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泽(Fraser)1997年提出,句子的语义分析可以分为相互独立的两部分:命题内容和语用意义。命题内容是指话语中所传达的基本信息;语用意义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语用指示词、句子结构和表达式来传达的说话者的直接交际目的。
例文1. 我一个小时后回来。
假设你在某教室看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的纸条,你会选择等待还是离开?我们不能确定那个“我”究竟是谁,不知道“一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候,因为“我”和“一个小时后”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留下了这张纸条。当这些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时,我们无法断定这句话中指示语的意义。
中国古代采用两种方法来预知未来,一个是“卜”,一个是“筮”。“卜”是通过火烧龟甲或兽骨,从其裂纹形状来卜凶吉的方法;“筮”是通过计算尖叶草(锯齿形草)茎的排列来推算生死的方法。这种占卦方式叫作“易”,易的原意是“ ”,代表蜥蜴。卜筮也许曾经是把蜥蜴看作精灵的部落里的一种职业。
根据易的哲学,有一种太极之气是万物之根源,其首先分裂为阴“ ”和阳“—”两仪,成为天地。两仪再分为四象。
易通过八卦来预测变幻莫测的宇宙万象。由孔子创始的儒教将易看作宇宙存在的象征,并以此作为他们实相观念的基本理念。总之,其中贯穿着非常精妙的二分法。
对此,老子认为物象的根本存在是混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老子将此称之为“道”,进而提出:
道生一,则一生二。
一生二,则二生三。
二生三,则三生万物。三即生万物。
这就是老子和庄子的开创学说,但是老子所说的开天辟地也很难理解。而用指示的理论来套用的话,谜底就可解开。
“语言的宇宙”首先是未分的、混沌的,于是自己作为“说话人”而诞生。此时自、他分离,“他”再分化为“听话人”和除此以外的人。就是说,在用语言交际的世界中,最初分离出“说话人”S与“非说话人”–S,后者再进一步区分为“听话人”H与“非听话人”–H。当然,在人称指示中,说话人S为第一人称,听话人H为第二人称,其他人用第三人称表示。用图表示如下:
用这三个人称就可以指示宇宙万物。特别是第三人称,具有代替可用语言表示的世间万物的功能。
(1)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指谈话双方以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及许多称谓均可担当指示词,它们在句中的指示对象往往要根据上下文或相关语境才能判断。
例文2.
あの中になにがあるか。
那里面有什么?〈问关于无生物〉
あの中になにがいるか。
那里面有什么?〈问关于非人类生物〉
あの中にだれがいるか。
那里面有谁?〈问关于人类〉
解析: 如例所示,日语中根据动词“ある”“いる”来区分生物和无生物,根据疑问词“なに”和“だれ”来区分人类和非人类。
例文3.
私は原敬で、第19代目の日本の首相です。
我叫原敬,是第19任日本首相。
解析: 这句自我介绍中的第一人称“ 私 ”(我)指代原敬这一人物和日本首相这一社会身份。
只要是日语的说话人,任何人都可以称呼自己为“ 私 ”。
(2)身份语
现在,“ 社長 ”(总经理)、“ 課長 ”(科长)等职务名称被用作代词,就是根源于这种使用身份词的传统。
海德(B. F. Head)认为“人称在相互关系中的具体距离,跟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亲密程度有关”,他解释说第三人称比第二人称距离远,而在个人的认定方面,复数比单数间隔大。的确如此,亲密程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降低,相反,尊敬的程度就会增加。另外,由于复数而减弱了个体的程度,就会加大疏远的程度。
日语中的身份和官职名称也正是属于这种代词化名词。另外,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位置化和方向化来增加距离感,增加敬意。
あの人 → あの方 → あちらの人 → あちらの方
沿着这一条线,产生了“ あなた ”这一第二人称代词,以前还有“ そなた ”的叫法。位置化的例子有“ お前 ”和“ 御前 ”。前者因使用频率高而导致尊敬值下降,现在通常作为蔑称使用。
(3)轻蔑语
法国著名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在他的自传体小说 Le petit chose (《小东西》)中,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家境贫困,衣衫褴褛,被同学看不起,老师也不叫他真名而轻蔑地叫他“le petit chose”。这个年轻人在逆境中发奋学习,终于成长为一代文豪。
曾经有一部电影名叫 『三匹の侍』 (《三只武士》),就处于这一过程之中。无生化常见于指示代词代替人称代词的表达。
例文4.
