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里头

距今3800年前的大都城二里头,坐落于河南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中心区是坐南朝北、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群,由宫城城墙围起,四周是“井”字形大路。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已有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邻古伊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3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

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范围东西长约2千米,南北宽1.5千米。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的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一时期。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考古成果,将这些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学界公认,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期的大型都邑遗存。自1959年遗址发现以来,累计发掘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宫城和作坊区的围垣,以及纵横交错的道路遗迹。发掘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数座、大型青铜冶铸作坊遗址1处、与制陶、制骨、制绿松石器作坊有关的遗迹若干处,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遗迹若干处,以及中小型墓葬400余座,包括出土成组青铜礼器和玉器的墓葬。二里头发掘的宫室建筑和都邑整体布局,表现出了前无古人的因素,即二里头文化的王朝气象。

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以及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规模宏大、形制规整、排列有序,昭示着政治和宗教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心区北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有长方形半地下式和类似于后世“坛”之类圆形地上式的遗迹及祭祀的墓葬。中心区南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墙官营作坊区,其内已发现有专为贵族服务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引自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在中心区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尤为引人注目。这种道路网络,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最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宫殿区外围、道路内侧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的城墙。宫殿区的周边,还有贵族的居址及墓葬。祭祀区、贵族聚居和墓葬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都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

二里头遗址的建筑规模,在当时的东亚大陆独一无二,显示出王都所特有的气派。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宫室建筑的空间规划和都邑的总体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21世纪以来的钻探与发掘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估计原聚落面积应在400万平方米左右。这座3800年前的大型都邑,由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史前时期大型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5000人,与二里头同时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而二里头遗址当时的人口约在2万人,这在东亚地区尚属首见。

二里头遗址在都邑兴盛期可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

二里头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祭祀区、贵族聚居区拱卫在宫殿区周围。

二里头遗址已发现4条大路,垂直相交,略呈“井”字形,显现出方正规矩的布局,组成都邑的主干道网,走向与宫城围墙及其内的建筑基址一致,由二里头文化早期延续使用至晚期。保存最好的宫殿区东侧大路已知长度近800米。大路一般宽10余米,最宽处达20米。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在早期大路上发现了平行的车辙痕迹,辙距1米,这表明至少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已开始使用轮式车辆。

二里头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二里头宫殿区的面积不小于12万平方米,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仅见于这一区域。至少自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始,宫殿区外围垂直相交的大路已全面使用。此后不久,在大路的内侧建起了宫城围墙。宫城略呈纵长方形,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在二里头文化的兴盛阶段,其延续使用达200年以上。

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使用时间基本和宫城相始终,这是一座建立于大型夯土台基之上的复合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夯土台基高出当时的地面约0.8米,四周边缘形成缓坡,建筑主体是一座殿堂,堂前有一庭院,殿堂和庭院被一道围墙圈起,围墙前有一圈廊庑,南面开一大门。整个建筑的布局,由堂、庑、门、庭四部分组成。殿堂坐北朝南,为长方形,东、西面阔8间,南北进深4间。在殿堂基址上,发现一些木柱痕迹和草拌泥块,推测殿堂建筑结构是以木架为骨、草泥为皮,堂顶为四面坡形,周围有小挑檐柱,支撑屋顶的出檐。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有学者推测,一号宫殿遗址夯土的土方总量达2万立方米以上,如果每人每天夯筑0.1立方米,也需要20万个劳动日,再加上设计、测量、取土、运土、垫石、筑墙、盖房等多种工序和后勤、管理等环节,所需“劳动日”以数十万至百万计。

二号宫殿基址则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等系列建筑遗迹组成。中心殿堂现存一个长方形夯土台基,北边长32.75米,南边长32.6米,东边宽12.4米,西边宽12.75米。宫殿的东、西、北三面均有大型夯筑的墙,宫殿内发现陶水管等地下水道设施,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还发现一座与宫殿同时代的大墓。

2004年,考古人员在二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三号建筑基址,是一座(或一组)带有多进院落的组合式建筑。发掘区内长约150米,宽约50米。东西并列的大型复合式建筑址三号基址和五号基址,基址之间以宽约3米的通道相隔,通道的路土下发现有木结构排水暗渠,东亚地区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而这种建筑形式习见于后世的古代中国。

二里头宫殿复原模型

考古人员连续数年对二里头遗址内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五号基址进行考古发掘,五号宫殿是已知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就已发掘的结果看,它至少是四进的院落。晚期的二号宫殿堆积在它的上面,破坏得比较严重,而且有些部分很可能是人为的故意破坏,后人把前期的夯土层、上头的东西统统挖掉、填平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说:“五号基址至少由四进院落组成,这是我国后世多院落宫室建筑的源头,将‘多进院落’建筑模式的源头上溯到3700年前。”五号基址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米,是迄今所知保存最好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宫室建筑。

自二里头五号基址开始,此后3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多进院落成为古代宫室建筑主流建筑模式。进入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二里头都邑在宫殿区筑起了宫城围墙,宫城内新建了多处宫室建筑。两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分别以一号、二号大型四合院式建筑为核心,建于宫城的西南部和东部,显现出明晰的中轴对称的建筑理念。其中东部建筑群的二号、四号、六号基址,压占于原三号大型建筑之上,建筑结构由一体化的多进院落演变为相互独立但又以中轴相串连的四合院式建筑组群。西南建筑群中的七号基址则跨建于宫城南墙上,应为大型门塾式建筑,是宫城最重要的门址。宫室布局的调整,暗寓着宫殿区内的若干建筑基址的功能和性质,乃至宫殿区内的功能分区发生了变化。

一号、二号、四号基址主殿和七号基址4座大型建筑台基,拥有大致相近的长宽比例,表明当时的宫室建筑已存在明确的营造规制。在宫室建筑群以北,还发现了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达2200平方米的巨型坑,坑内发现有大片陶片铺垫的活动面、以幼猪为祭品的祭祀遗迹等。

宫殿区以南,发现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铸铜作坊遗址面积逾1万平方米,绿松石器制造作坊,范围不小于1000平方米。

祭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以北和西北一带,这里集中分布圆形的地面建筑和长方形的半地穴建筑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墓葬。目前已经掌握的范围东西连绵约两三百米。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说,如果做一个整体定位,二里头遗址是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二里头时代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中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概念。我们说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和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两者并不矛盾。如果把“中国”看成一个婴儿,二里头就是他呱呱坠地之所,而此前的文明就像父母的相遇与胎儿的受孕,都是婴儿诞生的前提。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广域王权国家阶段。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一东亚文明的腹心地区,开始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在众多酋邦或原初国家中,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脱颖而出,构成了当时复杂而又迥异的聚落与社会景观。

自从发现了沉睡已久的“故都”二里头之后,二里头究竟“姓夏”还是“姓商”,多年来争论不断。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肯定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只能确认这是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遗存。

1959年至今,二里头遗址累计发掘面积4万多平方米,而二里头都邑的现存面积共有300万平方米,几代人的发掘面积也就超过1%,考古探索远没有结束。 1pJiDz1KjhMyu7bdhI+lzNzCFQV5fr/oY/kv2tKKH1keEz3bo6NuJTrMAyXkEA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