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蚕篇

我的故乡,不是蚕桑区域。但一到每年的蚕月,村里的姊妹们,都聚精会神地用小筐小篮,各人养着百把几十个蚕。从孵卵起,她们整天做的、说的、想的,都是为了各人所养的这一撮小动物。有时拿出来互相比较,“你看,我这个长得多么旺呀!”她们似乎觉得每一个蚕都是随着自己的希望、喜笑而生长。一直到蚕上了小小的架子,开始摇着头来吐丝,大家心里才感到轻松,但每天还要去看几次。一下子发现已经是亮晶晶的或黄或白的茧了,那种欢天喜地的情形,只有我们陪着帮过闲的小孩子们,到现在还可以在追忆中仿佛一二。茧摘下来以后,到底作了什么用场,我倒说不清楚。因为父母伯叔们,总是把这一个蚕月分给姊妹们作私房(私房是私人的存积),姊妹们可以随意处理,很少打算在家计之内。我们故乡的蚕,与其说是被姊妹们养大的,倒不如说是被她们欣赏大的,更为适当。所以在我心目中的蚕,这是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年,由中国女儿们的心,由中国女儿们的魂,所共同塑造成的最高艺术。是中国女儿们纯洁高贵的心与魂的具像化。没有参加过这一伟大民族艺术塑造工作的摩登女人们,我除了到化妆店里去了解你们以外,你们还能给我了解一些甚么呢?

壮年时代,我曾在浙江住过三年,这才是中国有名的蚕丝出产地。我曾看到绿荫似海的桑田,也曾看到高烟囱林立的缫丝工厂,又看到一些改良蚕桑的意见书,却没有看到蚕,更没有看到乡下养蚕的女儿们的实际活动。在我的脑子里,觉得江浙的蚕只是特产,只是经济,只是商场,只是工业,而不是艺术。女儿们纯洁高贵的心魂,早被商人的算盘,经济家的计画,污浊得一干二净;我不能回忆它,我不愿回忆它。在我脑子里的春蚕,永远只许它和“女桑”、“香闺”绾带在一起的。

春蚕在我生命中另一个永远不能抹掉的痕迹,是由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一句诗刻上的。这是十几岁似懂不懂的时候所喜爱的一句诗,现当迟暮之年,依然常在无端的怅惘中,无端地想起;而一想起之后,总是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一息凄恻的微风,使我的心情得到一两小时的寂静。这句无题诗,为什么对我有这样一股永恒的魅力呢?我有时也私自嘲笑我是如此的不长进。

春蚕的丝,是从它自己的生命力中化出来的。它的生命力何以不消停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而一定要化成一缕一缕的丝,把它吐出在自己躯壳的外面?而且一直要到把自己的生命力化完吐完为止?这真是一个生命的谜,也是一个生命的悲剧性的谜。李商隐便抓住这样的生命悲剧性的谜,来象征他无可奈何的爱情;而爱情的本身,对于任何人,对于任何时代,都是无可奈何的,都是谜的,都是悲剧性的,都是从自己的生命力中化出来随风飘荡,不可捉摸而却又是剪不断,理还乱,并且一直要把它化完为止的。每个人接触到这句诗,每个人便接触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一部分的生命力,所以这句诗的魅力,只是每个人生命的魅力。生命力的魅力无穷,这句诗的魅力,作为这句诗的春蚕的魅力,也是不尽。

一般人,容易把“爱”和“感情”混淆在一起。其实,不仅“感情”不是“爱情”,所以再好的朋友,也只能说彼此有深厚的感情,却不能说彼此有深厚的爱情。即使是“父子之爱”、“母子之爱”,或“伟大的母爱”,若把“爱”字下面加上一个“情”字,便自然感到不很妥当。在这些地方,“爱”和“爱情”的分别是很显然的。爱与情的混淆,常是来自夫妻的关系。某某夫妻的情感很好,容易误称为某某夫妻的“爱情”很好。其实,再美满的夫妻,也只能有“爱”,而决不能有“爱情”。爱情与夫妻,是势不两立的两种情景。夫妻一开始,爱情便死亡;继着而来的,只是在“爱情”的尸体上所蜕变而成的一般人所说的“爱”。

爱和爱情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爱”的内容是单纯的,情境是明朗的,味道是甜甜的,情意是欢笑的;并且爱是可以清楚地意识得到,而又可以把握得住的。美满的爱,好似一篇美满的散文,它的条理、情调,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说了出来的。“爱情”的内容却经常是混沌、矛盾的,情境是如在醉中,如在梦里,暧昧难明。使人有时觉得它是在自己生命之中,有时又觉得它是远离生命而他去。味道是甜酸苦辣的杂拌,情意是悲欢离合的混合。人永远不会意识到它,当你意识得到它时,它已经随风飘去;人永远想把它抓住,却又永远抓不住它,所以只有化出全部的生命力去作无穷的追逐,一直追逐到生命的天涯。因此,没含有矛盾混乱的不是爱情,没有甜中带苦,笑中带泪的不是爱情;不是如醉如梦,于不知不觉之中,抛掷出自己全部生命力的不是爱情。夫妻们刚刚接完了一个吻,立刻浮上柴米油盐的问题,这如何可以说是爱情呢?我们原始的生命力,常常被普通的理智之光而弱化,而浅薄化了,只靠了爱情才能把这种浮光掠影的理智,唾弃在一旁,让原始的生命力和盘托出,以完成它自己。蚕的尸体是用它自己生命力所化出的丝来包裹,这比用其他任何东西来包裹更为庄严。人的尸体也应当用它自己生命力所化出的爱情来包裹,这才证明人性的崇高伟大。哥德为了要表现这一点,所以着手写下一部《少年维特的烦恼》,并且因此而造成少年维特的风潮。其实,十多万字的小说所要表达,所能表达的,并没有比这“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七个字的诗多出一点什么。现代人的生命,被机器、被权力欲,熏染得已经僵化了。这些人,只有“撒野”,决没有爱情,更不能从原始生命力中流出一滴眼泪。于是春蚕的位置,只好让人造丝、尼龙等等来代替了。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六日《新闻天地》第四七四期

刚由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陈君昭瑛,天质高,思考力强,文笔清劲生动,是一位特出的青年。顷接她元月十三日来信,批评我写的《海峡东西第一人》的文章。信中又说《文录选粹》中未选《春蚕篇》,是一憾事。她认为此文写得很美。回忆此文刊出后,有好几位先生和作,亦一时之盛。兹为尊重陈君意见,特补录于此。一九八一年元月十九日志于九龙。 5B/D+iV4+xVzGsaCpg8ZhfXsUJ6v2rHf8drh4+kIGd/i01/tYS8tBMP/QbkN01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