毎日喧嘩して泣かしてやるんだ。姉さんたって あれ はお妾の子なんだもの 。
每天都吵架惹她哭,说是姐姐, 那 也是小老婆的孩子。
( 谷崎潤一郎『少年』 )
例文5.
今も こいつ に言っとるんですがね。
现在还在跟 这小子 讲呢。
( 森本薫『女の一生』 )
解析: 这个“こいつ”(这小子)中充满了亲切的感情。
一般来说,轻蔑语(pejorative)都是伴随着爱憎的感情的。上例中的“こいつ”包含着亲爱还是憎恶的感情,要根据语境来决定。
(4)敬称
战争期间,有一首开头为“ 父よ、あなたは強かった ”(父亲,您真强大)的军歌发表出来后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说对父亲使用“ あなた ”(您)这样的代词简直不像话。对父亲说话时,一般都叫“ おとうさん ”(爸爸)。
关于日本家庭内部的称呼和亲属名称的代词化,铃木孝夫在 『ことばと文化』 (《语言与文化》)(1973)的“ 日本語の自称詞と対称詞の構造 ”(日语自称词和对称词的结构)一节中做了精辟的分析。
(婆婆对媳妇可如下称呼):
例文6.
おかあさん (ミツコ)、今日は、 おとうさん (マサオ)の帰りが遅いねえ 。
妈妈 (美津子),今天 爸爸 (正夫)回来得真晚啊。
解析: 婆婆把媳妇看作长辈,就用“ おかあさん ”;看作晚辈,就用“ ミツコ ”。这取决于祖母把图表的中心点“自己”放在家庭中的孙子身上,还是放在自己身上。即“自己”是可以自由转换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西欧家庭结构的中心点永远是定格在自己的。而在日本,根据世代交替,其地位是要上升的。
在西欧,父亲被称为“father”直到去世。但是在日本,结婚生了孩子,自己在家庭结构中就占据了父亲“ おとうさん ”或母亲“ おかあさん ”的位置。随之,自己的父母也有了孙子,上升为“ おじいさん ”“ おばあさん ”。这样,新体系中的亲属位置就作为自称词、对称词及他称词来使用了。
但是我们认为亲属名称的代词化有必要在一般理论中给以定位和考察,而不是看作日语固有的特殊用法。这样一来,问题就是名字和身份词如何才能跟人称指示替换。这一点,不同语言的制约条件是不一样的。
(5)人称指示词的使用策略
第一,人称词的使用要符合语境要求。
·符合时代的特点
·符合场合的规范
第二,人称词的使用要适应目的的需求。
·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
·要能适应目标的追求
第三,人称词的使用要能满足显示心理,主要体现:
·显示身份地位
·显示伦理亲情
this“ これ ”(这个)和that“ あれ ”(那个)是指示代词,但是it属于人称代词。这一点不搞清楚的话,就会犯“ それ は猫です ”这样的基本错误。这里应译作“ あれ は猫です ”。
this——指示离说话人近的事物
that——指示离说话人远的事物
it——则消除了远近的距离感,主要承担重复前述词语的前方照应功能。
地点指示指话语涉及的地点,地点指示信息来自话语中有关物体的方位或说话时说话人与听话人所处的位置。由于说话人或听话人所处的位置常常与物体本身的方位不同,因此,就需根据语境来分析判断地点的指示信息。日语常用的地点词语有“ここ”“そこ”“あそこ”等,地点指示词亦有手势用法、象征用法及前方照应用法等。
(1)地点指示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例子,其中的“ソ”是指两人视野以外的事物。
例文7.
