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贝纹边饰交龙纹镜看
晋国文化因素的交流融合

晋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春秋中晚期曾长期称霸中原,为当时雄踞黄河中游的北方头等强国。占据中原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本身固有的多元文化因素,使晋国晚期青铜文化形成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兼具显著自身特色的晋系青铜文化。晋系青铜器在东周列国青铜器中数量极多,同时在质量、空间分布上也反映出晋国晚期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

本馆所藏贝纹边饰交龙纹镜,作为晋系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华美精良,可从其纹饰配置中窥见晋国与多个文化因素来源地文化间的交流互动。此镜吸收融合了多种不同风格,再依据铜镜的特点而重新设计,形成晋国铜镜全新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周文化因素

周文化龙首形态

周文化是构成此镜文化因素的重要部分,而其中又包含有部分已被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商文化因素。此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于单体夔纹的首部形象。夔纹流行于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时期,具商文化特征,但主要由周文化继承和发展 。该夔纹仅龙首承袭原有形象,龙身已演化为全新形态,且为适应铜镜的圆形界面而设计成三条夔龙相互交连盘绕的环状纹饰。

平王东迁后,周文化在东周王城附近形成一个小文化圈,这个小文化圈虽受晋文化较大影响,但亦有一些明显的文化特征,在此镜中有所体现。

二、北方系文化因素

北方系文化是指北方系草原青铜文化,分布于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区,该区域又处于整个欧亚大草原的东南边沿,是古代欧亚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欧亚草原地带东西方的民族与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往来与交流 。此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于单元主纹“龙攫虺”的布置方式。在北方系文化中饰牌等器物的画面布置里,有一种独有的二元对立方式 ,以两种动物构成相搏相食之态。这种方式与中原文化中讲求平衡对称的布置方式截然不同,彰显出北方系文化具有的强弱、生死的对立性关系,通常在虎、牛、鹿形象中有着集中的客观性体现。此镜中这种呈对峙关系的二元纹饰组合,打破了常规重复式的纹饰布置,或许是吸收了此种布置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而成,给予空间展现二元之间的动态感。“二元对立”中,以强悍凶猛的动物为主要形象,身形较大;以孱弱的动物为次要形象,身形较小,可衬托和展示主要形象的强大,如春秋晚期晋系青铜器上的虎攫鹰、鹰践蛇等纹饰布置。此镜的每条单体夔龙爪中均攫有一条小虺,虺身纤细,牢牢困于龙爪中,以此为衬托,更体现出夔龙威严凛然之态。

北方系文化龙攫虺表现形式

东周时期,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等地区都先后进入了游牧时代,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在长城沿线形成了中国北方系文化带。北方系文化因素已与本区各文化进行融合,共同形成全新的风格。

三、地中海文化因素

地中海文化是从公元前五千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在地中海域逐步形成环地中海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中心首先是在地中海东部的西亚和埃及,而后西移雅典,再至罗马,经过希腊化和罗马帝国八百年的地中海域文化间的交融和碰撞,最终形成了地中海文化圈 。地中海文化应是经由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南道传入三晋地区,可体现于夔龙身上的写实羽翼纹。此种写实羽翅,与华夏上古造型中讲究均衡、对称、写意的传统做法大异其趣,同时也为晋国以外列国罕见,使该镜的龙纹有别于同期其他地区铜镜的龙纹形象。这类羽翼纹大量见于春秋中晚期以后晋国的青铜器上,如饕餮、龙凤甚至虎的躯体上。在地中海文化中,写实羽翼纹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如格里芬的双翼等。

地中海文化写实羽翼纹

地中海文化因素经由北方草原地带传入三晋地区,与此区其他文化相融合,形成独有的装饰形式,从中可窥见春秋战国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晋文化因素

晋文化即西周、春秋时期晋国,以及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考古学文化。晋文化是在吸收商文化、周文化、北方系文化等,进行再创造后形成的一种风格鲜明的文化。晋文化是构成此镜文化因素的主体部分,确立了此镜的基调为风格写实,构图相对疏朗,厚重富丽。晋文化体现在该镜的布局和纹饰组合方面。布局方面,此镜参照晋文化青铜器器盖,以及当卢等圆形器物界面,即双圈式纹饰布局,为晋国地区所独有。该布局即镜背中部一圈素带,将纹饰分为内外二区,是参照器盖而成,其内区可能是模仿捉手部分的顶视形象;而单体纹饰相互交绕、构成环状主纹的形式,或是参照当卢的布局而成。纹饰方面,此镜纹饰有诸多是晋文化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如贝纹、绳纹、粟粒纹等。

