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神分析四“轮子”对人格的影响

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精神分析的四种驱动力——力比多、攻击性、自恋、关系。人活着,就要靠这四个“轮子”驱动。

破不了自恋的壳,易患儿童孤独症

人格,是在非常早而且非常短的时期内形成的。这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之一。

克莱因把 1 岁前划分为很多阶段。比如 1 个月内,叫原始的自恋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处在完全没有客体的状态里,也就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没有客体指向。这个阶段,如果孩子发育受损的话,他可能永远都出不了自恋的壳,就会形成临床上所谓的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数字,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发现,儿童孤独症有很多的成因。这就表示,我们很难知道它真正的成因。但是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或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表现出儿童孤独症的症状,是因为早期的自恋没有打破。

关系创伤与精神病、人格障碍、神经症

按照克莱因的理论,父母育儿似乎只要关注最早期的那段时间即可,至于童年创伤,并不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大的影响。

若是孩子早年和父母有良好的关系,形成了健康的核心人格,在以后的阶段中出现重大的心理创伤,他可以退行到早年,进行修复。但是如果青春期遇到巨大的障碍的话,还是可能患精神分裂症或者进食障碍。

人格的核心部分虽然很早就已经形成,但在日后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仍然有机会将其变得更加精致、高级和象征化,以适应社会生活。

有的精神分析师在工作中发现,重大的心理创伤会影响来访者的核心人格。

有位来访者 5 岁的时候被父亲暴打一顿,他到现在还忘不掉当时的场面。还好,他现在的表现就是 5 岁时的表现,没有退行到 1 岁以前。退行到 5 岁,表示他还在神经症水平,而不是人格障碍,说明这位来访者的问题不是太大。

在精神分析师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类人:

·有严重的精神病的人。比如有精神分裂症或者是躁郁症。

·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主要是前俄狄浦斯期出了问题。

·有神经症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正常人,正常人就是神经症。

(1)神经症就是正常人。

精神分析对神经症的定义跟精神科对其的定义不一样。精神科对神经症的定义是,一定要有神经症的症状。但是精神分析对神经症的定义是,只要一个人有神经症性冲突,就表示他处在神经症的状态。我们说某一个人是神经症,几乎是在表扬这个人的人格发展很健康,在正常范畴内。

如果我们把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治成了神经症性冲突的人,就表示他已经好了。因为只要是一个活人,他都会有神经症性冲突。

神经症性冲突主要是俄狄浦斯冲突,包括以下三类冲突:

·生和死。

·男和女。

·对成功的渴望和害怕成功之后的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中对成功后可能受到的惩罚的恐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如此渴望成功,却把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们潜意识在故意制造失败,他们因害怕等在成功后面的惩罚,而不敢让自己成功。

(2)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与联系。

从正常人(或者神经症)到人格障碍,是一个连续谱。从人格障碍到精神分裂症,也是连续谱。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没有中断,它们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

在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之间,其实还有另一种诊断,叫作边缘型人格障碍,是非常严重的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

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在诊断中最大的区别是现实检验。自知力就是现实检验。现实检验,包括一个人知不知道自己病了,以及知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真假。

人格障碍患者,知道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比如,他可能会有一些攻击社会的行为,但是他不会出现幻觉或者妄想。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不一样了,他分不清楚哪些东西是想象出来的,哪些东西是真实的。所以,对人格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的处罚也不一样。人格障碍患者,犯罪需要负全部责任;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发病时犯罪是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的。

攻击性投射防御

理解自己的攻击性投射防御,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安全感,以及更加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

碰到不熟的同事,我们总需要找话题。跟陌生人打交道时,要隔着一个什么东西,才能不焦虑。比如隔着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一种防御。找话题,实际就是找防御的过程。也就是说,与人有比较大的距离,我们才有安全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你觉得跟一个陌生人打交道困难的时候,那是因为你处在一种缺少防御的状态,你要寻找防御。精神分析会认为你对陌生人有敌意,你怕这敌意会伤害别人,而你会遭受别人的报复,所以你需要一个话题来挡着,以免你伤到别人,或者别人伤到你。

反过来,如果你见一个非常安全的人,比如你和对方在热恋中,见面时是不需要找话题的,因为你知道你不会伤害对方,你也不会被对方伤害。如果你跟异性在一起比较困难,和同性在一起更舒服,说明你对异性有更多的敌意。