A: ちょっと俺の眼鏡を取ってくれないか。
给我拿一下眼镜吧。
B: どこにあるの。
在哪里呀?
A: どこか その 辺にあるだろう。
就在 那 一块儿吧。
解析: 但是寻找遗失物时也可以说“コ”或“ア”,所以表示视野以外事物的位置不一定限于“ソ”。
どこか この 辺に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
也许就在 这一块儿 。
どこか あの 辺に落とした気がする 。
好像掉在 那一块儿 了。
然而下面谈话中的“そこ”显然是表示不定的“ソ”。
例文8.
A: どちらへお出かけですか。
您去哪儿?
B: ちょっと そこ まで。
就到 附近 走走。
日语中看不见的地方常用“ 山のアナタ ”(山那边)、“ 雲のカナタ ”(云的彼方)等表示。
(2)方向指示
日语中有所谓的“こそあど”,“そこ”指代场所,“そちら”“そっち”是表示方向的代名词。“ ソコの場所に ”(那个地方)、“ ソッチの方(向)に ”(那个方向)被认为是重复的表现形式。
例文9.
ホ、ホ、ホタルこい。 こっち の水は甘いぞ、 あっち の水は苦いぞ。
萤火虫呀来来来, 这儿 的水呀甜甜的, 那儿 的水呀苦苦的。
解析: 这首儿歌中的“ こっち ”表示“ この付近 ”,即指示说话人所处的地域范围内。这时候,若说成“ ここの水 ”的话,就被限定在说话人所处的地点了。
骰子点一天地六,即骰子的点数一点在上,则正下方一定是六点。但是扔骰子时并不知道哪个点数会朝上,所以常常用于赌博。总之,物体离地球重心近的一边在下,远的一边在上。这样,即使骰子的上下方向确定了,其余的四个面也无法确定是前后还是左右。
(1)上下的维度
有的物体有上下,但是却无法确定前后左右,如圆桌。橡皮球也是如此。杯子这类圆形器具则是注水的一方为上方。另外,像“山顶”“海底”等,上方的界限叫“顶”,下方的界限叫“底”。
根据前后、左右、上下这三维空间,作为测定事物时的基准,常常使用“纵”(前后)、“横”(左右)、“高度”(上下)等名称。比较它们的大小时,平面(前后及左右)用“ナガイ/ミジカイ”(长/短),上下用“タカイ/ヒクイ”(高/低)。
一般来说,从水面向上的距离叫“タカサ”(高度),向下的距离叫“フカサ”(深度),但是箱子这种从上面拿放东西的器具,其上下的长度称为“フカサ”。
(2)左右的维度
左右关系: 我们通常把拿筷子的手叫作右手,拿碗的手叫作左手,但是左手用筷子的人也不在少数。翻开《学研国语辞典》可以查到如下的解释:
a)右:朝向北面时,相当于东边的位置。
b)北:朝向太阳升起一方(东方)时左边的方向。
就是说,a)左右根据东西南北的方位来确定,b)方位根据左右来规定。这样,确定左右时根据方位,反过来确定方位时又根据左右,陷入了循环论的陷阱。
日本结婚典礼上,新郎坐在左边,新娘坐在右边。但是对他们本人来说,新郎位于新娘的右侧。
在右男左女这一点上,所有的神话都是一致的。据希腊神话,莱托女神生太阳(阿波罗男神)和月亮(阿忒米斯女神)时,右手抓着代表雄性的棕榈树,左手抓着代表雌性的橄榄树。
(3)前后的维度
按照菲尔墨(Fillmore)(1971)的观点,物体的“前面”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
a)生物指具备视觉器官的一面。
b)运动机械指设计为前进的一面。
c)器具指使用者利用的一面。
d)建筑物指有主要入口的一面。
解析: 事物是否的确可以这么确定“前后”呢?
如标准a)所规定的,生物以具备眼睛的方面为前面,那么螃蟹仍然是横行的。章鱼、墨鱼长眼睛的一面是前面的话,该说是朝哪个方向游呢?
