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皇城台遗址
在远古的中华大地,随着王朝的建立,“都”与“邑”的出现,宫殿也开始修筑。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随着“邦国”的形成,“城”作为政治中心出现了。据文献记载,“国”要比“邦”的规模小,并且“国”与“城”是同一意思。
在约公元前3077—公元前2029年的“五帝时代”,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已经存在“聚”“邑”“都”三级。“聚”即村落,“邑”与“都”均为“城”。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中国古代建筑中,地面上保存的城墙、宫殿、宗庙、寺院等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的遗存。明清以前的地面建筑寥寥无几。中国古代建筑一般为土木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都城遗址与宫殿、礼制建筑遗址等保存下来的,也只是其部分残存建筑物的夯土基址及其相关遗物等。所以,对古代都城、宫殿遗址的考古发现,成为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考古成果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南方与北方都有兴建大型都城和宫殿。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起,在良渚遗址发现了占地约3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良渚古城内,规模宏大的莫角山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93年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证实,这是一处人工堆筑厚度可达10余米的超巨型礼制性建筑基址,一座远古时期的大型宫殿。
良渚古城示意图(引自刘斌、王宁远《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南文化》2014年第2期)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之南的高台地上的双槐树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核心聚落,面积巨大、遗存丰富。距今5300年左右,其大型中心居址和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
在黄河西岸沉睡了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也被考古学家们唤醒,那里的皇城台宫殿基址,或许是人们今天还能亲眼看到的最早的宫殿遗迹之一。
陶寺遗址年代在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之间,是新石器时代规模空前的城址,呈现秩序井然的分区、气势恢宏的宫殿、中国最早的观象台、等级分明的墓葬,以及内涵丰富的文物。
1960年,考古学家在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此后他们对二里头遗址进行持续不断的发掘,又发现了多处大型宫殿基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历史上的夏朝时期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部分专家倾向于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而宫殿区则是二里头遗址的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