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SARS事件对当年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短期负面影响,尤其在疫情暴发的第二季度,当季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较第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疫情给劳动就业带来的影响更大,短期内就业存量减少,影响长期的就业存量和增量。全国经济增长水平和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劳动者收入,SARS疫情给劳动者收入整体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只享受第一次分配的群体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其比重大约占城镇就业人员的66%,通过二次分配获取收入的群体受到间接影响,个人收入不下降,但增长空间受到挤压,他们约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4% 。
与SARS疫情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类似,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特征。据统计,由于受到疫情影响,2003年5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第一季度略有好转,其中服务业下降较为严重。5月社会服务业营业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平均下降了37.4个百分点,最严重的行业包括旅馆业、沐浴业、娱乐服务业、理发及美容化妆业、出租汽车业等,其营业收入分别下降65.1%、58.3%、45.3%、38.9%、27% 。企业收入下滑必然会影响到大部分劳动者的收入,这些行业的劳动者收入会有所下降。SARS疫情在短期内让医药、通信等少数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长。从长期来看,大部分行业劳动者收入增长的趋势未改变,主要在社会服务业(含旅游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部分制造业等产业 。
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中低收入群体。据学者初步估算,国内生产总值1%的变动会引起农民人均纯收入0.84%的变动,SARS疫情期间经济增长减慢引起农民纯收入降低约0.54个百分点。除了经济总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和出口变动也会影响农民收入,SARS疫情期间我国外贸净出口下降使农民农业收入降低。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劳动的就业情况会影响其收入,由于农民工是受疫情影响的重点群体,很多农民工无法返岗或被辞退甚至是拖欠薪水造成了收入下降 。据农业部估计,按照因SARS疫情而返乡的农民工损失3个月工资计算,农民工劳务收入将减少100亿元 。本身收入水平低的农民群体受疫情影响更大,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城镇居民新增及转业的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面临下岗或再就业,这部分居民本身收入不稳定 。疫情过后,这部分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和企业——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受到疫情打击最为严重,很多企业进行裁员或者降薪,这部分就业群体的收入总体受到较大影响。总之,SARS疫情对我国劳动者收入产生负面影响,弱势群体受到影响更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
企业利润直接影响劳动者就业情况和收入,企业利润变化总体上反映了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人群的收入。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疫情暴发后,清华大学学者王勇等发布了对212家知名大中型企业的调研报告 ,超过四分之三的被调研企业家认为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严重。关于疫情对企业本身的影响,近六成企业家认为自己所在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约三成企业家认为受到了轻微影响,主要表现在限制开工、订单下降、人工成本高、资金短缺等问题。尽管有极少数企业家认为疫情会提升其当年营业收入,但大多数企业家认为疫情会给企业收入带来一定幅度的负面影响。其中,35.85%的企业家预计疫情会造成企业全年营业收入下降超过10%—20%,18.4%的企业家预计下降20%—50%。
从具体数据看,疫情之后我国企业利润普遍低于2019年同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8.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达87.0%,汽车制造业下降79.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68.2%;在41个工业大类中,仅烟草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其他企业利润持续走低。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5823.4亿元,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首次实现了2020年的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月单月利润总额6665.5亿元,同比增长11.5%,比5月加快5.5个百分点,大多数行业回暖。
除了工业企业外,出于防疫需要,演唱会、电影院等文化产业长期停滞,文化企业明显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一季度文化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下滑最严重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同比下降59.1%;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5.5%,如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6% 。
总之,疫情影响下我国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在短期内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但同我国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发展趋势相似,第二季度后企业营收和利润明显好转,但较往年仍不景气。订单减少且成本上升,企业经营收入和利润下降迫使企业采取裁员或降薪等行动以控制成本,很多劳动者因此失业,劳动群体整体收入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2020年上半年居民整体收入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同期下降3.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7109元,下降0.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1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实际下降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实际下降4.7%。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短期内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负面影响比城市居民更大。与企业员工有劳动合同保障不同的是,农民工的工资几乎按照工时支付。因疫情导致的工时缩短、收入下降会给农民工本就不很宽裕的生活带来负担 。随着疫情防控规范化,多数企业重新投入常态化生产,人员流动逐步正常化,第二季度居民收入情况较第一季度有所好转,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多。在未扣除价格因素的情况下,人均经营净收入下降5.1%。尽管经营性收入仍是下降最多的收入来源,但第二季度居民经营性收入情况好于第一季度。在国家政策利好和市场恢复的情况下,个体经营户和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经营情况有所好转。
居民收入的整体下降也体现在居民消费水平的降低上。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8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实际下降12.5%。除了食品和居住等刚性消费较前一年同期名义增长外,其余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具有较大幅度跌落。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18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实际下降9.3%,消费结构和第一季度相似,消费水平略高于第一季度,其中生活用品和交通通信消费的增长较为明显。无论从收入还是消费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对劳动者收入,尤其是农村劳动者、农民工等低收入人群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增长的态势,劳动者收入也会增长,但疫情对不同行业发展的影响差异化更大,可能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间接影响不同劳动群体的收入。
无论是2003年SARS事件还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劳动者收入都产生了一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尽管SARS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防控难度等不同,但都属于传染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伴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影响呈现出一些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在疫情暴发期间影响最明显。2003年第二季度SARS暴发,当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环比跌落2个百分点;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多地暴发,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环比下滑9.8个百分点。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随着人口流动限制放松、企业生产逐渐恢复,经济增长复苏。SARS疫情后,2003年第三季度经济明显恢复;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但我国2020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情况已经有所好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期不利于经济增长,但不会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向好的势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就业的影响可能超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剧现存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难度,可能会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SARS疫情还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由于限制人口流动和聚集等防控措施,对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产生直接冲击,造成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困难;疫情对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影响也会造成企业招聘收缩,在较长时间内增加高校毕业生和其他群体就业的困难程度。疫情期间逆势发展的互联网、云服务等新兴产业在短期内容纳更多就业人员,长期可能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等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和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就业情况密切相关。短期内劳动者收入会有一定程度降低,但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相对更大,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和不同人群收入差距有加大的趋势。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性支持,为短期内受影响的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疫情消退后,劳动收入将会随着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的恢复而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