按标准b),汽车的前面很清楚,但是像新干线的列车那样,向前向后都能运动的事物就必须根据开动时的方向来决定了。先到达目的地的一方为前面,后到达的一方为后面。
按标准c),书箱和橱柜之类拿放物品的一面可认为是前面。书桌有抽屉的一面应该是前面,但是如果说“ 机の前に窓がある ”(书桌前面是窗户),意思是指使用者的前面了。
按标准d),剧场有从外面入内的入口的一面是建筑物的前面,内部有观众面对的舞台的一面是前面。从演戏的演员来看,观众席的一面是前面。即相互之间眼睛看的方向是相反的。
日语的前后关系用“マエ/ウシロ”“アト/サキ”等词来表示。
例文10.
うしろ 姿のしぐれていくか 。
解析: 这是无韵律流浪诗人山头火的俳句,开头的“ ウシロ姿 ”不能改成“ アト姿 ”。物体的反面是“ウシロ”。
从位置上来把握,就是“マエ/ウシロ”。例如将“ 家の ウシロ に柿の木を植えた ”(在屋后栽了柿子树)说成“ 家の アト に柿の木を植えた ”,“ 家のアト ”的意思是拆除房屋后的废墟了。
有一句俗话“ アトは野となれ、山となれ ”(管它变荒原变高山),说明了离开的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不负责任、放任不管的态度。
对于像树干这样无法确定前后的圆形物体,靠近说话人的一侧称为前,远离说话人的一侧称为后。因此,如果说“ 木のマエに猫がいる ”(树的前面有一只猫),那么猫一定是位于说话人和树之间。
时间是风。就像在海边迎着海面上吹来的海风,站在现在这一时点上展望未来,时间像迎面的风一样吹过来。另外,乘上时间这匹快马向着未来疾驶,也能够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像吹拂在脸上的风。这就是语言意识中的“时间”。
时间是流逝的东西,是离去的东西。“光阴似箭”,时间从悠久的过去向着永劫的未来勇往直前。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点,就像拉链的拉锁一样时刻在拉开封闭的未来世界,将其变成已知的现实世界。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只是现在这一瞬间。在茫茫的时间大海中破浪前进,站在现在的船尾眺望过去,一切都化为航行的轨迹飘然消失在记忆中。
下面来看一下哲学时间和语法时间。
哲学时间: 时间由过去向着未来单方向流动,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点。
未来←现在←过去
语法时间: 为这一时间直线提供语法时态划分依据的,是赖兴巴赫(Reichenbach,1947)的三点分配理论。
时间指示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提到的时间,它常以说话人的说话时刻为依据,但由于语篇语境的不同,说话人用时间指示词表达的指示信息也不一样。因此要准确把握时间指示信息,就须考虑说话人使用的是哪一类时间指示词在什么场合及使用什么时态的动词来搭配。
例文11.
A: 鈴木さん、先日のテストどうだった?
铃木,前几天的测试如何?
B: あ、 今度 はうまくいった感じよ。
嗯,这次感觉不错。
例文12.
A: 来週の日曜日、箱根の旅行へ行く予定をしていますが、ご一緒にいかがですか。
下周日打算去箱根旅行,一起去好吗?
