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生 我来简单总结一下您刚才讲的内容。要想更好地预防胃肠癌,大家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尽可能把幽门螺旋杆菌变成阴性;第二,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
在聊完胃肠癌的致病因素和预防之后,我们接着聊胃肠癌的诊断。大家都知道,早期胃肠癌的诊断方法是做胃肠镜。陈博士,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胃肠镜呢?
陈楠 一般来说,做胃镜相对比较快。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从嘴进去,还是从鼻子进去,通道都很短。做肠镜就比较慢了,因为肠子很长,而且里面还有很多褶皱。
我觉得大家普遍比较害怕做胃肠镜。比如,当我让我的患者去做胃肠镜时,他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
首先,在技术成熟的专科医院,做胃肠镜的痛苦已经降到可接受范围了。我们医院一年要做好几万例胃肠镜,要是都那么痛苦,我们医院岂不早就成“渣滓洞” 了?
其次,我不建议大家做全麻胃肠镜。因为做全麻胃肠镜的时间太长,包括麻醉的诱导过程、检查过程、苏醒过程和观察过程。一般来说,做全麻胃肠镜的时间是做普通胃肠镜时间的4~5倍。做普通胃肠镜不仅时间短、预约快,而且费用也很低,但是很多人可能还是想做全麻胃肠镜,因为他们不想那么痛苦。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想痛苦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因为全身麻醉对神经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不少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在做完全麻胃肠镜后对我说,脑子没以前好使了,很容易忘事。因此,大家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临床实践中,90%以上的患者是做普通胃肠镜的,因为现在胃肠镜的管径已经变得很小,不像过去那么大了。所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生的操作变得熟练,大家可以放心做普通胃肠镜,毕竟它快速、省钱,而且很简便。
那么,哪些人应该做胃肠镜呢?
第一类是有临床症状的人。如果你出现腹痛、大便不成形等症状,超过了一个星期,并且和饮食没有明显的关系,那就要重视起来,尽快去做相应的检查,比如胃肠镜。
第二类是有高危因素的人。如果你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得过胃肠癌,并且你的年龄达到40岁或以上,我也建议你去做胃肠镜。我们发现,大多数胃肠癌是散发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发病没有特殊的规律,但是其中10%~15%的胃肠癌是有家族遗传性的。在我们门诊的患者,包括我做过手术的患者中,大概每10个或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因为家族遗传得的肿瘤。第三类,如果你的年龄在60~65岁或以上,并且此前从未做过胃肠镜,我强烈建议你做一个基础的检查。之所以欧美国家的胃肠癌筛查和早诊做得好,就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几乎所有40岁以上或45岁以上的人一定要做胃肠镜。在他们那里,胃肠镜是一个常见的基本检查。
如果做胃肠镜后没有检查出问题,那在接下来的5~7年之内你就不用担心了,但是过了5~7年,我建议你再做一次胃肠镜检查。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我们一生需要做四五次胃肠镜。
丁云生 陈博士,根据您刚才讲的,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家应该在40岁之后开始做胃肠镜,且每5年做一次。您支持这个结论吗?是否还有要补充的?
陈楠 我觉得这个结论完全没有问题。我要补充的是,这个结论更多针对的是“70后”和“80后”,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丁云生 陈博士刚才讲的一个观点给我印象很深:我们过去总是害怕做胃肠镜,因为会很痛苦,所以要用麻药,但麻药对人体会有一定的伤害。现在很多医院不用麻药也能做得很好,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做普通胃肠镜。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会选择做胶囊内镜,包括很多商业体检里都有这个项目,因为它不像普通胃肠镜那样让人疼痛或不舒服。陈博士,对于胶囊内镜,您是怎么看的?
陈楠 简言之,胶囊内镜目前仍然不是胃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有胶囊内镜了,但它一直没有变得普遍,也没能替代胃肠镜。我总结了一下原因。
第一,胃肠镜是直观地看,胶囊内镜不是。胶囊内镜前端为透明的球状,里面是一个微型数码摄像机和6盏闪光灯,按照固定频率拍摄胃肠道内部的图像,并通过无线传输到体外存储器内。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胃肠道的具体情况、某些变异等。
第二,就算胶囊内镜发现问题后,患者最后还要做胃肠镜。为什么?因为胶囊内镜不能进行活检,不能被用来进行病理分析。也就是说,胶囊内镜无法做定性的检查。
第三,在个别情况下,使用胶囊内镜会有一些风险,因为胶囊内镜其实挺大的。我们医院有过这样的一个病例:患者有个部位先天性狭窄,结果胶囊内镜卡在那里了,最后他不得不做一个急诊手术。
所以,对于胶囊内镜,我一直持谨慎态度。它作为辅助检查的工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不能代替胃肠镜。
丁云生 如果大家想要筛查胃肠癌,目前来说,除了胃肠镜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相对容易操作的方法呢?
陈楠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替代胃肠镜的方法,比如基因检测、验血。对于这些方法,我们行业内已经辟谣很多次了。在这里,我再跟大家做一个澄清。
我要再强调一遍:目前,胃肠镜仍然是胃肠癌诊断的“金标准”。虽然现在出现了一些通过检测血液、唾液来筛查肿瘤的技术,但是即便在欧美国家,它们也没有成为替代常规检测的手段。简单来说,目前它们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其诊疗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