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腊人称之为“无自制力”(Akrasia),禅宗称之为“阻抗”(resistance),我们一般称之为“拖延”,互联网上的每一位效率大师都称之为“拖延症”。杰弗里·普费弗和罗伯特·萨顿称之为“知行差距”,也就是知道得太多,行动得太少。 [1]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每晚多花一个小时写小说,吃得更好,醒得更早,选择积极的想法,诚实地说话,更真诚地交流,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但真正的问题,以及真正要做的,不是去了解什么对我们有好处,而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了其他。了解阻力的构成是我们拆解它的唯一方法。
我们进行自我破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多数与舒适有关。现代社会(创新、文化、财富、成功)旨在让我们相信,“美好的生活”是最舒适的,能够提供给我们一种没有痛苦、绝对安全的感觉。人类天生追求舒适,这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我们的生理设计就是这样的。在求知需求和情感需求被充分满足后,我们开始追求舒适。
要让自己摆脱阻力,就要改变你对舒适的认知。你可以考虑另一种选择,改变你的心态,认真去思考如果你不做眼前的事情,你将面临的不适,而不是总想着如果你做了会有怎样的不适。
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知行差距会让你永远无法变成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它会破坏你最亲密、最有激情的关系,让你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目标。它会让你处于一种焦躁的、优柔寡断的状态——我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我要让哪种感觉引导我?——你必须控制自己,你可以从长远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做出另一种选择,如果你不做这件事,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
你将如何量化今年的表现?你都会做些什么?你会浪费多少时间?如果你的余生都将像今天这样一天一天地重复,那么你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你会完成哪些目标?你会有多幸福?你会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当你回首往事时,你会不会意识到,你因为没有“准备好”而错过了生命中的真爱?那些你本可以用来弹琴、写作、绘画或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又被用来做了什么?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你永远没办法为重要的事情做好准备。如果要等到自己感觉准备好了才开始,结果只会是知行差距不断扩大。踏踏实实地工作,提高你的耐受度,对你最深爱的人表白,这些都不会那么令人“舒适”,如果一辈子都没有什么真正想要的东西,那就再舒适不过了。
焦虑会在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累积。当我们逃避工作时,恐惧和阻力就会滋生。其实大多数事情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困难。你最终甚至会发现它们是有趣的、回报丰厚的,能够让我们实现真正的自我。
这就是我们需要行动的原因。你为此而迈出的每一小步都会提醒你,你做的是正确的,会让你感到舒适和平静——如果只是停留在空想阶段,你永远也无法感受到这份平静。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行动,要比用新的行动方式来思考更容易。所以不如今天就做一件小事,让自己开始产生动力。
感谢你内心中的那些力量,它们让你知道,有更伟大的东西在等待你——它们会推动你放弃一时的舒适,去追求更长久的舒适。
[1] 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罗伯特·萨顿(Robert Sutton):《工作最怕光说不练》( The Knowing-Doing Gap: How Smart Companies Turn Knowledge Into Ac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