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现代医学中健康的内涵

虽然人类医学及健康管理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但直到20世纪中期,世界范围内对健康比较全面的认识才得以形成,这种认识概括而言就是“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现代健康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被正式提出并受到重视的新概念。

一、仅仅身体没病不能算是健康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医学认为一个人只要是没有生理疾病,那么他就是一个健康的人,这被称之为生理健康,这是“一维”健康观念。之后,健康的内涵逐渐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的“二维”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与人文学科的融合,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三维”概念,1989年又进一步将健康的内涵完善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4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同时具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4个方面的健康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个体。

生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正常完成自我护理、运动、劳动、休闲等活动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处于正常状态,这些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力以及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等。它可表现为性格比较随和、智力正常、认知程度正常、情感适当、态度积极、行为恰当以及对陌生环境适应良好等。心理健康主要通过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自我概念)以及如何与他人、周围环境及事物互动进行检验。

社会健康也称社会适应健康,指个体能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具良好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家庭、人际关系及社会整体等方面的适应,如与配偶的关系正常,与同事的相处正常,以及在公共场所等社会场景下表现正常等。

道德健康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健康组成部分。要想理解道德健康,就先要理解什么是道德。“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比如苹果熟了自然落地就是道。“德”就是“得”。也就是说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顺应这些运行规律去做人做事,这里的“顺应”就是德。比如儿女孝顺父母,就是德;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因此,道德健康就是指一个人能顺应自然规律和遵守社会规范,与他人、社会、自然进行良性互动的状态。

目前,随着人文医学的发展,健康的内涵仍在继续完善之中。例如,精神健康也正成为健康考量的一部分。精神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之外和之上的,精神层面上的完善状态。比如,合理思考生活目标、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甚至是思考自己从何处来,死后会往何处去等问题。简言之,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人类超越自我的手段,是实现人类价值感和使命感的推动力,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与遗传、社会环境、医疗条件、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5类因素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在这5类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环境因素占10%,医疗条件因素占7%,自然环境因素占8%,而生活方式因素占60% 。也就是说,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个体自己手中。

健康管理新理念就是将“患病后被动治疗”转变为“没病前主动管理”,并帮助人们科学地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此外,健康状态并非是一个固定或独立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状态。在这个连续体上,约5%的人处于完全健康状态,约20%的人处于疾病状态,而75%的人处于中间状态,也就是亚健康状态。

过去人们习惯上把健康称作是“第一状态”,把患病称为“第二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布赫曼教授将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界定为亚健康。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也接受了“亚健康”这个概念。

目前对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还没有全球统一的规范定义。我国当前将“亚健康”初步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县级以上中心医院)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或心理上的种种不适”的一种不健康状态。在中医学上,亚健康状态属于“虚证”,即健康平衡状态已经被打破,但量变还没有发展到质变的程度。亚健康的人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慢性疼痛、社交兴趣低下等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不良表现,同时现代医学仪器却又无法检测出他们有何检测指标上的异常。需要注意的是,亚健康状态的人“向左转”就有可能转变为完全健康状态,“向右转”就有可能转变为疾病状态。而决定个体“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上面所说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这其中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活动的方式总和。而狭义上的生活方式则是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医学上一般所说的生活方式与后者非常接近,更具体一些就是指饮食、运动、睡眠、社交等4个方面的活动方式。而判断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也主要是以这4个方面为考量标准。同样,优化生活方式主要优化的也是这4个方面。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管理模式,这4项也被称为“健康四大基石”。这16个字诠释的是最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是个体健康管理的方向与核心。国际上的研究显示,如果能长期坚持以上16个字,除了能够改善一个人的身体状态、心理感受、社交水平与主观幸福感,还能降低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生活方式第一是可以干预的,第二对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第三是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每一个人去追求,它是健康管理的着力点,也是家庭健康管理的抓手。 4wqsNyAIiujzi/M65KG28l8BY4i5KAZ5/8+JWxYroGkom69pUohXa6jPFm1lhK3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