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早年和父母的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一位男士,曾经在很多企业工作过,每次离职都是因为和老板吵架。他经常为了员工的利益或者为了公平,指责老板。每次指责老板,他都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违背公司里的层级关系。但他始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

后来有一次,他参加了自我分析的团体治疗培训课程,突然悟到了他这么做的原因。在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打架是难以避免的,而他的个子较小,打不过别人。如果他想在一群小朋友当中有地位的话,他就必须拿出勇气打赢。当他表现出不要命的样子时,别人就会害怕。这让小小的他学会了用愤怒和不要命的行为,让自己在环境中站住脚,并有一定的地位。

长大后,这位男士与别人打交道,特别是在公司工作时,经常感到受委屈甚至被欺负。他认为现在发生的一切,都和童年的经历有关,于是用早年的经历来解释后面发生的事情——在小朋友当中,他处在弱者的地位,要反抗别人的欺压,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很强大,必须表现出愤怒,必须表现出不顾一切的状态。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他认为自己找到了攻击老板的原因。

其实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可以更深刻地看到,这位男士对单位领导的攻击,实际上是他跟父亲的关系在其生活中的翻版。在跟领导和权威的关系中,我们有两种方式接近他们:一种是跟他们亲近,比如对他们“阿谀奉承”“拍马屁”等;另一种是用攻击的方式亲近他们。

这位男士的父母在他 3 岁前离婚,他对父亲很愤怒,虽然他说这段经历他已经没有记忆了。但是,3 岁前没有意识层面的记忆,不表示没有潜意识层面的记忆。

一个人跟父母早年的关系,可以解释其长大后与权威的关系。父母离婚,他因此对父亲有很多愤怒,这种愤怒有可能转移到单位领导身上,演变成不断地攻击单位领导。而他早年与小朋友的关系,从精神分析角度看,那时他已经长大不少了,大到这样的关系对他的人格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早年,是多早?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早年”,到底是什么时候。弗洛伊德认为,6 岁之后没有新鲜事。我曾经认为,6 岁是一个太早太早的年龄,因为好多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都有巨大的变化。

弗洛伊德认为,6 岁是一个分水岭,这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到 6 岁的时候,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好了,比如大脑已经发育好了。有的人说 6 岁前的孩子最好不要吃皮蛋,他们认为皮蛋里含铅,可能会影响中枢神经的发展。

但是,后来的精神分析的研究者,比如克莱因、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认为,6 岁是一个太老太老的年龄,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应该在前语言期就已经固定了,也就是 2 岁。

没过多久,又有人认为,2 岁已经太老了,应该是 18 个月。克莱因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她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出生后第 4 到第 6 个月就已经确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的时间。

通过观察婴儿来理解成人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和弗洛伊德时代的完全不一样。弗洛伊德治疗了一些病人,就做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后来的精神分析师是在对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婴儿的观察之下得出理论的。也就是说,考察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太复杂,但是所有成年人都是从婴儿来的,所以他们通过观察婴儿来理解人性。

比如一个稍微大点的婴儿,小便之后,有时会尝试用脚把小便的覆盖范围扩大。如果没人制止的话,他可能会把小便铺得非常广。

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成年之后,让自己住更大的房子,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或者像成吉思汗那样攻城略地,实际上都是小时候想把自己小便的覆盖面积扩大的翻版。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成年人的行为与婴儿的行为本质上从来没变过。

那么,小时候想把小便的覆盖面积扩大的原因是什么?是物种本身的本能吗? Rx/Jvj6L4bUPt0GohnSi21uKz++RLU5znI9r9RwCsQ5RqCb0mdP1McqovGR7SH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