具有如此多元的文化,与晋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含今山西中南部)曰冀州……其利松柏……其畜宜牛、羊……并州(含今山西中北部)……其利布帛……其畜宜五扰。”郑玄注:“五扰,马、牛、羊、犬、豕。”《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襄公十四年》记载戎子驹支对范宣子说:“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从这些记载可看出晋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式的一般面貌,当时植被丰厚、动物繁多,其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绝非今日情形可与之同语。同时晋处“夏墟”,又是商代鬼方、土方、獯鬻等北方半游牧人群经常活动的范围,加之晋国北部与“北方草原青铜文化”诸部落为邻,因此晋文化不仅本身具有多种古老的文化因素,而且极易与北方诸文化相互影响和借鉴

晋国是中原大国,其社会改革的进程在列国中较快也较彻底,因此晋国晚期青铜器文化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即如此镜,从中既可见到周文化的龙首、北方系文化的攫虺表现形式、地中海文化的写实风格羽翅,亦可见到晋文化吸收融合以上多种文化后,创造出的全新形态的龙身,以及为铜镜所设计的独有的双圈式布局及鲜明的纹饰组合。凡此种种,并非出于单纯的审美意识,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百态的一种艺术写照。当时晋国已处于“季世”,即“公室卑,政在家门”,晋国军政大权几乎全落入一帮代表新兴力量的卿大夫手中。这些人锐意进取,思想解放,经过与旧势力的激烈斗争,终于在战国初取得胜利而导致“三分公室”,可借由此件贝纹边饰交龙纹镜知其一隅。

贝纹边饰瑞兽纹镜

春秋战国

直径92毫米 厚2毫米 重50克

简介

圆形,桥形钮,圆钮座。钮座外饰有一周绳纹。主纹作顶视形象设计,可能模仿自铺首的构图,三只瑞兽首部自绳纹向外延伸,另有三只瑞兽首部自铜镜外缘向内延伸,内填粟粒纹,颈部饰斜线纹及细小涡纹,兽与兽间饰有三对羽翼状纹饰。铜镜最外饰有一周贝纹。此种呈正反交错布置的兽首纹饰,大量见于1994年山西太原赵卿墓所出的鼎、壶等青铜器的腹部及器盖之上,均有绳纹或羽翼纹作为辅纹组合 。单体兽首形象,则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系青铜器的一种兽首双龙身纹饰的兽首较为相似,或是龙的脸部平面展开形象。《千石藏镜》录有一件蟠龙纹阳燧镜 ,主纹为四双身龙纹,所饰龙首即与此镜兽首相似。此镜应为三晋地区风格铜镜,为其他地区鲜见。

本馆另藏有一件与此镜纹饰基本一致的铜镜,唯瑞兽颈部纹饰及粟粒纹分布区域不同,铜质发亮,直径100毫米,厚2毫米,重115克。

贝纹边饰瑞兽纹镜(外一件)

春秋战国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双身龙纹及其演化图

艺术风格

此镜的双圈式布局及装饰手法,与贝纹边饰交龙纹镜风格较为一致,应同为三晋等中原地区铜镜。晋系青铜器上有一种双身龙交连兽首的纹饰,由来已久,通常兽首居于正中,颈部饰以绳纹,其身演化为双身夔龙,居于两侧。其兽首至战国仍未有较大演化,具有羚牛状角,似扁平叶,角的顶端向内弯曲呈叶状,与此镜的瑞兽应为同类纹饰,或为龙的脸部平面展开形象。《千石藏镜》所录的蟠龙纹阳燧镜 ,布局与此镜具有相同之处,所饰龙首与此镜兽首相似,主纹即为此种双身龙纹。

钮座外的绳纹为双股松纹,每股由三条细线构成,与交龙纹镜的每股两条略有差异。镜缘处的单体贝纹,则较为浑圆。

辅纹粟粒纹呈现了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填入兽首等主纹内作为装饰。另两种辅纹为斜线纹和细小涡纹,分别填于兽颈部。这些几何类纹饰展现了三晋地区独特的应用手法,它们被填充在动物纹躯体的不同部位,象征动物的鳞甲、斑纹、须毛、翎羽等,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蟠龙纹阳燧镜 战国 千石唯司藏

晋系填纹装饰法 几何纹运用示例 4rTc06CcF3VlH/O+Nj/IMuE+yIthVk64Ai/H75bbKJbSJPO9rELKhwcpeNa7A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