以前,除了这两种药物,人们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丁香有温和的镇静能力,但性价比不高。糖也能帮助镇痛,犹太人会在行割礼前给婴儿喂一匙加了糖的酒。实践表明,这很有作用——不过不出所料,它也没法完全镇痛。爱德华·斯通(Edward Stone)1702年出生于里斯伯勒王子城(Princes Risborough)的一个农民家庭——位于牛津与伦敦之间的奇尔屯丘陵(Chiltern hills)的一个小镇。正是他改变了这种情形。他18岁时来到牛津,之后便进入教会。从1745年开始,他就在牛津郡西部长驻下来,住在奇平诺顿镇(Chipping Norton)上,并在一个名为布瑞恩(Breurn)的小村庄当牧师,服务于乔纳森·科普爵士(Sir Jonathan Cope)。1757年前后,他在穿过科茨沃尔德(Cotswold)乡间时,忽然有了一个想法。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斯通一直无法解释。在他行走的原野中,柳树沿着河岸生长。有一天,他剥下一块树皮放进了嘴里。“我不小心尝了一下。”他说,就好像是不小心绊了一跤那样。斯通发现柳树皮没有肉桂那种辛温的甜味,事实上非常难吃。这种极其苦涩的滋味触动了受过教育的斯通牧师——他想起了金鸡纳树。
在回顾过去时,他承认当时促使他进一步研究这种树皮的动机是“一条基本原则,即很多疾病都自带治愈方法,或说……毒物附近必有解药”。这种想法充斥着未经检验的迷信,与帕拉塞尔苏斯及其他许多人痴迷的以形补形学说相去不远。荨麻和能缓解其刺伤的酸模长在一起,很多人注意到了这种巧合,却忽略了其他大量疾病中都没有类似的情形。斯通牧师是《圣经》和英国国教的虔诚信奉者,但这并不妨碍他相信一点儿类似异教的魔法。
斯通推断,既然疟疾常见于沼泽地带,而这里柳树丛生,那么柳树就很可能治愈这种疾病——至少他在6年后是这么解释的。也许他只是想编个有意义的说法,来取悦皇家学会的听众。无论如何,斯通为自己的行为所选择的解释方式意义深远:从早期人类文明到18世纪的牛津郡,科技已有巨大发展,但对世界的思考方式却没有跟上。
为了研究柳树是否像金鸡纳树一样有用,斯通在某个夏天收集了一些柳树皮,放在面包房烤炉边的一个袋子里。三个月后,柳树皮就被烘干,可以研磨成粉。疟疾在奇平诺顿附近十分常见,于是这位牧师便开始用他的新型药粉治疗病人。这种药粉似乎有效——当他给病人服药后,便感到他们的热度减退,并有好转的趋势。但他并没想过,这些病人是否本来就会好转,也许放任不管的话还会好得更快。在之后的5年多时间里,斯通牧师继续给奇平诺顿的疟疾患者开药,然后才鼓起勇气给皇家学会写了封信。
他写道,他把这种树皮“开给了大约50个病人,并将他们全部治愈,除了几例秋季疟和三日疟”。这和盖伦的推导法如出一辙,即宣称自己的疗法能治好所有人——除了那些病死的,这说明他们肯定已经无药可救了。
金鸡纳树皮最初只是作为秘鲁香脂树的廉价替代品,结果真是好运气,它不仅能像香脂那样退烧,还能真正治愈疟疾。现在,斯通又发现了新的省钱方法。英国人不必再从秘鲁进口昂贵的金鸡纳树皮,而可以自己采集便宜的替代品。
由于干柳树皮确实有退烧的功效,斯通的发现可谓成功。但在当时环境的局限下,他无从得知发烧本身并非疾病,而是身体努力恢复健康的方式。他原本有机会,但最终未能领悟的是,病人是否发烧并难受几天并非重点,重点是他们最后是否能活下来。
斯通之所以没能这样思考,部分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能看到治疗起效:热度在消退,病人在好转。要是有谁病情恶化,也总有现成的理由。
柳树皮的古老用法早已不再流行,斯通没有查阅到哪本书对此有所详述。古埃及人说他们用它给心脏以力量,但实际上它做不到。他们还把柳树皮放在受感染的耳朵和酸痛的肌肉上,但它在这两处实际都没法被吸收。迪奥斯科里季斯在公元100年曾提及过使用柳树,但他只用到了树叶,没有用富含活性成分的树皮。柳树的药用虽然历史久远,但与芹菜、生菜和西瓜的药用方式没什么区别。斯通的成就在于发现了柳树皮的一项真正功效——退烧,尽管他误以为这代表着它能治愈疾病。
正如斯通所希望的那样,到18世纪末,柳树皮已经作为药物被广泛使用。一位名为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的药剂师对它的功效大加赞誉:“自从巴斯城(Bath City)的医院和药房引入了这种树皮,并在临床上代替金鸡纳树皮,慈善组织每年至少能节省20英镑的开支。”他也致力于进行柳树皮提取物的研发。拿破仑战争的爆发让商品进口变得更困难,也令人们更加努力地寻找金鸡纳树皮的替代品。于是,治不好疟疾的柳树皮取代了一部分真正有治愈能力的金鸡纳树皮,而医生们还为自己的进步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