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艺术的变,看人生的态度

艺术是以形象之美为它的生命。而与人以新鲜的感觉,乃是构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鲜的感觉,主要是从变得来的。艺术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更新它的生命,发展它的生命。变无尽时,艺术的生命也无尽时。

促使艺术变化的因素很多,略言之计(一)是原有艺术本身所含有的可变的,应当变的因素。(二)是由异质文化互相接触所引起的观念的改变及新因素的吸收。(三)是作家从大众所得的原始性的,或者是最直接性的启发启示。但其中最重大的因素,都是来自政治社会的变革。为什么中国艺术的变化比欧洲的少,又为什么欧洲中世纪的艺术的变化比近代更少,这其中最重大的原因之一,乃出于社会变革率的幅度与频度的差异。

但在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这一解释,当然不是全面性的。可是,若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或许有它的一点意义。

艺术作品,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若是纯客观的,则是科学而不是艺术。若是纯主观的,则只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一团气氛或一团幻影。把主观生命的跃动,投射到某一客观的事物上面去;借某一客观事物的形象,把生命的跃动表现出来,这便是艺术作品。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艺术作品,固然是诉之于人的感官,但感官对作者而言,只是第二义的。第一义的却是作者未表现出来以前的生命的跃动。

这种生命的跃动,假定与以反观内照,使其停蓄在生命的内部,让它从幽暗中澄汰出来,以形成晶莹朗澈的内在世界,这即可用另一名词称之为作者的精神境界。中国从前有人说他写竹只是为写出自己胸中的逸气。所谓胸中的逸气,即是作者的精神境界。

假定一个人真正有了精神境界,他可以把它表现出来;但也可以自我陶醉、欣赏,而不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同样的精神境界,可以用这一事物表现出来,也可以用那一事物表现出来。并且同样的事物,可以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精神境界。譬如有四个人坐在茶馆里吃茶,但对于茶的领略,由茶引起的感兴,四个人可以完全不同。很小的事物,也可以涵蕴无穷的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是由一花一叶而发现空间的无限。“一念万年”,这是由刹那的念虑而实证时间的永恒。这都是把主观中的无限,赋与于非常被限定的事物之上,因而也使其得到了无限的生命。由此便应了解,艺术上第一义的精神境界愈深愈广,一面可以表现出突破凡近的形象,同时也可以在凡近中表现伟大,在陈旧中表现新奇。所以,它(艺术)不会反对形象之变,也不会把生命完全寄托在变上面,而非立意去变不可。变而不觉其新,不变也不觉其旧。为了什么?因为形象后面有第一义的精神境界,他是可以忘形于牝牡骊黄之外的。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何以故?因为看敬亭山的主人公,胸中含有无穷的人世沧桑炎凉的感触,正向往着一片平静清幽而没有机巧变诈的人生境界;将这一境界,投射到敬亭山上,敬亭山便成了自己所向往的境界的象征,精神便与敬亭山两相凑泊而当下安住下来了,哪里会因为看多了而感到厌倦?这与猎奇探险的精神,完全是两种状态。

现代抽象艺术的开创人,主要是来自对时代的锐敏感觉,而觉得在既成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看不见前途;因而形成内心的空虚、苦闷、忧愤,于是感到一切既成的艺术形象乃至自然形象,都和他的空虚、苦闷、忧愤的生命跃动,发生了距离。要把他内心的空虚、苦闷、忧愤的真实,不受一切形象的拘束,而如实地表现出来,这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抽象的画,或超现实的诗了。

但一般追随的人,并非也是出于这种真实的内在生命的要求,而只是要向自然科学的成就,沾润一点余光,以变了又变的心情,求得官能上新奇的感觉。不奇便不新,不新便不能给官能以快感。这样一来,便为了达到新奇的目的,而宁愿牺牲、破坏艺术的一切传统,甚至否定到艺术本身,连美的观念也把它否定掉了。若进一步推求其原因,正如索诺金在《人性的再建》一书中所说,西方近代的文化,是“官能的文化”,一切要在官能上求解决,一切东西要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量得出。不如此,便不寄以信任,而将其贬逐于文化范围之外。文化的目的,也在于官能的满足;人生幸福,即是官能的快感。此一倾向,到二十世纪而愈演愈剧,在美国而更发扬光大。艺术、道德、宗教等的精神境界,只能反观内照,如何能听能摸能量?自然觉得这些只是人生的幻觉。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触目皆是的只有官能感觉而无精神境界的艺术家、文学家。他们的惟一生命,只存乎一个“变”字,愈变愈奇,愈能给自己的官能以刺激;这一刺激不够了,再来一次变。横直既已经抽象了,超现实了,便等于中国古人所说的画鬼者易工,因为谁也不曾看见过鬼,因而鬼也是抽象的,于是极其究,这只是官能的文化,官能的人生下面的必然现象。所以抽象画只讲究颜色,而超现实的诗则特重由文字所堆成的形式,并不重视内容。因为官能只能接触到颜色和文字形式。驱策艺术去与科学技术在官能上争一日之长短,这实是今日艺术界、文学界中攀龙附凤的人们的真正艺术冲动。要了解现代艺术、文学,或许这也是一点端绪。

一九六一年九月三日《华侨日报》 4ImBNEU3kyaLf9YKfhD5qWjveoltimD1+agSSC1Y+7eSbNyzXJHlCw+XXpb6hC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