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借助于《清代地方政府》及《叫魂》两部名著,来给大家展示成熟时期帝国制度的运行及其内在矛盾。众所周知,自晚清开始,中国就行进在朝向现代国家的转型道路上。对于这一巨大的国家转型活动,已有无数的学者用大量的著作来思考、总结与展望。初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英国国会史》,中译者在其序言中曾用下面的诗句来表达对中国国家转型之路的忧虑与期望:“挂帆沧海,烟波茫茫。或沦无底,或达仙乡。二者何择,将然未然。时乎时乎,吾奋吾力。不竦(sǒng, 同 ‘ 悚 ’, 恐惧 )不戁(nǎn, 恐惧 ),丈夫之必” 。时至今日,在历史的三峡即将穿越、国家转型之路已完成大半之时,我们一起借助于列文森的名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来回顾这一过程,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其中需要特别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从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内在动力何在,是什么样的主体承担着国家转型的责任?
不过,话说回来,列文森的这部著作虽然极为出色,但也出了名地难读,就像中译本“代译序”中说的,“阅读和理解列文森的著作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甚至列文森的博士导师费正清先生也说,这本书的表达方式显得矛盾、诡谲,读起来像老子的《道德经》(代译序,第3页)。因此,本章的内容并非是对《儒教中国及其现代转型》的详细讲解与深入评论,而只是从本书的目的出发,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导读,和大家一起来思考中国国家转型过程中的思想变迁与历史动力等问题,尤其是其中展现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转型责任的自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