B: せっかくですみませんが、ちょうどその日約束がありますので、また 今度 ね。
您盛情邀请真不好意思,正好那天有约定,我们下次吧。
解析: 从两组会话的语境分析,“ 今度 ”的语用含义各不相同,它在例文11中指示的时间是说话时间以前已经发生的,有关状态或行为是过去的;而在例文12中,它指示的时间则是说话时间以后将要发生,有关行为是将来的。“ 今度 ”传达的时间指示信息是流动性的,若要准确把握其指示信息,就需依照语境的具体情况判断而定。此外,日语中的“ 最近 ”“ このごろ ”“ ちかごろ ”以及“ この+時 ”“ その+時 ”“ あの+時 ”等词类的具体时间指示信息是什么,都要依照具体语境来判断,离开具体语境,时间指示信息就难以确定。
时间单位概念可分为历法时间和非历法时间两种。
井伏鳟二有一篇短篇小说 『本日休診』 (《今日停诊》)。让人留心的是“今日停诊”的牌子,这是一块很好用的告示牌,有什么事情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挂出去。不仅如此,不想做事时只要挂上这块牌子,就能不做工作,游手好闲下去。就是说,每天都是“ 今日 ”。
所以说,既有永远都贴着“今日开张”的条子的老虎机店,也有多日挂着“今日大减价”的牌子的菜店。总之,“今日”可以代替任何日子。例如,图书馆准备好一块“星期一闭馆”的牌子的话,至少每星期可以用一次。
但是1945年8月15日的“战争结束日”是包括现在、过去和将来在内仅有一日的历史事件,而“战争结束纪念日”是每年8月15日都要遇到的。这种历史上只有一次的时间叫作“历法时间”,而“战争结束纪念日”因每年都要重复,叫作“非历法时间”。可以理解为:给每一个时间段以名称,一个大的时间段由一定数量的小时段组成,叫作历法时间,它们的起点和终点大都是固定的。
话语指示指在文章或会话形成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或语法手段来传达话语中某部分或某方面的信息。话语指示可传达前述话语或后述话语的信息,在连接话语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日语中有关话语指示常用词以“こ”“そ”“あ”系列指示词为代表,其构成词颇多且使用广泛。
谈话: 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互相交流的话语或书面语。在形成这种谈话的话语或书面语之间所使用的指示语有独特的用法。
(1)话语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进行的,所以话语指示要参照时间指示。
时间指示话语指示
last week/ 先週 in the last chapter/ 前(の)章で
next week/ 来週 in the next chapter/ 次(の)章で
例文13.
モリエールとラシーヌであるが、 前者 は喜劇的で、 後者 は悲劇である 。
莫里哀和拉辛,前者是喜剧派,后者是悲剧派。
解析: 日语中,先介绍的被指示物称为“前者”,后介绍的称为“后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考虑的。对于话语的指示的考察,还要区分时间指示词和空间指示词。
(2)在话语指示中,有时用空间指示词。
例文14.
That was the funnist story I’ve ever heard.
それ は僕が今までに聞いた一番面白い話だ 。
那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有趣的故事。
解析: 上面例句中,that(あれ)指前面已经谈过的部分。有时还有如下用上下的空间指示来指前后的谈话部分。
以上申し上げましたように /如上所述(之前已讲述的事)
以下申し上げますように /如下所述(之后要讲述的事)
日语中,对于刚刚介绍的事情和随后将要介绍的内容用“ これ ”“ この ”,即“ コ 系列”来指示,与此相对应,日语的“ それ ”被规定为指属于听话人范围内的事物。
“ これ ”是对说话人附近的东西发问,“ それ ”是指听话人范围内的东西,而“ あれ ”指示的是跟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有距离的事物,是对离听话人远的东西提问,或者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拥有的某种回忆。
例文15.
A: 昨日、山田さんという人に会いました 。 その ( この ) 人は道に迷って困っていました 。
昨天我遇见了一个叫山田的人,那(这)人迷了路不知道怎么办。
B: その人 どこへ行くつもりでしたか 。
那人打算去哪里呀?
解析: 山田是B不认识的人物,所以,他使用了承接话题的“その”来对话。
例文16.
A: 昨日の会合で、大山さんに会いました 。 あの 人は、面白い人ですね 。
昨天我遇见了大山。那个人很有意思呀!
B: あの人 は愉快な人です 。
那个人是个很风趣的人。
解析: 大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人物,也就是“共有知识”。
所谓的“それ”“あれ”指示词在会话中使用时,根据其传达的内容对说话人和听话人是新话题还是旧话题,使用时是固定的。
日语中的“现在”用“いま”表示,但是,“现在”以外的时候用“ この時 ”“ その時 ”“ あの時 ”,这些叫法有“单方知识”“共有知识”的区分。
例文17.
