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事件对当年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远大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03年我国已经出现劳动力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SARS疫情加重了劳动力就业负担和失业压力,短期内的就业存量减少;在SARS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由于人员流动的控制、劳动者收入下降服务需求减少、受疫情影响的投资和项目恢复需要过渡时间等原因,就业增量受到影响 。
从具体数据来看,SARS疫情对劳动就业市场的影响十分明显。根据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第二季度,用人单位共招聘约177.4万人,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也达到了200万人,两者相较第一季度分别下降了10.2%和12.8%,意味着SARS疫情对劳动就业市场的影响超过了10个百分点。
SARS事件后我国劳动力市场恢复较好。根据2003年第三季度全国90个城市职业供求状况信息,第三季度用人单位招聘约266.4万人,较第二季度增加了50.1%;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294.9万人,较第二季度增加了47.4%。劳动力市场的恢复一方面受到第三季度二、三产业回升的直接影响,两个产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增加26.5万人、60万人。另一方面,求职的失业人员也有所增加。2003年第三季度求职人员中失业者增加61.5万人,较第二季度增长52%。到2003年底,SARS疫情完全结束,我国各项经济活动早已恢复正常。在积极的就业政策安排下,2003年底我国新就业人员超过800万人,400万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上岗,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低于4.5%的宏观调控目标 。
2004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整体上缓解了SARS疫情后的就业问题,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下岗再就业510万人。疫情对就业的长期影响比较明显,但整体就业情况呈现出缓慢恢复的趋势。2004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27万人,失业率为4.2%,比2003年底低0.1个百分点 。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大幅上涨,我国劳动就业状况回到正常轨道。
SARS疫情暴发后,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波及,整体经济增长加快的趋势有所放缓,对众多行业的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第二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侧面印证企业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但不同行业就业状况受SARS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疫情的破坏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也有一些行业在SARS疫情中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对就业的影响短期未显现,但对长期就业产生影响。疫情同时催发了少数逆势发展的行业,这些行业未来会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受SARS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服务业在疫情当期就业岗位损失重大。SARS疫情严重时期,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就业。以我国服务业为例,其中有很多岗位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如旅游业、客货运输业、商贸业、餐饮业等,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服务者也多由流动劳动群体组成。限制人口跨区域流动后对这些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创伤,很多企业停工停产或缩减经营,部分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裁减员工。交通运输业受到直接打击,2003年4月后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旅客运输量全面下降,当月客运量同比下降6.9%,其中客运量减少最多的民航下降了25.7% 。
相对于服务业,我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受到的影响滞后一段时间显现。尽管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并不是直接受到冲击的行业,但受疫情影响出现商务活动推迟、外资项目暂停、出口企业订单延迟、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受限等不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现象。SARS疫情对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促使制造业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成本受到影响,从而波及相关企业的就业岗位。制造业吸纳了我国相当份额的劳动人口,当时对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显示,制造业的用人需求占比约为26.9%,因此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劳动就业。
SARS疫情也直接促进了一些医疗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新就业岗位。疫情之后,药品、医疗器械以及新药品的研制和高级医疗用品领域呈现扩张的趋势。但这些领域可增加的就业机会弹性相对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其中部分领域属于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高;另一方面在于一些领域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新的供给,不一定需要增加劳动就业 。除此之外,SARS疫情也为新兴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如物流行业、电信行业。尽管在短期内这些新兴行业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有限,但从长期来看,这些行业在未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总体而言,SARS疫情期间我国劳动就业受到的冲击比经济增长受到的冲击更大,不同行业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受影响严重的服务行业出现大量停工现象,造成相关就业岗位大量缩水,以制造业为主的行业受到长期影响更加明显,同时医疗、物流等行业在疫情期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在未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SARS疫情使当时的就业市场陷入短期困难,但在疫情过去半年后整体情况得到好转,一两年后劳动就业市场恢复稳定发展状态。
SARS疫情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存量减少以及一定时间范围内就业岗位增量下降,且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就业市场本身面临挑战,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面临更加突出的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人群的特殊部分,毕业生就业是从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SARS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2003年毕业季,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大概只有50%,远远低于专家预测的70%。在疫情暴发的第二季度,大学生校内招聘活动基本停止,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面试签约无法进行,很多用人单位甚至不再计划招聘大学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大幅增加 。随着SARS疫情逐渐消退,在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下,到9月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基本实现了就业率不低于前一年同期的预期就业率 。
下岗失业人员面临再度失业和再就业难度大的双重困境。这类人群的再就业方向集中在小企业,以临时工的身份就业,在疫情发生后,这些岗位的就业需求萎缩,所以就业岗位数量大大缩减。受疫情的直接冲击,很多服务业相关企业进行裁员,首先被裁员的就是临时工,下岗失业人员面临很大的失业风险。