(1)不安全感:对环境和他人的敌意的投射。

很多人说自己缺乏安全感。安全感在精神分析里属于二级词汇。一级词汇是力比多、攻击性、自恋和关系。安全感,跟攻击性有关。比如我对你有敌意,我潜意识里往往感觉不到这一点,我会把它转换或投射成你对我的敌意,然后我的安全感就降低了。所以我们需要把安全感说到“尽头”——我对环境和他人的敌意的投射。我们如果给一个安全感不高的人做这样的解释,他的安全感会立即上升。

仅仅说安全感,就是没有说到最底层,而且会让别人没有感觉。我们对一个来访者说“你没有安全感,你缺乏安全感”,对他没有任何帮助;如果对他说“实际上是你潜意识中想攻击别人”,只要对方悟到这一点,他的安全感立即会提升。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团体里,这个团体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同样的,但是你的安全感和我的安全感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如果我是一个对他人有很多敌意的人,我就会感觉到大家都在威胁我,安全感就会降低。而你如果对大家都是发自潜意识的友善,那你就会觉得环境很安全、很舒适。一个人只要安全感降低,就证明他对他人的敌意增加了,他把自己对环境的敌意,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

(2)自卑:把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自己。

如果来访者告诉他的治疗师他很自卑,治疗师说“我也觉得你很自卑”,这对来访者没有任何帮助。自卑,就是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这就是自卑的来源。我们让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对他有帮助。

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象征化

我们一生下来就具有弗洛伊德所说的两种驱力:一种是力比多,一种是攻击性。攻击性是从早年的关系中来的。也许在你和妈妈的关系中,有一些没有解决的愤怒,这些愤怒通过移情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变成持续存在的东西。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把这两种驱力象征化,并向外发展的过程。象征化,意味着我们不是直接用原始的手段来满足它们,而是用艺术形式进行升华。

比如力比多,我们除了可以用性,还可以用艺术的形式来满足。所有艺术形式都可能是力比多这种驱力的升华。

一个人如果习惯用嘴巴来满足快感的话,就会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通过唠叨这种方式来虐待周围的人。这会让周围的人变得非常暴躁。这表示他还停留在口欲期,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 1 岁以内满足力比多需要的状态。这叫作升华不够。

另一种形式是,比如通过讲课让别人得到好处,通过唱歌让别人感到愉悦,等等。有的综艺节目就是把他们那种愉悦自己的能力变成了愉悦他人的能力。这就是升华足够的表现。

关于攻击性的升华,也是一样的。小孩表现攻击性的方式往往就是打你一巴掌。如果一个人人格发展不好,20 多岁还通过打架的方式来满足他的攻击性需要,他可能会被关到监狱里。因为这个时候被允许的攻击性是象征化的表达方式,比如赚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高的官职等。这些都是攻击性象征化的结果。还有,我们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可以说是让他的攻击性象征化,更明确地说是,让他以后养家糊口的手段象征化。

这种被社会允许的攻击性的表达,也同样被我们自己的超我允许。如果攻击性和力比多象征化不足,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1)业精于“嬉”而荒于“勤”。

学什么东西,如果学到潜意识层面,就会耗能较少,而且能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这一点可以作为所有人选择职业的一个指导。比如,如果你做了很长时间的销售,你觉得做销售是一件体力活,让自己很累,劝你换一个职业;如果你做销售做得得心应手,那你可以在这个方面好好发展。

(2)爱唠叨的父母。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爱唠叨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就只有数不尽的指责。这是因为他们力比多的表达,还停留在口腔欲望期,即口欲期。他们跟世界的连接还在通过嘴巴进行,他们唠叨的本质是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强奸”。这其中,力比多和攻击性经常是同时出现的。

(3)游戏有精神避难所的功能。

关于游戏,涉及比较复杂的问题。游戏成瘾者,完全没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没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考大学或用另外的方式来养家糊口。他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被父母或学校过度攻击,于是把游戏当成自己精神的避难所。

从这个角度来说,游戏具有拯救孩子,让他们避免得精神病的作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有时候要沉迷于游戏了。他们觉得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活下去,只好在游戏里待着。我们只看到了孩子沉迷于游戏,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正处于危险当中。 cJ2mQ2JMDBaIurhYZlSMz9OnjjYK0yY4TkXgGo3rhmPk6Bjq/3A0JRraNHFEWJA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