いま 、東京でオリンピックが開催されています。
现在,东京正在开奥运会。
解析: 例句中的“いま”(现在)为1964年9月的场合(情况)。
例文18.
来週会合がありますから、 そのとき お話しします 。
下周要开会,那时再说。
解析: 如例句中的“そのとき”,在日语中,“将来”用“そ”系列来表示。
例文19.
夫: 結婚式は、3月の末だったなあ 。
结婚仪式是在3月末的时候吧。
妻: そうよ、 あの 時は桜が満開だったわ 。
是呀,那时候樱花正盛开呢。
解析: 结婚仪式是丈夫和妻子共有的回忆,故此,使用了“あの”来接住话题。
小结: “そ”系列跟事物保持一定距离,指称的客观性较强;而“こ”系列将事物拉向说话人一方,主观色彩较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可以说,“こ”系列是主观性的,“そ”系列是客观性的,“あ”系列是回忆性的。
社交指示是指为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谈话双方使用各种言语手段以求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的言语行为,社交指示信息可在使用的各种言语手段中得以体现。比如,在称谓上,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交身份的不同,言语表达行为和方式是各不相同的。由于日本社会是一个注重上下级关系的纵向型社会,在称谓上表现的社交指示性用法甚为广泛。
社交指示探讨反映发生言语行为的社会状况的语言层面,特别是将传达的参与者及指称者的社会地位如何作用于语言表达作为分析的对象。一般情况下,称之为“敬语”的领域就是社交指示的中心。
(1)日语的敬语
关于日语的敬语,列文森(1983)提出了三种类型。
·说话人与听话人(听话人敬语)
·说话人与旁听者(旁听者敬语)
·说话人与场合(场合敬语)
“听话人敬语”和“说话人敬语”的区别,可以通过罗斯(Ross,1970)的施为分析得到明确化,该施为分析将言语行为纳入了句法结构中。
我们来比较以下四种说法:
①先生が来た。
②先生が来 ました 。(听话人敬语)
③先生が おいでにな った。(指示者敬语)
④先生が おいでになり ました 。(指示者敬语+听话人敬语)
解析: ②的听话人敬语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敬意,使用了“ます·です”形;③的指示者敬语是对话题人物表示尊敬之意的句型;④则是二者的结合体,即对听话人和话题人物同时表示敬意的表达方式。
例文20.
先生は書斎に おいでになる ( いらっしゃる )。
老师在书房里。
例文21.
先生(に)はお子さまが おいでになり ます か(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
老师您有孩子吗?
(2)授受动词
关于日语的授受动词,大江三郎(1975)提出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例句的对比分析:
例文22.
a. He gave her a book.
彼は、彼女に本を やった 。
b. He gave me a book.
彼は、私に本を くれた 。
例文23.
a. He received 5000 yen from her.
彼は、彼女から5千円 もらった 。
b. He received 5000 yen from me.
?彼は、私から5千円 もらった 。
解析: 例文22中,英语的“give”可以和日语的“ やる ”和“ くれる ”二种表述相对应,接受者如果是“说话人”的话,采用“ くれる ”,若是其他人的话则要改用“やる”来表达。而例文23中英语的“receive”虽然相当于日语的“もらう”,但是,“给予者”原则上不能是“说话人”,因此,例文23的b是不存在的。
因为授受动词在用法层面与“说话人”关系密切,所以纳入指示一章中加以解析。
对于这一类动词,大江做出了如下的分析。
但是大江图式中不足的地方是,“说话人之外”没有表达出“听话人”也可能表示某种反应。如“くれる”的例子:
例文24.
一郎さんが私にこの本を くれ ました。
一郎给了我这本书。〈接受者=说话人〉
例文25.
一郎さんが(私の)妹にこの本を くれ ました 。
一郎给了(我)妹妹这本书。〈接受者=说话人的亲属〉
例文26.