SARS疫情发生之前,我国已经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所带来的就业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生育高峰集中在农村,进入21世纪后这部分人群已经进入就业年龄。当时我国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2002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不增反降,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凸显 。SARS疫情期间我国部分地区限制农民工流动,导致大批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调查显示,2003年5月以前返回农村的农民工约800万人,其中400多万人受SARS影响而返回农村 。部分滞留在城里的农民工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境况。农民工的就业领域大量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服务业、餐饮业以及低端制造业,这类企业受SARS疫情影响最大,出现大量停业或裁减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临时工的现象,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
综上所述,无论从短期就业存量还是中长期就业存量和增量来看,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的不同群体和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经济快速复苏的背景下,SARS疫情后我国劳动就业恢复较快。
SARS疫情在2002年12月出现,到2003年6月基本结束;我国累计感染人数为7747人(包括台湾和香港的数据),其中829人因疫情死亡,全球病例共8442例。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1月出现,到7月我国国内疫情总体得到控制,同时仍有散发病例出现,但全球新增感染人数仍在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7月21日,我国累计确诊86152人,全球确诊超过1470万人。无论从疫情延续时间还是感染人数来看,2003年SARS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相比,其破坏性不是一个量级,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甚至全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破坏远远超过SARS疫情。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6.8%,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1.6%。SARS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大,但对就业的影响更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短期内给劳动就业造成了严重打击,也将长期影响我国乃至全球的就业环境,但这种影响和新冠肺炎疫情本身发展一样具有不确定性。
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并快速在全国蔓延以来,我国采取了企业停工、延迟复工、人口流动限制等疫情防控措施,劳动就业市场急剧缩减。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春招需求与2019年相比下降71%,而且约1/3的企业表示可能会裁员,1/3的公司表示无法按时发放薪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分析 表明,第一季度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受到季节性因素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员数量同比收缩,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同比环比均有所上升。这一季度求职者约323.2万人,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约522.3万人。从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比2019年同期分别减少了39万人和97.3万人,下降了7.3%和24%。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企业招聘人员的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数量,二者都有所下降,求职人数下降幅度大于需求人数。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复工复产较晚,或者暂时停止招聘新员工,减少了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劳动者受到疫情影响也出现延缓求职的情况,疫情还导致线下招聘活动推迟、减少或者转变成为线上招聘。第二季度我国招聘需求回升,就业逐步回稳,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双回升”。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3%和17.9%,和第一季度相比,需求人数下降15.6%,但求职人数增长了2.9% 。除了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恢复,政府部门为促进就业进行指导并做了具体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累计帮助1万多家重点企业解决招用工55.4万人,累计“点对点”运送600多万名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
图1-4 2020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趋势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就业情况不甚乐观,我国总体失业率明显上升,2020年和2019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趋势对比见图1-4。2020年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疫情暴发之初尚没有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和国家重视,在1月末之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失业率水平与2019年相当,之后失业率则一路走高。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2%,两个月全国城镇新增总就业人数仅108万人。1月底我国采取了“封城”和控制人口流动等严格的防疫措施,延长春节假期,取消人口聚集活动,延缓企业复工复产,失业率创近年新高。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相较2月有所下降,约为5.9%。2月底到3月,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各地开始陆续复工,按照往年此时春季招聘已经开启,就业情况有好转的趋势。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5月降了0.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64万人。疫情暴发半年后我国就业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远高于疫情前,但在疫情暴发的2月之后失业率总体缓慢下降,就业情况有所好转。
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和SARS疫情呈现出相似的特征,疫情对劳动密集型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就业困难。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用人需求量大的行业以制造业为首,其次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在以上行业中,只有交通运输和邮政、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教育以及信息服务和软件业的用人需求与2019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分别是25.1%、24.9%、17.6%和0.8%。而大多数行业都呈现出用人需求下降的状况,商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下降了50.8%、41.7%、27.2%、11.7%、10.7%、7.4%,下降幅度很大。
与SARS疫情相似,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最直接、影响最大,疫情防控要求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聚集,直接导致服务经济活动减少甚至处于停摆状态。2020年第一季度,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5.3%、17.8%、14%;由于第三产业占比高、就业弹性大,疫情对就业的影响远高于GDP下降导致的就业量的减少。
