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东西方历史中的健康管理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人类的健康意识与人类文明同步发生,并随人类文明的推进而发展。植根于华夏文明的中国传统医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唐朝以后,中医理论与应用的发展迅速,并在整个亚洲地区得以传播。虽然现代健康管理这个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才被提出 ,但从操作层面来讲,古今中外的健康管理与人类的其他科学技术同步发展,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一、中医文化中的健康管理

成书于公元前的《黄帝内经》中,有“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平阳秘”“正气为本”这样的阐述。该书还将头发、牙齿和肌肉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这正是健康管理在中国的雏形,也是最早的中国健康观。此外,该书有关“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论述恰好与当代的健康风险评估与疾病预防的思路不谋而合。

基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与基础,中国古代医学的健康管理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儒、道、释三家对其都有详细的阐述。其基本思想是指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经济等都与天地相应,同时也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据此,《黄帝内经》中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该观点认为:人处于自然界中,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和融入自然,同时做到趋利避害,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反之,如果不遵循“天人合一”,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势必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说,中医健康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遵循“天人合一”,通过采用顺应大自然变化规律和符合人体生理发展规律的健康维护方案,从而强健人之身心,并祛疾去病。

(二)倡导“治未病”

与西医通过体检主动发现疑似症状,再基于患者的症状主诉进行进一步医学检查确定疾病,然后着眼于某个特定的疾病进行治疗的理念不同,中医的健康管理倡导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在身体未出现异常感受或体征之前就具备主动防范意识,并采取主动防范措施,这是一种以疾病预防作为首要目的的整体健康管理模式。

中医健康管理通常采用中药、针推、导引、药膳、食疗、足浴等手段对体质进行调节,是一种不以具体疾病为目标进行非特异性疾病预防的体系。这种体系不仅对患病人群有治疗价值,而且对于健康人群健康状态的维持与巩固也有积极作用。

而从疾病预防角度来促进健康的西方预防医学自20世纪下半叶诞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由此可见,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代意义,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理念。

(三)强调“形神合一”

每个人都具有生命和形体(即“形”),也具有思维与意识(即“神”)。中医的“形神合一”观认为:人的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症与情绪急躁、心态不平和有密切关系,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也与现代健康理论中对“心理健康”的要求基本一致。

(四)讲究“阴平阳秘”

中医还讲究“阴平阳秘”。其中阴、阳是指某种存在或属性,例如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兴奋为阳,抑郁为阴。“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处在一个相对的“阴平阳秘”状态,则表示他的身体器官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并能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失眠,或者眼压高、胃口差,在中医看来就是“阴不平阳不秘”。这体现的正是现代医学说的“酸碱平衡”“体液平衡”“代谢平衡”等概念。当然,“阴平阳秘”指的是动态平衡,绝对的“阴平阳秘”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其中的”阴”和“阳”的关系始终是处在你上我下、你下我上的变化之中,只要彼此能做到“谦让、包容”,人体就会处于健康状态。

二、西方历史中的健康管理

(一)西方医学发展轨迹

西方医学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与中国春秋末期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所处的年代基本一致,这也正好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西方医学在公元2世纪至3世纪得以快速发展,又在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之间)发生了显著倒退。15世纪后期,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自然科学也随之蓬勃发展,西医在人体生理与病理上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刻。19世纪中期,西医在消毒、麻醉、输血、抗生素等方面进展迅速,外科手术技术全面提高,同时各种传染病也得到大范围控制,人口空前增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还要关心病人的心理与社会需求,这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概念相符合。同时,也将医生的职责范围由仅对患者个体进行治疗扩展到为全社会的健康负责,将医疗工作由单纯的技术性工作拓展到人文领域,将医学技术由单纯的补救性转变为预防性与补救性并重。更重要的是,将一次性医疗服务转变成为终生健康管理。

(二)西方历史中的健康管理

公元前5世纪出生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在当时的雅典大瘟疫中发现人类具有“免疫”能力。他主张“我们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医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唤醒他而已”,并提出了四体液病理学说,明确了人的心、身和环境三者存在紧密联系。他认为健康受饮食、情绪、锻炼、环境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与中医“天人合一”“阴平阳秘”的理念非常接近,也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概念基本一致。此外,西方的古代医学文献,如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大百科全书中也蕴涵着健康管理的思想,该书明确提出了生活方式对疾病构成影响的理念。并就营养、穿着、身体护理、锻炼、按摩和睡眠、合理性生活等提出了健康管理的处方和建议。

两千多年前中医将健康管理的目标定位于“预防”,西医将健康管理理解为“身、心、环境”等方面的统一。这些理念即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丝毫没有违和之感,这不得不让今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让人感叹历史是否早就向人们暗示了健康管理该如何做的答案,只是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而已。 X4dVo9srIWOMyFMNtQ76YM0VErzKcOJL30Ac0Yl0oLO/LfyTbHBf0b3sn9jPmQ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