一郎さんが君にこの本を くれ ましたよ 。
一郎给了你这本书。〈接受者=听话人〉
例文27.
一郎さんが君の妹さんにこの本を くれ ましたよ 。
一郎给了你妹妹这本书。〈接受者=听话人的亲属〉
解析: 这种情况下,说话人的亲属或听话人的亲属可以认为是分别属于说话人或听话人一方(领域)。即“说话人一方”构成以下的层次,左边的项要看作是处于比右边的项更接近“说话人一方”的关系。
说话人一方:说话人< 说话人的亲属< 听话人< 听话人的亲属
关于“くれる”,由于要关系到说话人和听话人,因此以+P(传达的参与者)为接受者,可构成以下公式。“施”表示施予一方,“受”表示接受一方。
(施)– P →(受)+ P(くれる)
这里重新检验一下“やる”“くれる”的用法,结果如下。
解析: 数字1、2、3分别表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3’指辅助性第三人称。
久野暲(1973)认为最后的“ 一郎が春子に本をくれた ”一句是可行的,大江三郎(1975)规定该句子为“春子”与说话人关系紧密的情况。总之,从以上例子可知,“やる”和“くれる”构成互相补充的分布。下面看“もらう”的例子。
?× 君は私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2←1)
?× 一郎は私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3←1)
〇 一郎は君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3←2)
〇 私は一郎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1←3)
〇 君は一郎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2←3)
〇 私は君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1←2)
〇 一郎は春子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3←3’)
解析: “もらう”和“やる”从下面所示的箭头方向可知,授受关系正好相反。
例文28.
一郎が春子に本をやった 。
一郎把书给了春子。(施)一郎→春子(受)
例文29.
一郎は春子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
一郎从春子那儿拿了书。(受)一郎←春子(施)
解析: 因为“もらう”的情况是“ 一郎は君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的表达可以成立,所以可以建立如下的图式。
(3)指示性动词
“くる”和“いく”是站在说话人的立场进行判断的移动行为,所以称为指示性动词。“くる”是向说话人靠近的移动行为,“いく”是说话人朝着某个方向移动的行为,远离说话人的移动行为。
“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是日语中特有的送家人出门时的固定说法。父母跟去上学的孩子们之间每天都要重复如下的对话。
例文30.
母親: いって らっしゃい。
走好啊!
娘: いって きます。
我走啦。
解析: “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是“いっていらっしゃい”的短缩形式,比“いってきなさい”的说法更礼貌一些。本来,“くる”是指朝说话人的位置方向移动的行为;“いく”是指说话人自己朝某个方向移动,或他人从说话人的位置看是离开的行为。根据这样的意义内容,在“くる”和“いく”的移动者问题上,母亲和女儿之间有误差。
母亲:
いって (他人从说话人的位置看是离开的行为)
いらっしゃい。 (朝说话人的位置移动的行为)
女儿:
いって (说话人从自己的基点离开的行为)
きます。 (朝说话人的基点移动的行为)
解析: 女儿的“くる”表明了回到说话人本人家(基点)来的意志。
再如下面的例句,某人在打电话时,考虑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经常会这么说:
例文31.
明日、会社へ 来て(行って) ください 。
明天请 到 ( 去 )公司里来。
解析 : 这是把公司作为基点。根据自身所处位置会以家庭或工作场所这样的参照物为基准。
(4)指示词的两种语用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运用,使得话语得以有效地利用双方的共知成分,减少话语量——简洁明确——消除啰唆和重复。
·在话语与语境之间构建最佳关联桥梁——显性内容——隐性内容。
(5)指示话语的两类用法
·说话时,辅之以手势或眼神的用法。
·在言语交际中,大量普遍地存在。(成语和俗语中)
例文32.
不入 虎穴 ,焉得 虎子 ?
虎穴 に入らずんば、 虎児 を得ず 。
君子 一言, 驷马 难追。
君子 の一言には、 馬 は追いつけない 。
我 不入地狱, 谁 入地狱?
地獄 に入らなければ、 誰 が地獄に入る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