从长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可能大于服务业。服务业受到疫情直接冲击,但制造业生产链更长,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供应链的某些环节停摆所带来的长鞭效应会重创产业链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除了停工、延迟复工、成本上升等带来的压力导致一些企业倒闭或者减少提供就业机会,疫情中一些原本经营不善、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后也会波及产业链上原本稳定发展的企业,给劳动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
疫情防控过程中,出于减少人和人之间接触以及正常办公、学习等需要,互联网和云服务产业得以迅速普及,数字经济成为疫情期间少数逆势发展的领域。一方面,云服务产业围绕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云办公、云学习、云购物、云娱乐等模式;另一方面,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为疫情防控和生活服务提供了支撑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为我国提供了1.91亿个就业岗位,在当年就业总量中占据了约四分之一的份额,11.5%的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同期总就业规模的增长速度 。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的逆势增长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提供更多的潜在就业岗位。
总体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短期就业冲击非常大,尤其是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就业市场急剧萎缩,这一点与SARS疫情相似。但从长期来看,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控制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更大的潜在发展风险,可能长期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就业。但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产业升级的需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有很大的潜力,并在疫情期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是短期和未来我国就业市场发展极具潜力的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工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十分显著,其就业情况与2003年SARS疫情期间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2019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9亿人,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包括高中)的不到农民工总数的三分之一。截至2019年底,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劳动就业群体占城镇就业人员的40%,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其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接近四分之三,在金融、教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科学研究等行业的就业比重仅有四分之一 。农民工就业的特点之一是多就业于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吸纳了很多农民工就业。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表明,截至2013年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有785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95.6%,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达14730.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0.4% 。然而,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严重。根据2020年阿里巴巴对20000多家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疫情给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995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的企业账上资金最多维持3个月,如果3个月后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复工困难等原因造成资金链断裂,可能倒闭或永久性关停,导致失业人员增加 。农民工就业的特点之二是具有流动性、限制性和不稳定性。以四川省为例,2020年第一季度预计有五到六成的劳动力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会受阻。他们与雇主的劳动协议往往是短期的,长时间的停工以及开工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民工转换工作的难度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工就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集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能给农民工就业带来更多困难。
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20届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约874万人,就业愈加困难。一方面,疫情导致企业较晚复工复产以及企业成本提高,有可能导致企业缩减甚至直接取消原有的应届生招聘计划;另一方面,春招往往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间点,疫情导致大型招聘会推迟或取消,企业也无法进行校园宣传和现场招聘。即使在春招之前找到工作或者实习的高校毕业生也受到了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疫情损失惨重,开始考虑裁员,许多实习生也失去了留下的机会 。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严重而全面的,服务业、制造业等多数行业的就业都受到了短期冲击。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不确定性,未来我国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及其就业市场仍可能面临疫情余波的冲击。尽管如此,疫情也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可能成为提供就业增长的重要领域。然而,疫情使得原本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严峻,但在经济回升和政策支持下就业困难问题将有所好转。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劳动就业的短期影响已经显现,随着疫情继续发展直至消退,我国劳动就业将面临长期影响。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明经济增长(工业生产总值)由综合技术水平、劳动力以及资本决定;一般情况下,当经济增长下降时,劳动力也会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打击造成就业岗位绝对量的缩水,部分学者对2020年可能的就业损失进行了估算。
学者张桂文和吴桐根据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2020年就业情况进行了预测。预计2020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5%的乐观估计下新增就业量减少142.16万人,新增就业损失达到8.7%;预计我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6%时新增就业量减少477.92万人,新增就业损失达到29.26%;我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2%的悲观估计下新增就业数量可能减少678.61万人,新增就业损失可能达到41.55%,就业市场将会面临很大困境 。
高文书运用“产出损失折算法”,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规模来除以劳动生产率,以此测算疫情导致的就业损失,并基于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3%的预计测算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学者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使我国在2020年损失就业岗位2322万个,中国的就业总量将会比2019年下降747万人,相当于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
由于全球疫情走向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情况难以预测,这给具体就业情况估计带来一定困难。总之,相关预测均认同疫情对劳动就业的长期冲击,认为疫情下经济发展不景气必然在较长一段时间带来劳动就业减少,失业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